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磊?オ?
初中生的語文學習需要學生探索乎?回答應當完全肯定!學生學習語文不去探索,其語文素養(yǎng)是極不完美的。初中生學習語文有探索能力乎?回答也是完全肯定的!初中生的語文學習僅在探索乎?其回答還不能予以完全意義上的肯定!初中生學習語文的探索,迫在眉睫乎?應當是不可遲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筆者做了相關的思考,也有著較為理想的學生對探索性語文學習的獲取。現(xiàn)拙于筆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探索性語文學習需求真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開始得以充分的體現(xiàn)。人們將以學生為主體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施著理想的智育。學生也因此在自身主體地位得以充分落實的基礎上主動和愉悅的學習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不僅僅是實現(xiàn)學生學習地位的轉(zhuǎn)變,還應當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如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切學科課程教學學生學習的主旋律。但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的轉(zhuǎn)變,初中語文教學其本身就在探索中。竊以為平時學生對文本之文字、文學、文化方面的自主學習是否就可以統(tǒng)而籠之地說成是探索?應當還不能。
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會發(fā)現(xiàn)學生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語文學習,尤其是在閱讀感悟方面,對文本的感悟已經(jīng)形成了一些比較基本的套路,讓學生運用基本的套路對所學習的內(nèi)容進行基本意義上的閱讀感悟,不能認為是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探索。所以,學生的探索應當是對教材文本之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意義上的對教材文本的閱讀感悟。尤其是學生所進行的探索是人新我特的探索,那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
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這是一部怎樣的作品?這樣的外國文學作品所告訴人們的是什么?如果我們僅以為“于勒”就是一個相當意義上的敗家子,那就顯得有失偏頗。教學時,我們避開相關意義上的內(nèi)容,而是讓學生去真實地實現(xiàn)著自己的探索。學生們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大家所發(fā)表的見解則是完全的不同。尤其有學生以為于勒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犧牲品,如果于勒生活在社會主義國家,那根本不可能如此,因為他的親兄弟不會這樣,因為整個社會也完全不會這樣。
二、 探索性語文學習需求實
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由于處在比較特殊的教學階段——初中,教學的時間比較短,用于復習迎考沖刺的時間比較長,教師的語文教學的三唯現(xiàn)象比較嚴重。人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建構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體系,而且是相當完整的知識體系,用于學生進行相關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訓練的時間會相當?shù)亩?,教材也就顯得十分的重要;為了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其建構的主動者便是教師,建構的主要過程就是教師去傳授,那教師就顯得十分的重要;教師的講授,離不開課堂,教師的講授充分利用課堂里的45分鐘,顯然教學課堂也就顯得相當重要。
針對如此教學現(xiàn)象,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探索的可能?應當沒有。不要說讓學生去真實意義上的探索,就是最為基本的形式在課堂上也是那樣的銷聲匿跡。這又何談初中生學習語文的探索?對此,要談及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索,作為教師應當力劈艱難,企求學生探索語文學習的實實在在。實現(xiàn)學生探索性語文學習的實實在在,需要人們大刀闊斧地斬去那些無效而又機械的重復訓練,給學生以探索性的時空;實現(xiàn)學生探索性語文學習的實實在在,需要人們充分利用教材和學生,也更需要利用我們教師本身,即讓師生一起憑借教材文本形成強有力的課堂教學的互動,引領學生走向未知意義上的探索。
如教學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這是一篇氣貫長虹的偉人詩篇,是一部表現(xiàn)中國革命傳統(tǒng)的詩篇。詩篇作于1936年2月距離現(xiàn)在已是一百多年,那時正是抗戰(zhàn)爆發(fā)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皚皚的塬上,面對祖國北方壯麗雪景,心潮澎湃創(chuàng)作了這首詞。教學時,讓學生發(fā)現(xiàn)作品所描寫的意向還不是太難,但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作品所表達的胸襟則顯得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一切都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如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詞作是怎樣寫景的,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作者采用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的結構寫法,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下闋是怎樣議論和抒情的,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由景入情,評說歷代帝王,抒發(fā)豪情壯志,學生發(fā)現(xiàn)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從表達方式看,上闋寫景,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下闋議論、抒情,“議”得恰如其分,“抒”得氣沖斗牛,上闋的描寫為下闋的議論、抒情做了堅實的鋪墊。
三、探索性語文學習需求成
人們都有成功的欲望,也都會享受成功的樂趣。初中生的語文學習何嘗不是?初中生的探索性語文學習又何嘗不是?但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在學生的閱讀感悟的探索性學習中,我們很少顧及到學生如此的感受。平時的語文教學,教師似乎都已經(jīng)感覺到學生探索性語文學習的重要,也在讓學生去進行探索性閱讀感悟。但當學生不能在探索性語文學習中獲取感受時,學生的探索性學習便戛然而止。教師便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感悟代替著學生的感悟,雖然學生沒有對教師進行抵抗,但學生的內(nèi)心不服,應當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平心而論,既然讓學生去探索性的語文學習,那就要讓學生能夠探有所成。高中生的探有所成,其意義是相當深刻和深遠的。也許人們會這樣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探有所成,可以促使課堂教學的活力四射,可以促使課堂教學的事半功倍。其實還不僅局限于此,就是學生的高考乃至于未來都是可以受益的。
譬如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這是一篇在文學歷史長河中與李密的《陳情表》和《祭十二郎文》呈現(xiàn)三足鼎立的作品。學生在小學學過相關描寫諸葛亮之傳奇形象的作品,但讓學生感到讀之不流淚謂之不忠也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也不能就因?qū)W生的閱讀感悟有一定難度,就放棄學生的閱讀感悟,而應當做促其閱讀感悟成功的事兒。所以,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堅持讓學生認真讀《出師表》,堅持讓學生讀與《出師表》相關的作品。學生在認真讀著《出師表》時,發(fā)現(xiàn)其結構安排得當,所運用的語言恰如其分。學生在廣泛讀著與《出師表》相關的作品時,就比較有意義地發(fā)現(xiàn)一代詩圣杜甫和著名詞人陸游之所以那樣的欣賞《出師表》,是因為作品不僅僅具有其自身的價值,在文學史上也是具有相當價值的。
初中生探索性語文學習,對教師而言應當須要做出永無止境的思考,對于學生而言應當做出永無止境的學習探索,對于我們教學雙方,則應當去做出永無止境的互動。因此,作為教師要沿著困難上,以此達成促進初中生探索性語文學習的理想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鶴城初級中學(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