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6年度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大學生德育素質教育模塊化研究》(編號: JXYJ2016006)之成果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在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實施家訪的意義,分析了當前輔導員家訪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輔導員家訪工作的改進策略。要充實家訪隊伍;提升對家訪工作的重視程度;加大學校保障力度;全面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做好家訪前期準備和后期跟進工作。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家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一個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是不可能造就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1]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設置輔導員家訪環(huán)節(jié),更好地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融合,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家校教育機制,可以幫助輔導員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更加全面、準確地設定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方向,精準定位,幫助學生厘清個人理想,樹立堅定地政治方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掌握基本生活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高質量、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
一、在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實施家訪的意義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lián)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輔導員家訪工作作為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系紐帶,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推進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實施,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
1、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人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研究對象,研究人的思想,就必須了解和掌握思想產生的條件、過程及其形式和特點。來自家庭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是大學生思想的重要來源。“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盵3]復雜的客觀事物通過人腦形成思想,表現(xiàn)出來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針對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和家長、學生深入交流,更加真實地掌握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歷程及家庭對學生的發(fā)展期望,為制定學生的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奠定基礎。
2、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
通過家訪可以進一步落實“以人為本、個性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提升學生和家長的參與程度。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從人的思想變化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取得質的突破。通過家訪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可以幫助輔導員了解這些要素及其變化,根據每個家庭不同的要素和變化,可以幫助輔導員發(fā)現(xiàn)當前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的不足,及時調整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方式,做好與之對應的個性發(fā)展計劃。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必須尋此規(guī)律進行,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4]
3、幫助學生厘清個人目標
在輔導員家訪過程中,輔導員在提出學生在校的思想和行為表現(xiàn)時,主要是向家長尋求其家庭原因,在家長不認可的情況下,便要進行論辯,勢必要尋得正當性來求得合理性,而這恰恰就是輔導員需要得到的深層次的訪談內容。輔導員在充分了解學生基本情況和成長歷程的基礎上,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和家長對學生的期望,科學分析,幫助學生個體進一步厘清個人發(fā)展目標。通過價值澄清過程,可以合理有效地將學生、家長、老師三方意見有機整合,為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制定行動綱領。
二、當前輔導員家訪工作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效日益凸顯,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輔導員家訪工作的實施過程及效果不盡如人意,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問題,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1、輔導員配備嚴重不足
由于學校體制、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職業(yè)發(fā)展等諸多原因,導致輔導員工作壓力感明顯,輔導員隊伍人員流動性較大。目前各高校輔導員配備人數不足,甚至在一些學校輔導員所帶學生數要達到 500人以上,繁雜的日常工作狀態(tài)和成倍增長的工作量客觀上嚴重影響家訪工作的開展,入戶家訪的數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2、對家訪工作不重視
部分學生對開展家訪工作認識不夠,消極抵觸情緒嚴重,不希望輔導員和家長見面,對輔導員家訪工作人為設置障礙。部分家長不重視家訪工作,甚至個別家長認為學校已經收取學費,就應該理所當然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將學生教育工作商品化,歪曲了教育的本質。
3、學校的支持力度不夠
由于當前多數高校在家訪經費方面投入不足,家訪工作沒有專門的經費預算,基本的家訪費用得不到保障,加之人員安排、交通安全等客觀因素影響,嚴重阻礙輔導員家訪工作的正常進行,輔導員家訪數量和覆蓋面難以保證,家訪工作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4、輔導員自身素質存在差異
年輕化的輔導員隊伍在社會經驗和社會交往方面略顯青澀,加之日常工作的巨大壓力,部分輔導員疲于奔波繁瑣的日常事務,導致輔導員家訪工作開展不及時,家訪工作缺少精心設計,實施過程缺少監(jiān)督,與學生、家長的交流溝通不深入。
5、輔導員家訪工作模式不完善
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家訪工作并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模式,甚至是為了家訪而家訪。家訪前期準備不充分,直接導致家訪溝通效果不明顯,家訪意見缺少針對性,對后期指導意義不大。家訪結束后跟進過程不積極,效果不明顯,喪失了家訪的意義。
三、高校輔導員家訪工作的改進策略
輔導員家訪工作作為家校聯(lián)系的紐帶,正逐步受到學校、學生、家長的關注。在家訪工作日常實施的過程中,輔導員要積極面對自身素質、家訪計劃、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限制條件,發(fā)揮輔導員隊伍的青春活力和激情四射的工作熱情,積極認真做好家訪實踐工作。
1、充實家訪隊伍
學校應當重視輔導員隊伍建設,按規(guī)定比例配備輔導員,輔導員數量的增加及所管理的學生數量減少可以從客觀上增加家訪數量,還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將班導師、行政干部、退休教師等充實到家訪工作隊伍中。在保證參加家訪教師人數增加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家訪隊伍的專業(yè)性,加強學生個體疏導,更加有效開展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工作。
2、提升對家訪工作的重視程度
輔導員家訪工作要取得學生的支持,消除學生心中疑慮和消極情緒,讓學生明白老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并不是簡單的向家長“告狀”,而是進一步了解家庭影響因素,結合學生當前實際情況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讓學生告知家長家訪的相關情況,以期獲得家長對家訪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讓家長感受到學校和老師熱情和認真,以及對學生家庭的負責。與家長交流要講求策略,首先肯定學生的成績和優(yōu)點,對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問題也要做出客觀評價,和家長一道針對性地商討解決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5]
3、加大學校保障力度
學校應當制定輔導員家訪工作保障措施,對出行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對交通、住宿等給予適當補助,保證家訪工作持續(xù)深入開展。高校應該提升對家訪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相應的制度,激發(fā)輔導員參與家訪工作的積極性。鼓勵輔導員走出去,深入偏遠艱苦地區(qū),提升家訪工作的覆蓋面。還可以將家訪工作量化,折抵相應的工作量,將家訪工作納入到年終考評和職稱考核中去,要求在年終考核時給予相應的加分,在晉升相應級別職稱的同時必須具有家訪經歷。
4、全面提高輔導員綜合素質
輔導員作為家訪的主要參與者,自身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家訪工作的順利進行,尤其是能和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是達到家訪目的重要的前提。輔導員需要在思想、表達、溝通等方面提高自身素養(yǎng)。高校在輔導員隊伍建設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輔導員的言語溝通能力,傳授相關的技巧,也可以采取以賽促學的形式,以此提升輔導員自身的綜合素質。還可以聯(lián)系兄弟院校,針對家訪工作進行參觀、訪問、座談,開拓家訪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5、做好家訪前期準備和后期跟進工作
明確家訪的目的是家訪工作的首要一步,學生的個體情況千差萬別,根據所帶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訪談提綱,盡可能擴大家訪數量和覆蓋面。在家訪出行前要充分考慮地域特點,規(guī)劃好家訪路線,提高家訪效率。對于學生相對集中、交通便利的城市可以組織家長會。家訪工作結束后要將家訪基本內容做好記錄,對解決學生問題的途徑方法做好落實,對重點學生、重點問題持續(xù)跟進,關注學生的身心變化,幫助其完成根本的轉變。對于相對棘手的問題可以積極尋求相關老師、領導的幫助,共同制定實施計劃,進一步鞏固家訪工作的成果,解決學生個性化培養(yǎng)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輔導員家訪工作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實施載體。輔導員家訪工作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加強師生之間的信任,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融合,做好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蘇).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271.
[2]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04-10-1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4] 楊兆宇. 基于個性化人才培養(yǎng)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5] “學生家訪”的創(chuàng)新管理和實踐育人模式探究[J].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6.
【作者簡介】
楊兆宇(1984.4-)男,遼寧蓋州人,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