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難
摘 要: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以它特有的價值和貢獻,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任弼時作為湘鄂川黔省委書記、省軍區(qū)政委、紅二方面軍創(chuàng)始人,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過程中對于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始終發(fā)揮著核心作用,以偉大的人格力量影響思想政治工作。在堅持黨的正確領導下,任弼時強調以革命武裝為主的政權組織建設的重要性。他批判夏曦的錯誤思想路線,實現了黨內團結統(tǒng)一。他重視工農聯盟,壯大革命隊伍。他在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中堅持文化教育,提升黨員和工農群眾的素質和文化水平。
關鍵詞:任弼時;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4-0025-02
1934年11月26日,公布的第一號《通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設在大庸縣城,任弼時擔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書記。省委決定,攻勢和根據地的建設同步進行。一是由任弼時率部分軍團留在后方,發(fā)動群眾,開展根據地建設。二是由賀龍率軍繼續(xù)向東進攻,策應中央紅軍。12月5日,任弼時負責的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鋪開。很快,省委、省革委、省軍區(qū)就頒發(fā)一系列的決定和條例,如《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條例》《分田工作大綱》《關于新區(qū)黨的組織問題的決定》《關于創(chuàng)造湘鄂川黔邊蘇維埃新根據地任務決議》以及《關于游擊隊中黨的工作的指示》,規(guī)定了根據地基本政策,根據的建設首先是政權建設。
一、根據地的政權組織建設和革命武裝建設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在以任弼時為書記的湘鄂川黔省委積極領導下,為了能搞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省革委會翻印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組織法草案》,作為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重要指南。派出紅軍工作隊,按照《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組織法草案》的有關規(guī)定,在鄉(xiāng)、區(qū)、縣建黨的同時,快速創(chuàng)建各級革命政權組織。革命政權組織建設與建黨的步驟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要通過動員群眾,在分發(fā)地主糧食財產的斗爭中先創(chuàng)建臨時政權,再在分田斗爭不斷深入時查清成分,舉行群眾民主選舉活動,最后建立正式革命政權組織即蘇維埃政府。
在普遍建立鄉(xiāng)、區(qū)兩級革命政權組織的基礎之上,縣級的革命政權組織也相繼建立。1934年至1935年,建立了大庸、桑植、郭亮、永保等縣級的蘇維埃政府,在茨巖塘成立了龍山縣革命委員會,分別于空殼樹、兩河口建立了慈桑聯縣革命委員會和宣恩縣蘇維埃政府。根據不完全數據顯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建立了七個縣革命委員會(或蘇維埃政府),五十一個區(qū)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兩百三十多個鄉(xiāng)蘇維埃政府。”[1]17除了在各級建立革命政權組織之外,還有各種形式的群眾組織,共產青年團、兒童團、貧農團、工會、女工農婦代表會、互濟會等,這些群眾組織成了一種輔助力量來協助政權工作,更是成了政權機關與群眾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在任弼時領導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斗爭中,他們都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根據地除了政權建設之外更要重視革命武裝建設。在主力軍建設和地方武裝建設問題上,省委在《創(chuàng)造湘鄂川黔邊蘇維埃新根據地任務決議》中提出了具體要求。1935年1月27日,任弼時就曾在紅二軍團的積極分子代表會議上強調了革命武裝建設的重要性,根據當時的戰(zhàn)爭形勢,還對紅二軍團當前建設規(guī)定了五項緊急任務,任弼時還在報告中提出“特別要用最大的力量去健全連隊和支部的工作,要發(fā)揚連隊中每個戰(zhàn)士的積極性,要在他們的自覺的熱情上去進行工作”[1]246。
根據省委領導的安排,主力軍和地方武裝的建設工作快速鋪展開。在主力軍的建設上,1935年1月到10月,各個地區(qū)都在不斷擴充紅軍數目。到年底,紅二軍團由原來會師時的四千一百余人擴充到九千二百余人,還成立了第五師;紅六軍團由三千二百多人,增加到一萬一千多人,并且新成立了第十六師。任弼時在主力軍建設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是政治方向的掌舵人;是軍事建設的推動者;是部隊凝聚力的核心;是擴紅工作的“當家人”。在地方武裝建設上,省委和省軍區(qū)政治部給予高度重視。于1934年12月22日,發(fā)布了《關于游擊隊中黨的工作的指示》,并對怎樣加強黨的領導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根據各縣的不完全統(tǒng)計,“有游擊大隊(或支隊)三十六個,游擊隊(或中對、分隊)二百三十多個,共計一萬八千六百多人?!痹诖嘶A上“成立了大庸縣獨立團、慈利縣獨立團、永??h獨立團、郭亮縣獨立團、桑植縣獨立團、龍山縣獨立團、永沅聯縣獨立團?!盵1]23游擊隊中還建立黨支部,來整頓隊伍和增強組織紀律性,從而提高了游擊隊的戰(zhàn)斗力。游擊隊、獨立團,在配合主力軍作戰(zhàn)中起到了極大作用。
二、鞏固工農聯盟的階級教育
隨著蘇維埃版圖的逐漸擴大,根據地建立了九個縣級政權,五十多個區(qū)級政權和兩百多個鄉(xiāng)級政權,人口達到五十多萬。然而,想要鞏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任弼時深知必須開展群眾的階級斗爭,進行土地革命,才能解決群眾的切身問題這一農村根本問題。這是一切工作中最中心的一環(huán)。只有解決了根本問題,才能有效鞏固工農聯盟,擴大紅軍的革命隊伍,取得革命的勝利?!吨泄蚕娑醮ㄇ∥P于地方戰(zhàn)爭動員各級黨部與各級政治機關的指示》中指出:“一切戰(zhàn)爭動員工作必須與改善群眾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在新區(qū)必須徹底地分配土地與土豪的財務,增加工人的工錢,解決群眾的切身問題,使群眾得到實際的利益,來提高群眾參加革命戰(zhàn)爭的積極性與保衛(wèi)新區(qū)同敵人戰(zhàn)斗到底的決心?!盵1]211
土地革命以前,根據地絕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地主和豪紳占為己有。地主豪紳以高額的租金對貧困苦難的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壓榨,再加上煙稅、人頭稅、花橋稅等四十種形式的捐稅的反復剝削,使得本已平困潦倒的人民更是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進行土地革命,取消封建土地制度,成了當地貧困人民最強烈的愿望和迫切要求。1934年12月1日以任弼時為領導的省委、省革委會頒布了《沒收和分配土地的條例》,1935年1月28日,土地革命的政策得到了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又制定了《關于土地問題的決定》。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工作在任弼時的帶領下開展得轟轟烈烈,隨即在塔臥、龍家寨等地進行試點,總結分地經驗。試點工作結束后,立即組織分田突擊隊,深入各鄉(xiāng),分批展開分配土地的突擊運動。“突擊分田中,任弼時常常在王恩茂的陪同下,到鄉(xiāng)區(qū)檢查指導工作。”[2]1031935年春節(jié),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完成了分田,貧雇農獲得土地,中農和工商業(yè)利益得到明確保護,情緒穩(wěn)定?;旧戏贤恋馗锩肪€: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小工商者,消除地主階級的同時,廣大貧困農民對于土地的要求得到了切實滿足。從而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強化了農民群眾的階級斗爭意識,自然而然,為了保衛(wèi)分田的勝利,號召農民踴躍參加紅軍。
湘鄂川黔省委和省革委在一定程度上鼓勵農民群眾參與工業(yè)建設中,協調工業(yè)農業(yè)生產,以改善工農群眾的生活。在1934年7月召開的黔東特區(qū)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會議決議案中,便有明確保護農村工人的條例,為支持工業(yè)建設,在工作中提高工人的革命生產熱情,將打土豪送來的食物以及衣物發(fā)給一部分失業(yè)工人。任弼時曾在會議上說道:“多吸收群眾中的積極分子來改選并健全本身的組織機能,使他成為目前戰(zhàn)爭中堅強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盵1]227加強黨對群眾團體的領導,積極吸收無產階級和半無產階級中的先進分子入黨,夯實無產階級基礎。共產青年團是黨的得力助手,黨必須經過青年團動員青年群眾實現黨的決議和任務。工會、貧農團、互濟會、女工農婦代表會等組織相繼涌現,這些組織成員主要是工人和農民,都是發(fā)動群眾的有力武器,必須馬上廣泛建立起來。大膽吸引工農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入黨,幫助工農階級樹立起科學的政治覺悟,以鞏固工農聯盟。
三、糾正夏曦的錯誤,實行黨內民主集中
夏曦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形成后擔任省委委員和省革委會副主席,作為根據地領導他卻忠實地執(zhí)行以王明為首的“左”傾錯誤路線,給湘鄂川黔時期造成了極大影響和危害。夏曦的錯誤思想,湘鄂川黔省委和革命委員會也屢次進行過批判和指正,由于根據地的其他方面建設和斗爭等原因,這種批判和糾正最終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直到1935年1月27日,紅二軍團黨的積極分子代表大會的召開,才系統(tǒng)地批判了夏曦所犯的錯誤。任政委還代表省委從四個方面做了重要報告:一是在革命與反革命斗爭尖銳的歷史時候,黨內反機會主義思想斗爭的重要性;二是二軍團過去英勇斗爭成績與夏曦同志機會主義和取消主義的錯誤;三是二、六軍團會合得到了中央的指示后,在反機會主義斗爭中得到的成績和存在的弱點;四是目前戰(zhàn)斗形勢,二軍團當前建設上的緊急任務。報告全面揭發(fā)了夏曦所犯的“左”傾錯誤,分析了錯誤產生的根源以及造成的危害。此次會議的召開充分顯示黨對干部和黨團員的充分信任,在團結黨中央的路線下,關于夏曦同志過去取消主義的錯誤進行十分徹底的批判。為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弼時號召全體黨員參與積極的思想斗爭。為保證思想斗爭的健康有序進行,在糾正錯誤的過程當中他多次指出,斗爭的目的是讓部隊的干部和戰(zhàn)士都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他還強調:第一,要徹底肅清這些錯誤的影響;第二,要從這些錯誤中引出經驗教訓,找到錯誤根源,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不再犯錯。通過對革命根據地黨的現狀分析,他提出要健全黨的民主制度,推行黨內民主化,避免極端民主化和超組織的政治自由傾向。最終,在革命根據地各項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夏曦的“左”傾錯誤路線得到了徹底糾正,部隊注入了新活力,冤假錯案得到了平反,黨的信任度得到了提升,人民群眾熱情高漲,根據地的面貌煥然一新。紅二軍團黨的積極分子代表會議是湘鄂川黔省委和省革命委員會走向成熟的象征,此后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步入了鼎盛時期。
四、消除封建思想的文化教育
任弼時堅持文化教育,在根據地的建設工作中不斷提高黨員隊伍素質和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湘鄂川黔革命根據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經濟文化水平十分落后,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成了根據地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怎樣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成了湘鄂川黔省委和革命委員會高度重視的問題。首先在根據地開辦支部流動培訓班,培養(yǎng)黨員。任弼時要求培訓班必須聯系黨的政治路線和實際,對黨員進行系統(tǒng)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教育,提高黨員的無產階級覺悟,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更好地領導群眾工作。其次在黨內進行反貪污腐敗斗爭,加強黨紀教育。先在黨內開展反貪污腐敗斗爭,有效教育廣大黨員,然后在各縣、區(qū)、鄉(xiāng)開展斗爭,讓貪污腐敗分子伏法。郭亮縣龍家寨區(qū)委書記貪污案,便是任弼時親自派人查處。通過反貪污腐敗斗爭,清除了黨內貪污腐敗分子,也給其他黨員敲響了警鐘,贏得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擁護。通過懲治貪污腐敗分子達到了教育廣大黨員群眾的目的。
1934年12月,在任弼時的帶領下,塔臥前后創(chuàng)辦了黨校、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分校,隨之開辦的還有黨員培訓班,專門負責培訓做地方工作的黨員干部和群眾運動積極分子,任弼時還經常親自作專題講座。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根據地辦起了工農群眾自己的學?!袑幮W和紅軍小學。學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自貧雇農家的孩子,學校對于學生實行免費教育?!皬?935年1月起,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相繼成立了10所列寧小學,遍及羊峰鄉(xiāng)、李家鄉(xiāng)、大寨鄉(xiāng)、碑里鄉(xiāng)等鄉(xiāng)鎮(zhèn)。”[3]114-116任弼時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始終堅持根據地的文化教學,將教學同革命實際緊密結合,為根據地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人才。根據地的文化教育更是有效批判了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樹立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念,工農群眾科學文化程度的提升為根據地的建設、發(fā)展和思想政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任弼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備強大的感召力,他堅持真理,以身作則、清正廉潔、任勞任怨、將自己的偉大人格滲透思想政治工作中。任弼時深刻認識到,黨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在發(fā)動農民的實踐過程中有效進行宣傳和教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農村思政工作理論方法。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為革命根據地的開辟和鞏固,為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本書編輯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M].北京:中央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
[2]蔡慶新.任弼時的非常之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王躍飛.黨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