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分解—體驗—認知”在博物館互動講解中的應用

      2017-05-30 10:48:04朱瑩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17年6期
      關鍵詞:分解探究式學習認知

      朱瑩

      摘 要 本研究探討了科技館與博物館在展覽特點上的異同,并嘗試將科技館長期實踐過程中總結得到的“分解—體驗—認知”探究式展品輔導思路遷移運用于博物館互動講解中,證明該模式具有普適性、可復制性。此外,通過討論《K-12科學教育框架》,以闡釋分眾化、分層次的探究和核心素養(yǎng)在博物館教育活動策劃、實施過程中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博物館 互動講解 分解—體驗—認知 探究式學習

      0 前言

      近年來,隨著大眾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科普教育基地已成為非正式教育的重要陣地。而展覽是科技館、博物館實現(xiàn)教育職能的重要媒介,如何充分利用展示資源為受眾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提供探究式學習體驗,成為各大場館積極探索的命題。不難發(fā)現(xiàn),科技館探究型教育活動的開發(fā)已日臻成熟,這主要得益于其展覽特點:以動態(tài)展品為主,多呈現(xiàn)現(xiàn)象、過程,互動性較強,受眾可以參與其中,獲得多感官體驗,基于直接經(jīng)驗來建構認知。相對而言,博物館以實物藏品為展覽內(nèi)容(如自然類博物館的標本、歷史類博物館的文物等),大多為靜態(tài)展品,觀眾的學習行為主要集中在觀察實物上,基于間接經(jīng)驗來建構認知。盡管在展覽特點上存在客觀差異,但并不意味著科技館探究型教育活動案例的開發(fā)思路就無法遷移到博物館中。

      互動講解是指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展覽現(xiàn)場,圍繞某個主題,借助一定輔具,有針對性地開展展品輔導活動。相較于傳統(tǒng)講解模式,互動講解具有以下特點:(1)互動性增強,變“被動式灌輸”為“主動式探究”。傳統(tǒng)講解由講解員主導,受眾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在互動講解中,講解員更多地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受眾成為探究主體。(2)借助其他輔具,為受眾提供多渠道的感知體驗。傳統(tǒng)講解以口頭介紹為主,通常不借助額外教具;而在互動講解中,可以將一系列有助于闡釋主題的教具組織起來,包括標本、模型、多媒體資料等等。(3)內(nèi)容更加聚焦,知識的廣度有所縮減,知識的深度得到拓展。傳統(tǒng)講解圍繞一個或多個展區(qū)展開(分為區(qū)域講解、全程講解),受眾跟隨講解員產(chǎn)生較大的空間移動,在參觀過程中形成對整個展覽主題的宏觀概念;而互動講解聚焦于一個展柜或展臺,空間移動相對較小,圍繞某些具體的學科知識展開討論。綜上所述,互動講解這種新形式為探究型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要求活動組織者能在觀眾流動性較大的情況下,根據(jù)實時觀眾的教育背景、興趣愛好,靈活調(diào)整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的互動。

      下面以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為例,嘗試運用“分解—體驗—認知”[1]的思路來指導互動講解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1 明確學科核心概念,規(guī)劃知識分解

      如圖1所示,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故事”展區(qū)的“候鳥羽色變化”景箱以兩兩對比的形式陳列了16種31件鳥類標本的羽色差異。由于展廳所處位置偏僻,參觀人數(shù)相對較少。此外,經(jīng)過前期觀眾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觀眾在該展柜前的逗留時間不超過5 s(相當于以正常速度從展柜前經(jīng)過所需的時間)。為了讓觀眾能更深入地理解展覽主題,傳遞“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思想,在互動講解的設計時,進行了知識拓展與分解(見圖2),并設定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羽毛的結構、功能、分類及羽色的影響因素;知道鳥類的換羽行為;掌握獲取、處理、運用信息與知識的技能和實驗、觀察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通過對比觀察和動手實驗探索羽毛的結構、功能等特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觀念;培養(yǎng)自主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懂得合作和分享。

      2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營造沉浸式體驗

      作為非正式教育,博物館教育活動表現(xiàn)為非強制性。[2]這就需要活動組織者通過增加活動的趣味性來吸引受眾,激發(fā)其興趣、好奇心、探索的欲望。根據(jù)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本質(zhì)上是一個通過新舊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豐富、調(diào)整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diào)了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習的基礎。[3]因此,互動講解設計時還應注意在新知識點與受眾已有經(jīng)驗之間建立起關聯(lián)。此外,建構主義還認為情境、協(xié)作、交流與意義建構是構成理想學習環(huán)境的四要素,可見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對促進認知建構至關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當貫穿整個活動,而不是單純作為活動開場的噱頭。盡可能模擬真實場景,將有利于受眾與實際世界的勾連?;谏鲜隹紤],“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以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為藍本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組織者扮演“裁縫”角色,通過鳥類羽毛與人類服飾的類比(見圖3),引導受眾進行探究。

      [圖3 鳥類羽毛與人類服飾的類比]

      3 構建多元感知渠道,提升認知效率

      《荀子·儒效篇》有云:“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边@與如今廣為提倡的“做中學”教育理念不謀而合。也就是說,只有為受眾創(chuàng)建多元感知渠道,豐富其實物體驗,通過親身參與的方式,將間接經(jīng)驗轉化為直接經(jīng)驗,才能令受眾真正掌握知識。

      那么,不同感官在學習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呢?研究表明,觀眾在參觀博物館時最常使用的聽、讀、看只能產(chǎn)生10%~30%的記憶程度;但如果結合說、做,觀眾的記憶程度則可提升至70%~90%。[4]基于上述研究結果,在設計“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時,工作人員有意識地為受眾準備了大量可觸摸的標本,并通過動手實驗、互動游戲等形式充分調(diào)動受眾的感官,具體組織開展形式如表1所示。

      4 以任務為驅動,促進探究式學習

      傳統(tǒng)教學理念多以知識傳授為主,往往容易引起理論與實際的脫節(jié)。而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上的任務驅動法,則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5]受眾在問題驅動下,積極主動地組織學習資源,開展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這種新型學習模式對培養(yǎng)受眾獨立探索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基于這一考慮,在互動講解過程中,活動組織者會向受眾拋出一系列問題。例如“羽毛的功能與分類”環(huán)節(jié),受眾將拿到鳥類的“制衣訂單”,通過觀察對比各種羽毛的顏色、形態(tài)、結構,并利用已有實驗材料(如滴管、清水等)來測試不同羽毛的性能,最終選擇符合要求的羽毛。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受眾既有自主探究,又有合作分享,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5 親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科學精神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亦是如此??茖W精神的培養(yǎng)和科學思維的啟迪,往往比具體科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博物館作為重要的非正式教育陣地,不僅肩負著促進公眾掌握科學知識的使命,在強調(diào)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及對科學文化的理解等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6]因此,“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以任務為主線,通過讓受眾反復體驗“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表達與交流”這一科學探究過程,從而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形成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觀,也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6 總結與反思

      “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實施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方面,從活動時長來看,單次活動的預設時長為30 min,實際過程中因觀眾互動熱烈而通常延長至40~45 min??紤]到活動地點在展覽現(xiàn)場,人員流動性較大,參與者需全程站立,且活動范圍較小,受眾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始終保持較高的熱情實屬不易。另一方面,就受眾人數(shù)而言,每場活動的預設受眾數(shù)在15~20人,實際受眾數(shù)可達30人左右。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受眾會全程參與活動,這部分受眾大多是親子家庭中的孩子;其余受眾能參與半程活動,他們大多是親子家庭中的成年人,往往在活動后半程會進入一旁的休息區(qū)等候。通常而言,學齡前兒童和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長約為10~15 min,30~60 min已達極限水平,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活動的吸引力。

      本活動的意義,首先是解決了科學傳播的問題,即通過對“候鳥羽色變化”景箱的深度剖析和解讀,將展覽理念準確、生動地傳達給公眾,從而令靜態(tài)展覽重新煥發(fā)出生命力。其次是履行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在受眾內(nèi)心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不僅幫助受眾理解和掌握相關科學知識,還弘揚了科學的精神與方法論。最后,也充分證明了“分解—體驗—認知”的探究型教育活動開發(fā)思路具有普適性、可復制推廣性,為今后設計博物館教育活動提供了借鑒思路。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還只能惠及來館觀眾。為了最大化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同時吸引更多潛在觀眾進行實地造訪,可以考慮開發(fā)一系列科普衍生品(如教育資源包等),以及將活動優(yōu)化后送進學校、社區(qū)。

      下面結合筆者從業(yè)以來的粗淺經(jīng)驗,簡單探討一下如何科學地設計一個博物館教育活動?如何評判一個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優(yōu)劣?

      (1)“科學與工程實踐”、“跨學科概念”、“學科核心概念”三要素是博物館教育活動的內(nèi)核。美國在2011年完成的《K-12科學教育框架》[7]中指出,“科學與工程實踐”是對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的整合;“跨學科概念”是指在諸多科學、工程領域都具有普適性解釋價值的概念,這些概念有助于學生將不同學科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從而形成整體而連貫的科學世界觀;“學科核心概念”則是從各門學科中抽離出來的關鍵性概念,是理解和研究復雜概念和解決問題的支撐。[8]三個維度緊密聯(lián)系,任何一個維度的缺失都將影響學習活動的效果。[9]我們不妨對照這三個維度,審視“候鳥的新衣”主題講解的設計。其中,“羽毛的結構”環(huán)節(jié)運用了對比觀察,“羽毛的功能與分類”環(huán)節(jié)以任務為驅動,鼓勵受眾進行合作探究,都體現(xiàn)了“科學與工程實踐”要素;而活動的核心思想則體現(xiàn)了“學科核心概念”(生命科學)和“跨學科概念”中的“結構與功能”。

      (2)分眾化、分層次的探究是博物館實現(xiàn)教育功能的途徑。學校教育以班級授課制為主,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固定,學生在年齡、認知程度等方面也較為接近。與此不同,在博物館的教育活動中,活動組織者面對的受眾對象通常不確定性較大,受眾的年齡、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甚至可能與目標人群相去甚遠。這就要求博物館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受眾的需求,分別設計符合其理解和發(fā)展的系列探究活動[10]。以本活動為例,考慮到實際受眾以小學生為主,鑒于他們以往參與活動的經(jīng)驗及一般認知水平,發(fā)現(xiàn)有結構的探究形式較為合適。當然,在同一個活動中,也可以將適應不同水平的探究形式靈活組合使用。具體而言,可以將認知水平相近的受眾組建成合作探究小組,針對不同探究小組采用不同水平的活動方案,一方面能促進合作與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個性化學習。

      (3)核心素養(yǎng)是博物館教育活動評價的準繩。無論正式教育還是非正式教育,其最終目標都不僅僅是讓受眾掌握某個具體的知識點。教育的目標是人才培養(yǎng),對博物館而言,提升公眾的綜合素質(zhì)才是其教育使命。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技能框架》將“學習與創(chuàng)新技能”、“信息、媒體及技術技能”、“職業(yè)與生活技能”視作在21世紀社會取得成功的必備技能和進步教育的關鍵素質(zhì),涉及“創(chuàng)造與革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能力”、“協(xié)作能力”、“信息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信息、交流、技術素養(yǎng)”、“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主動性和自我引導能力”、“社交與跨文化交互能力”、“高效的生產(chǎn)力”、“領導力與責任感”。無獨有偶,北京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研究人員歷時三年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研究成果》,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提出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zhì)疑”、“勇于探究”、“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18個基本要點。[11]由此可見,當下公民的全面發(fā)展在國內(nèi)外都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關注高度。博物館在策劃、實施、評估教育活動時,應當將上述技能、素養(yǎng)納入考量,以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致謝

      特別感謝中國科學技術館朱幼文研究員的指導,以及東南大學葉兆寧教授、復旦大學鄭奕副教授。

      參考文獻

      [1]陳闖.“分解—體驗—認知”——探究式展品輔導開發(fā)思路[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4):46-52.

      [2]鄭奕.博物館教育活動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2012.

      [3]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常娟,霍菲菲.多感官學習在科技館展覽輔導中的應用[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3):49-55.

      [5]謝俊翔,許艷.運用5E學習環(huán)等教學法設計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實踐探索——“星空探秘”活動策劃[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6(4):40-45.

      [6]郭寄良,劉懿.非正規(guī)教育視野下的科技館教育[J].科協(xié)論壇,2009(7):43-45.

      [7]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8]謝紹平,董秀紅.美國新《K-12科學教育框架》解讀[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4):55-61.

      [9]朱幼文.基于科學與工程實踐的跨學科探究式學習——科技館STEM教育相關重要概念的探討[J].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2017(1):5-14.

      [10]林靜.探究性學習——一種基于問題解決的自主學習[J].教學月刊,2002(6):21-23.

      [11]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cience centers and museums in terms of exhibition features. “Dividing-Experience-Cognition” strategy derived from science centers was used to develop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of museums, verifying the universa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the strategy.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segmented inquiry and key qual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museums.

      Keywords museums,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dividing-experience-cognition, inquiry learning

      猜你喜歡
      分解探究式學習認知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研究性學習課堂模式分解
      中國低碳旅游發(fā)展效率、減排潛力及減排路徑
      旅游學刊(2016年9期)2016-12-06 19:56:32
      淺談化學課外小組活動
      初中歷史探究式學習的教學途徑
      考試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27:43
      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芻議*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17:50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農(nóng)戶安全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屯留县| 石狮市| 奉节县| 双辽市| 古交市| 灵武市| 汉源县| 绿春县| 广昌县| 科技| 红安县| 武宁县| 嘉禾县| 道真| 深州市| 巫溪县| 长葛市| 德庆县| 奇台县| 大冶市| 上思县| 遂平县| 秭归县| 玛曲县| 静宁县| 句容市| 武威市| 沅陵县| 抚松县| 三明市| 滨海县| 容城县| 应用必备| 沭阳县| 平利县| 河津市| 定结县| 湖口县| 高要市| 宜黄县| 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