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鳴
2001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相應的教材,經過10年的改革,整個初中物理的教學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2011年教育部定稿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全面實施,教育改革的神秘面紗被揭去,全國中學物理教學進入了空前的盛況,各個地方風起云涌的中考物理題“欣欣向榮”,其中的綜合能力題更是涵蓋了當今科技、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奇不有,變幻無常,也可以說是捉摸不透,包羅萬象。不要說考生害怕學物理,就是教師不加強學習都很難跟上當前的改革形勢。但近年來,各地出現(xiàn)的這種題目,如果不從“細微之處”入手剖析,根本無法正確解答。綜合能力題由于涉及面廣,可以拓寬學生視野,也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1 控制變量法在探究型實驗題中的應用
1.1 例題1
(2011年杭州中考)在同一地方,夏天大樹樹蔭下的氣溫明顯低于陽光直曬下的氣溫,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幾位同學有不同意見:小王認為主要是樹葉不斷散發(fā)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溫的作用;小李認為主要是樹葉擋住了太陽光的輻射,所以樹蔭下的氣溫降低了。
請回答下列問題:(1)小王認為主要是“樹葉不斷散發(fā)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溫的作用”的科學原理是_____________。
(2)小方認為造成樹蔭下的氣溫要比陽光直曬下的氣溫低,除了小王和小李說的原因外,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看,還有一個較重要原因,你認為這個原因是_____________ 。
(3)小李針對自己的猜想,設計以下的實驗來加以驗證:
①在同一地點選擇間隔適當距離,陽光照射、周邊環(huán)境一樣,樹種、大小、長勢、樹形都相同的兩顆樹,分別編號A、B,如圖1所示。
②在B樹全部樹葉的正反兩面噴上一層極薄無色無害不溶于水的透明膜,阻止樹葉水分蒸發(fā)。(透明膜經過一段時間后,會自動分解)
③在無風晴天的中午實驗地點進行測量,同時測定離地1.5 m高處的3個點的氣溫。這3個點的氣溫分別是:_____________下的氣溫(T1)、_____________下的氣溫(T2)、_____________下的氣溫(T3)。測溫時,其中2支溫度計放置地點除離地高度相同外,還應離_____________的距離相同。
④若不考慮小方說的造成樹蔭下氣溫低的原因,要證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確的,測量得到的數(shù)據(jù)(T1、T2、T3)之間的溫差關系式是_____________。
1.2 答案
(1)液態(tài)水蒸發(fā)會吸收環(huán)境中的熱量。(2)部分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轉化為化學能。(3)A樹、B樹、陽光直曬、樹干;T3-T1>T2-T1。
1.3 現(xiàn)狀
初三年級的一個普通班,全班45人中答對前3題的人數(shù)占90%;第4題的答題正確率只有6%,3種主要答案分別是:T3>T2>T1、T3-T2>T2-T1、T3-T1>T2-T1。
1.4 原因
大家認為陽光直曬下溫度T3高,其次是有阻擋陽光的無蒸騰作用的B樹溫度T2低一些,第三是有阻擋陽光的作用也有蒸騰作用的A樹溫度T1更低一些,亦即T3>T2>T1。審題不清晰的學生直接錯填為這個答案,許多考生應用數(shù)學關系來比較就有后兩種可能的情況。乍一看,考生的分析沒錯,道理可圈可點,甚至有個別學生考完后在網上搜索到了后兩種答案,更有甚者干脆賦值計算,如T1=15℃,T2=20℃,T3=30℃。那么,T3-T2=10℃,T2-T1=5℃,T3-T1=15℃,發(fā)現(xiàn)也有上述3種可能情況。如果教師不假思索的比較,顯然就中了圈套,也會得出跟學生相同的結果。此處的“溫差”關系是“細微之處”之一。
1.5 甄別
首先,要理解出題者的意圖,此題是探究型實驗綜合題。其次,控制變量法在探究性實驗方案題的應用是此題的關鍵。第三,以下幾個知識點考生要熟悉:①樹葉通過蒸發(fā)散發(fā)出水分時,水由液體變?yōu)闅鈶B(tài)發(fā)生汽化,水汽化時要從周圍環(huán)境吸收熱量,從而使環(huán)境溫度降低;②因為光是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所以不透明的樹葉擋住了太陽光的輻射;③實驗時應測量3個點的氣溫:A樹下的氣溫(T1)、B樹下的氣溫(T2)、陽光直射下的氣溫(T3);④測量溫度時,根據(jù)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其中2支溫度計放置地點除應離地面相同高度外,還應與樹干的距離相同。且最好是從低處到高處進行測量。第四,此題是考察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實驗進行“控制變量法”的理解,這跟只有一種類型實驗的“控制變量法”相比,發(fā)展教學的思想,豐富其內涵,是改革的需要。這是“細微之處”之二。
1.6 解答
取A、B兩樹下測量的溫度對比,控制“兩樹對陽光的遮擋效果相同”這一變量,A樹葉不斷散發(fā)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溫的作用。因此T2>T1。取B樹下的溫度和陽光直射下的氣溫對比,控制“兩者都沒有樹葉的蒸騰作用而降溫”的變量,但B樹對陽光有遮擋效果,樹下溫度低,因此T3>T2。由于“若不考慮小方說的原因,要證明小李的猜想是正確的,要比較測量得到的數(shù)據(jù)(T1、T2、T3)之間的溫差關系”這句,其實是肯定“小李認為主要的因素”明顯些和承認“小王主要認為的因素”相比較次要些。題目此處隱藏著這個意思,顯然,這是“細微之處”之三。只有很少學生悟出,不得不說是出題者的“良苦用心”,但也不乏學生認為有點故弄玄虛,題目意思晦澀難懂?!靶±钫J為主要是樹葉擋住了太陽光的輻射,所以樹蔭下的氣溫降低了”和“小王認為主要是樹葉不斷散發(fā)出大量的水分,有降溫的作用”,根據(jù)控制變量的關系,B樹下與外界(陽光直射)的溫差(T3-T2)大于蒸騰作用而降低的溫度(T2-T1),即T3-T1>T2-T1。
2 控制變量法在選擇能力中的應用
2.1 例題2
(2014年北京中考)桌面上甲、乙兩個圓柱形容器中分別裝有水和酒精,實心木球和實心鐵球的體積相等,如圖2所示。水、酒精、木球和鐵球的密度分別為ρ水、ρ酒精、ρ木和ρ鐵。將木球放入水中、鐵球放入酒精中,靜止時木球和鐵球所受浮力的大小分別為F1和F2。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若ρ木<ρ酒精<ρ水<ρ鐵,則F1>F2
B.若ρ木<ρ酒精<ρ水<ρ鐵,則F1 C.若ρ酒精<ρ木<ρ水<ρ鐵,則F1=F2 D.若ρ酒精<ρ木<ρ水<ρ鐵,則F1 2.2 解答 設球的體積為V,在選項A中,若ρ木<ρ酒精<ρ水<ρ鐵,木球放入水中漂浮,鐵球放入酒精中沉底。對于木球,根據(jù)漂浮物體的特點得F1=G木=ρ木Vg;對于鐵球,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得F2=ρ酒精Vg。由于ρ木<ρ酒精,故F1 2.3 問題 教學的目的是要教會學生一定的能力,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物理也不例外。由于此題變量多,條件復雜,一些學生看到題目就慌了神,看不清楚題目,弄不清楚題意,更別提解題了。所以,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多教學生解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產生智慧的火花,具有一定的物理思維能力,并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習慣,解題就容易了。切忌急功近利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學物理,那樣是不可行的。此題“細微之處”在于將體積相同、材料不同的木球、鐵球分別放入水和酒精中,通過比較木球、鐵球、水、酒精的密度,進行轉換,比較浮力的大小。試題難就難在它們的密度沒有告訴具體數(shù)值,木球、鐵球分別放入水、酒精中的狀態(tài)未知,干擾著學生對浮力大小的判斷。 2.4 破解 此題還可嘗試用“控制變量法”解答。把題中“將木球放入水中、鐵球放入酒精中”轉換為“將兩個球都同時放入酒精中(控制變量)”,情況會怎樣? 首先,根據(jù)答案A、B的密度關系,可知木球要漂浮在酒精面上,鐵球沉入裝酒精容器的底部,由于兩球體積相等,根據(jù)阿基米德,鐵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木球。由于木球在水中、酒精中都是漂浮,根據(jù)二力平衡的原理,得到木球在酒精和水中受到的浮力相等,故F1 其次,根據(jù)C、D答案中的密度的關系,可知兩球都沉入裝酒精的容器底。由于兩球的體積相等,所以,它們受到的浮力相等,但木球在水中漂浮,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就大于它沉入酒精的浮力。故F1>F2,故C、D均不正確。此題的答案是B。 3 收集并處理信息在閱讀能力題中的應用 3.1 例題3 (2015年鹽城中考)閱讀短文,回答問題。電子秤所使用的測力裝置是力傳感器。常見的一種力傳感器由彈簧鋼和應變片組成,其結構如圖3(a)所示。彈簧鋼右端固定,在其上、下表面各貼一個相同的應變片。若在彈簧鋼的自由端施加向下的作用力F,則彈簧鋼發(fā)生彎曲,上應變片被拉伸,下應變片被壓縮。力越大,彈簧鋼的彎曲程度越大。 應變片結構如圖3(b)所示,其中金屬電阻絲的阻值對長度的變化很敏感。給上、下金屬電阻絲提供大小相等且不變的電流,上應變片兩引線間電壓為U1,下應變片兩引線間電壓為U2,傳感器輸出這兩個電壓的差值U(U=U1-U2),用來反映力F的大小。 金屬電阻絲的阻值隨溫度會發(fā)生變化,其變化情況如圖3(c)所示。為消除氣溫變化對測量精度的影響,需分別在上、下應變片金屬電阻絲與引線之間串聯(lián)一只合適的電阻,進行溫度補償。串聯(lián)合適的電阻后,測量結果不再受溫度影響。則: (1)這種力傳感器是將力的大小轉換為_____________(電流/電壓)的裝置。 (2)外力F增大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 A.上、下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電阻都增大 B.上、下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電阻都減小 C.上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電阻減小,下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電阻增大 D.上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電阻增大,下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電阻減小 (3)傳感器輸出的電壓U隨外力F增大而_____________。 (4)進行溫度補償時,應給上金屬電阻絲串聯(lián)阻值隨溫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的電阻,下金屬電阻絲串聯(lián)阻值隨溫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的電阻。 (5)如果未進行溫度補償,自由端受到相同的力F作用,該傳感器下應變片兩端的電壓U2冬天比夏天_____________(大/?。?。 3.2 辨析 這是一道信息給予類中考壓軸題,考點為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和歐姆定律的應用設計。 第一,傳感器把兩個電壓的差值輸出,來反映力F的大小,所以這種力傳感器是將力的大小轉換為電壓的裝置。 第二,外力F增大時,上應變片金屬電阻絲長度變大,電阻變大,下應變片長度變短,電阻變小。 第三,壓力越大,電子秤的示數(shù)越大,也就是輸出的電壓越大,傳感器輸出的電壓U隨F的增大而增大。 第四,未進行溫度補償時,金屬電阻絲的阻值隨溫度升高而增大,所以,串聯(lián)電阻要用阻值隨溫度升高而減小的電阻。 第五,冬天電阻受溫度的影響比夏天小,所以傳感器下應變片兩端的電壓U2冬天比夏天小。 3.3 答案 (1)電壓;(2)D;(3)增大;(4)減小、減??;(5)小。 4 比較辨別法在實驗能力題中的應用 4.1 例題4 (無錫2014中考)在“測量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的電阻”的實驗中,小剛同學用一個電壓表、一個電流表、一個開關、一個滑動變阻器、電壓為45 V的電源和額定電壓為38 V的小燈泡,設計了如圖4(a)所示的電路。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按照圖4(a)中所示電路,幫小剛將圖4(b)中缺少的兩根導線補充連接完整。
(2)連接電路時開關應_____________,圖4(a)中滑片P應位于最_____________端(選填“左”或者“右”)。
(3)連好電路檢查無誤后,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小燈不亮,電壓表有示數(shù),電流表無示數(shù),則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_。
(4)正確連接好電路后,閉合開關,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當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電流表指針如圖4(c)所示,此燈泡的額定功率為_____________。
(5)小剛想在上述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一段電路中的電流跟電路兩端電壓的關系”,獲得多組燈泡兩端電壓和電流的數(shù)據(jù)之后,發(fā)現(xiàn)電流與電壓不成正比,請指出他的實驗方法錯誤的原因_____________。
(6)圖5中有關此小燈泡功率P與U2或P與I2的圖像可能正確的是_____________ 。
4.2 答案
(1)如圖6所示的連接圖;(2)斷開,右;(3)燈泡斷路或接觸不良;(4)1.14 W;(5)燈絲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6)B。
4.3 情況
大多數(shù)考生前5個問題基本都回答正確,但第6個問題的錯誤率較高,多數(shù)考生選擇了A或C。
4.4 原因
前5個問題很簡單,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答對了。第6個問題的錯誤原因是他們根據(jù)正比例的函數(shù)關系進行判定的。根據(jù)P=U2/R或P=I2R,燈絲的電阻R不變時,P與U2或P與I2是成正比的。實際上,第5個問題已經預設了燈絲電阻隨溫度變化的問題。所以,此題的“細微之處”在于要考慮“燈絲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變大”。具體是當燈泡兩端的電壓U遠沒有達到額定電壓之前,電流的變化不大,燈絲發(fā)熱的溫度較低對其電阻影響甚微,P與U2或P與I2幾乎成正比,選項B、D開始部分幾乎是直線。但隨著電壓U逐漸增大并達到額定電壓乃至更大些時,電流I也隨之明顯變大,電流的熱效應使燈絲的溫度會隨著升高更快些,其電阻R也會變得更大些。那么,對于P=I2R,選項D圖像的后面部分應該是在前面直線部分的基礎上顯著上升,所以選項D錯了。而P=U2/R的情況,選項B的后面部分在原來直線部分的基礎上偏下一些緩慢上升,即選項B正確。
總之,各地的中考綜合能力題雖然是初中物理學習的知識,由于涉及面寬,覆蓋范圍廣,難度越來越大。所以,教學如何調整是擺在當前的研究課題。筆者認為,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夯實基礎的原則下,努力提高學生的能力,并從題目的“細微之處”入手,抽絲剝繭,層層推進教學,方可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