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宜
摘要:本文探討當代藝術中的審丑美學價值、當代藝術審丑美學的呈現以及當代藝術中審丑現象的影響和反思。
關鍵詞:當代藝術 審丑 美學價值
一、審美的轉向
1、大眾審美和大眾消費
自古以來,美和審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對于美的認識,除了個體的認知不同以外,往往與當下整個社會的大環(huán)境有關。而對審美的認知進程,與人的精神需求與精神追求的進步息息相關。
由于現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勞動時間隨之不斷地加強,在不斷付出勞動的同時,與人本來存在的自然屬性產生了極大的沖突。當個體生命的自然時間恢復到自身的平衡狀態(tài)時,就愈會尋求一種生命原始的、本能性的發(fā)泄,一些具有審美上的強烈刺激性,更加貼近于原始本能的審美形式。
現代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相比過去有了極大的豐富,相對應的精神層面卻相較之困乏,這時就需要填補精神空缺。在吸取精神養(yǎng)分之時,發(fā)現美的東西已經無法滿足這種在高強度下、快節(jié)奏生活的精神需要。在這時美好的事物卻顯得平淡無奇,反而一些荒誕的、怪異的東西相比美更加吸引人們的視覺,更能刺激大腦、更加亢奮,以此獲得心靈上的震撼。
大眾審美與大眾消費是相互影響的。大眾審美有即時性,即大眾審美有時尚的短暫性,這是與消費引導密切聯系的,大眾審美大多是由于從眾心理的影響,受到消費環(huán)境的暗示而產生的。大眾審美還有一致性,現代人生活的環(huán)境發(fā)展迅速,并且絕大部分是處于群體之中的個體。基于一定的群體壓力,偏向于“他人向導”,所以總體上還是求同,導致大眾審美的相對單一。如今全球化的發(fā)展及大眾傳媒的影響,也使得地域性差別和審美年齡界限趨向消失。種種發(fā)展態(tài)勢促使消費時代下人們的審美心理機制逐漸在發(fā)生改變。
2、美與丑的時代變遷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于美與丑的認知也有所不同。審美心理機制的變化源于人們審美意識的擴張,傳統(tǒng)美學一元化被打破,泛審美化的出現擴展了審美形態(tài)。從美與丑的時代變遷與邏輯演變來看,它主要經歷了原始藝術、古典藝術、近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四個階段。
原始藝術——美丑不分。原始時代是人類社會的童年期,科學理性的思維方式還未確立,萬物有靈的思想、自然崇拜的意識充斥著早期人類的頭腦,文化類型以宗教文化為主,藝術或者說審美還帶有強烈的巫術色彩,此時的藝術其實只是巫術宗教的附庸,一切都要服從神靈或者圖騰崇拜的需要。所以我們看到殷商時期的青銅藝術,裝飾紋樣猙獰、恐怖、怪誕,還時常出現動物食人的圖案,讓我們不寒而栗的同時又會陷入思索,這樣的遠古意象一定蘊含著某種我們無法認知的內涵,也一定與當時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關。毫無疑問,饕餮、夔龍、人首蛇身、鳥頭獸身,還有那些在祭祀場合使用的神秘面具,這樣的形式用我們今人的眼光來看,不僅不美,反而恐怖,但對早期人類而言,世界是無所謂美丑的,這一切都為服務于他們的宗教巫術意識。所以神秘性、怪誕性也成為了原始藝術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古典藝術——美丑分明。在古典時期,無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美學理論中,探討的核心都是“美”,發(fā)現美,表現美成為藝術家的唯一宗旨,美學研究也落入了唯美主義的窠臼。古希臘羅馬時代是西方美學的形成期,這一時期的美學家大多是在探討哲學問題時涉及的美學問題,對美的本質作了界定。人們的審美理想是理性、莊嚴而靜穆的,崇尚多樣統(tǒng)一、和諧的美。這種古典的審美理想,形式上要求整一、秩序、均衡與合理,內容上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容。如亞里士多德主張美的事物應能見出整一性,體積有一定大小,各部分有適當秩序和安排。這一原則直到近代美學研究才出現了轉向。
近現代藝術——藝術美。近現代的西方美術是受到歐洲工業(yè)革命影響的,藝術逐漸脫離了貴族特性,變成了大眾消費文化的重要元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科技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藝術家們開始創(chuàng)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世界。近現代的美術已經開始注重個人的思維表達,是理性主義的產物。審美的傾向也由唯美主義轉為對現實世界的關注。西方美學從近代開始就突破了傳統(tǒng)美學和諧的母體結構,此時出現的美學范疇很少由單一的元素構成,一般來說都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蘊含著美與丑對立斗爭的痕跡。
1 9世紀中葉以后,人性的異化、世界的荒誕成為了西方人世紀末的情感共識,藝術家源于現實和心靈的感觸進行創(chuàng)作,自然也要調整自己的方向,拒絕生活的理想化與虛偽性。此時占據西方審美文化主流的現代主義藝術中,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美丑關系發(fā)生了時代性逆轉,“丑”因素的逐步突顯,“丑”的形象已從配角變成了主角,藝術的領域也因丑的介入而大大拓展了。這也正是美學與藝術領域由古典形態(tài)向現代邁進的過程,古典美學或者說古典藝術也就被現代美學、現代藝術所取代。
當代藝術——反理性主義。在當代藝術中,美好的事物已經不再是藝術家所要關心的核心點,因為當代藝術已經不再是以審美的方式呈現。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藝術家對西方理性主義文化產生反叛,以消解為中心性、秩序性、權威性、整體性為出發(fā)點,以倡導多元化、碎片化、差異性、非理性等為宗旨,對現代社會進行批判與反思。對丑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批判性的審視是為了站在“丑”的立場上來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質。
二、審丑的美學價值
審丑,并不是表現丑,而是審視丑,批判丑,是把傳統(tǒng)的以象為主的審視轉向了以內在精神為主的審視。審丑是一種美學策略,具有積極的美學價值。
偉大的藝術家永遠是自己時代的眼睛。面對世道人心的丑惡,倫理道德的吃人,他們通過發(fā)掘丑的美學意蘊來啟示后來者,他們不僅是丑象的言說者,更是“丑世界”的救贖者。他們對人類世界的否定正是源于對人類世界處境艱難的深深憂慮。
丑作為一種美學關懷,最為重要的是面對社會生活的無意義,現實的非人性,面對平庸、病態(tài)、畸形的荒原,他們不再乞求虛幻的東西來安慰自己,而是在丑的直陳中展示真實的人生。他們面對生活活動中的否定的因素,以一種困獸猶斗的精神,通過自我褻瀆來實現自我拯救,通過它的非人性來保持人性的忠誠。
“丑”作為一種否定的極端形式即反向的思維卻透視了審美文化的負效應、負作用,負面價值和負面結果。它對審美文化的一元思維、單向思維和獨白話語進行了撥反。從而突破了思想的禁區(qū),使人類思想進入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新階段。這種異質性思維沿著對象的結構逆向而入,直探底蘊,去揭示其中被有意無意遮掩的破綻,它是從肯定性追求到否定性體悟,為人們打開了通向未知世界之門。
當我們說某對象是丑的,也就意味著對于否定性審美活動的某種評價與判斷的形成,審美活動中的負面因素的否定性價值的形成。人類原來無法道出的某種東西被道出了,原來未曾領會的某種價值關系被領會了??梢姡笫菍τ趯徝阑顒拥呢撁嬉蛩厮N含的否定性價值的意識。因此,對丑的張揚不是說人類從此就變成了丑,而是說人類從此開辟了全新的美學語境。
三、當代藝術審丑美學的呈現
當代藝術源起于西方,我們都知道古典藝術的目的是為了寫實,它的審美性被定義為“自然美”,現代藝術是為了演創(chuàng)造“有意味的形式”,它的審美性可以說是“形式美”,到了當代藝術,被模糊的藝術和美的界限,使審美變得困難起來。
杜尚是形成當代藝術世界的思想者,傳統(tǒng)美學觀念使人無法進入杜尚,他在一百多年前畫在蒙娜麗莎名片上的小胡子,成為一個歷史路標,反映了審美在西方藝術史上某種心態(tài)的深刻變化。他將小便池這樣的作品堂而皇之放在公眾面前,不是對藝術的褻瀆,而是將一種心理態(tài)度外化在不屬于藝術的俗物上。杜尚通過這些“俗物”發(fā)動了對藝術權威的挑戰(zhàn),也發(fā)動了對藝術自身的強烈批判。
1、適當的審丑
藝術中的“丑”并不是真正的丑陋和惡俗,它只說違背傳統(tǒng)審美的、被認定為某種奇特價值觀的取向。在持積極態(tài)度的藝評家眼中?!俺蟆敝皇窍鄬Α懊馈倍缘囊粋€概念,它們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對“美”的判斷從來不是固定的,隨著歷史的進步它們之間是可以轉化的,當時“丑”的藝術在下一階段中可能就是“美”的了,而反之亦然。如果說“美“的作品相對是傳統(tǒng)和保守的,是可以愉悅人的感官的,那么“丑”的作品確實意在剔除物質層面的愉悅,而強調藝術本體精神的內省,是可以震撼和洗滌人們心靈的。因此,“丑”的藝術是具有先鋒性的,可以影響著藝術進程的,積極的“審丑”可以說是“審美”的延伸,可以緩解在過度“審美”時所產生的疲勞,適當和恰當的“審丑”是有益于藝術的健康發(fā)展的。
2、審丑的濫用
“審美”的束縛一旦被打破,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藝術不再單純的是一種美的形式,同時也成為一種反抗工具,于是藝術的“審丑”趨向逐漸顯現,各種光怪陸離的藝術形式粉墨登場。藝術表現中開始表現暴力、血腥、怪誕的區(qū)域,似乎越新鮮越離奇,就越有表達力度。當大眾對審丑藝術最初的驚艷和別具洞天的好感被為丑而丑的嫌惡感取代時,當代藝術獨具的“審丑”觀被徹底扭曲了。濫用審丑無疑是對“審丑”的誤讀,藝術是不排斥丑的材料,但是藝術拒絕非理性的丑的濫用。這種以夸張的手段營造丑的藝術并沒有真正的審丑性,這些并不是蘊含在當代藝術中以批判精神和以人文關照為追求的“審丑”態(tài)度,只是通過毫無節(jié)制的丑化來刺激大眾的一種畸形心態(tài)。無論這些作品具有怎樣的批判意義或現實主義色彩,那些批判也是牽強附會的,也不會觸及到人們靈魂深處,激發(fā)更多數人的心理共鳴。
四、當代藝術中審丑現象的反思
當代藝術已經不是只表現美好的事物,它也并非完全是以“丑”為“丑”,同時也通過表現“丑”反映社會問題。當代藝術以獨特的表現方式,揭示了當下人們對生活中存在問題的焦慮與不安,批判了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疾病、戰(zhàn)爭、人格畸形、性的泛濫等問題,并以畸形的、病態(tài)的、荒誕的、丑陋的形態(tài)呈現給觀者,深刻反映出當代人們生存現狀的迷茫失落、孤獨寂寞、惶恐不安、人性異化。從形式上看,丑的形象并不符合人們的審美感官,但從內容上看,丑比美更能揭示事物的內在真實性。因此,“審丑”可以獲得一種深刻底蘊的美感。
當代藝術可以說是“審丑”的藝術,表現丑的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但我們要以一種正確的觀點去評判它。“審丑”并不等于“丑化”,“丑化”是脫離實際與真實,是一種對低級趣味的迎合,是對藝術審美的背道而馳。藝術可以表現殘缺、怪誕、丑陋,但折射出來的意喻必須是積極向上的,“審丑”需要透射出人文關懷和道德功能。在當下已經不能用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去審視當代藝術,需借助“審丑”的角度去分析這種現象,“審丑”的目的最終還是“審美”,只有“審美”與“審丑”相結合才能使人的本質得到實現。
參考文獻:
[1]約翰?拉塞爾.現代藝術的意義[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2]克羅齊.美學原理?美學綱要[M].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3]高小康.丑的魅力[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4]蔣孔陽.美學新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