鄧麗麗?辛勇?左果果
【摘 要】 文章敘述了我國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認為,感恩教育可以幫助留守兒童培育健全人格、形成良好品質。從情感、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分析了當前留守兒童感恩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對策建議:加強學校教育,樹立正確的感恩觀,加強家庭關愛,學會表達感恩,加強社會熏陶,營造感恩的社會氛圍。
【關鍵詞】 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德育教育
留守兒童(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子女跟隨父母一方或其他親人生活的不滿16周歲的兒童。學術界也用以下三個指標來界定留守兒童,(1)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或經商;(2)留守的時間在半年以上;(3)年齡在16周歲以下而且處于學齡階段。
2013年5月,全國婦聯(lián)在中國教育報發(fā)布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的最新數(shù)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shù)據(jù)的推算,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約為6102.55萬,占農村兒童總數(shù)37.7%,占全國兒童總數(shù)21.88%。[1]留守兒童多數(shù)生活在農村,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和其他親人一起居住,對父母、親人情感淡漠。近年來,社會上發(fā)生了一系列由留守兒童偏激行為造成的慘案,家長、學校和社會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
“感恩”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為:“對別人所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
學術界普遍認同陶志瓊教授關于感恩教育的定義。[2]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受教育者實施的關于識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
一、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培育留守兒童健全人格
在心理學研究中,感恩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屬于24種積極人格特質之一,是典型的積極心理品質。[3]研究表明,感恩有助于培養(yǎng)留守兒童良好道德行為規(guī)范,做出有益于社會的行為舉動,產生親社會行為。感恩有助于留守兒童與他人更好相處,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在這種人際關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歸屬感,進而促進其身心健康發(fā)展。
2、形成留守兒童良好品質
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幫助兒童認識到他人對自己的恩情,培養(yǎng)其感恩意識,發(fā)展其感恩行為,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推動其成長、成才。留守兒童的健全發(fā)展,健康成長,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
二、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現(xiàn)狀
1、情感淡漠,缺乏感恩意識、感恩行為
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的感恩意識存在顯著的差異性。部分留守兒童對親人感情淡漠,他們認為父母對自己的關心不夠,監(jiān)護人對自己嚴苛,同學對自己歧視等,因而部分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較弱,人際關系較差。在一項調查中,留守兒童對學校教育的感恩、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恩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間接反映了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與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4]
2、家庭關愛缺失,缺乏對父母、其他親人的感恩
親子關系影響青少年感恩。良好的親子關系,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氛圍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對他人幫助和支持的感知,形成感恩意識和行為。[5]留守兒童父母、監(jiān)護人大都文化素質偏低,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與孩子的交流較少,缺少精神上的關愛。另一方面,父母覺得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在金錢和物質方面盡量滿足孩子,使得孩子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缺乏對父母辛勤付出的感恩。
3、學校教育目標錯位,缺乏對教師、同學的感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總則第三條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使適齡兒童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然而學校教育重知識,輕德育,尤其是留守兒童所在的鄉(xiāng)村學校德育教育的缺乏,使得許多兒童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怎么去感恩。留守兒童在學校感恩缺失主要表現(xiàn)為對老師、同學缺乏尊重和感謝。上課不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yè),校外見到老師不打招呼,甚至存在毆打老師的兒童。與同學關系不好,打架斗毆。他們認為老師、同學們和家長一樣不關心他們。
4、身心發(fā)展不足,缺乏對社會、自然的感恩
研究表明,非留守兒童的性格更加溫和,學習成績較好,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加傾向于向父母和老師尋求幫助;而留守兒童性格有的內心孤僻,有的外向奔放,呈現(xiàn)兩個性格極端。肖聰閣的研究中也得出如下結論,留守兒童當遇到問題時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更多地采用發(fā)泄的方式,而不是嘗試問題解決或者求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6]留守兒童遇到問題,沒有父母的幫助,又與監(jiān)護人之間存在隔閡,缺少學校教師的引導,他們往往容易走向極端,對社會存在敵對情緒,更加加深其對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的不滿情緒。
三、加強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對策
1、加強學校教育,樹立正確的感恩觀
學校,作為教育的中心場所,學校要加強對留守兒童感恩教育,不僅是教會他們知恩、識恩,還應教會他們學會報恩、施恩,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覺感恩,將感恩之情投入到家庭、社會。這需要促進兒童形成一種感恩意識,并將這種意識內化,植根于心中。同時幫助他們把感恩意識轉化為感恩行為,用行動去詮釋感恩意識,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學會感恩他人,感恩社會,好好生活。
2、加強家庭關愛,學會表達感恩
從家庭開始感恩教育,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作為留守兒童的父母,應更多地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給予精神上的關懷,幫助和指導他們解決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他們在成長中感受到關注和關愛,對父母產生一種依賴和感激之情。同時,父母也要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團結鄰里,孝敬老人,感恩社會,一言一行樹立起示范標桿作用。
3、加強社會熏陶,營造感恩的社會氛圍
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強宣傳力度,通過廣泛宣傳感恩文化,在社會上樹立以感恩為榮的道德觀。其次,更新宣傳手段,針對鄉(xiāng)村學校、留守兒童采取符合其年齡結構特點和對象特點進行宣傳手法和方式。最后,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促進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教師、普通群眾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營造關愛、關注、幫助留守兒童的社會氛圍。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發(fā)展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和戶籍制度的產物,對留守兒童進行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相互配合,整合教育資源,更新教育理念,落實教育行動,營造一個良好的留守兒童成長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全國婦聯(lián).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xiāng)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R].2013.
[2] 楊艷,劉長青.當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綜述[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9(2)109-113.
[3] 胡瑜,孫燈勇.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專題[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4)43-49.
[4] 李霞. 留守兒童感恩品質現(xiàn)狀及教育對策[D].河北師范大學,2012.
[5] 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等. 青少年感恩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3)260-266.
[6] 范方,桑標. 親子教育缺失與 “留守兒童” 人格,學績及行為問題[J].心理科學,2005.28(4)855-858.
【作者簡介】
鄧麗麗(1990-)女,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辛 勇(1961-)男,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學校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