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發(fā)生在校園內的兒童欺負行為作了細致研究,圍繞兒童欺負行為相關概念的界定,從內外因素入手詳細分析了兒童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從而為預防這種不良行為找到更好的預防措施。本研究側重于研究兒童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和預防措施。
關鍵詞:欺負行為;原因;預防
一、欺負行為概述
欺負行為是故意傷害兒童的行為,是侵略行為的一種模式。在兒童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攻擊行為——欺負行為,其實在任何國家任何學校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欺負行為。欺負行為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奧韋爾夫通過問卷調查對學校中的侵犯行為進行研究,在研究中他發(fā)現學校欺負行為不同于其它欺負行為,有其典型的特點和形式。1897,L.Burk作為最先研究欺負行為的專家在《教育學??飞习l(fā)布了“嘲弄與欺負”。英國研究者 Smith認為,欺負就是力量相差懸殊的兩方,在未受到任何刺激的情況下,力量強的一方對力量弱的一方持續(xù)的進行的精神或身體上的攻擊。并將欺負活動當作攻擊行為的子集,他歸納出欺負行為的三個特征:(1)雙方在未受激怒情況下(2)這種攻擊行為是重復發(fā)生的(3)雙方心理或生理力量上的不平衡性。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提出,偶爾的欺負行為欺負行為的性質沒有發(fā)生變化仍然屬于非頻繁性欺負類。挪威的 Olweus(1987)教授把欺負行為定義為:在一段時間內,一個孩子反復遭到另外一個或多個孩子的消極行為時,這個孩子就是受欺負。國內的鄭希付(2000)[4]提出學校欺負行為便是同伴之間相互欺凌、巧取豪奪、起綽號、傳播謠言等不良行為。目前國內外研究者對欺負行為的界定沒有統(tǒng)一,在這其中Smith關于這一行為的研究結論確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
二、欺負行為原因分析
(1)理論假設。根據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針對欺負行為,主要理論依據包括以下幾個:“信息加工論”,80年代以來在對欺負行為的研究過程中,有關學者嘗試從信息加工能力等方面對兒童的欺負行為進行專門的探討。
“心理理論”在個體與個體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起著基本的重要的作用,是個體在社會中生存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它使人們能夠駕馭日常的生活環(huán)境;有助于個體很好的生活、工作、學習。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攻擊行為既然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就應該同其它社會行為的方式一樣。攻擊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兩種學習機制來完成:一是強化——攻擊行為的直接學習,二是觀察模仿——攻擊行為的間接學習,班杜拉認為,大多數人的攻擊行為都是通過有意或無意,直接或間接的觀察而獲得的。
(2)外在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多媒體的出現,他們?yōu)榱酥\取利益,肆無忌憚的傳播不良信息,不顧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影響,嚴重污染了兒童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F代非主流文化的出現,模糊了學生的視線,使學生辨別不清正確的方向,盲目從眾。更主要的是兒童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對社會上的不良輿論、觀念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容易走上歪路。而我們國家同許多國家一樣,對預防未成年犯罪的機制還不夠完善,使得本可以在萌芽時消滅的犯罪事件經常發(fā)生。
(3)內在因素。從各項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年齡相同,在同樣環(huán)境中成長的兒童在性格、氣質類型等方面都會有所不同。從性格上來說,受欺負者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被動型受害者,另一類是為挑斗型受害者。欺負者的特征,他們具有典型的攻擊性人格模式,具有較強的攻擊傾向但較弱的攻擊抑制能力,對暴力行為會產生興奮感,且自身相對強壯。通過對欺負者進行艾森克人格測試發(fā)現,欺負者精神質量表和內外傾量表的得分都很高的特點。同樣欺負者也分為兩類:一類是主動欺負者,另一類是參與型欺負者。前者特征明顯,后者的特征不太明顯,是否具有欺負行為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環(huán)境、風氣等。
三、欺負行為的預防措施
本次研究,我們主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幾個方面研究欺負行為的預防措施:(1)家庭。在家庭方面,首先父母要為子女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環(huán)境。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直接環(huán)境,家庭的氛圍影響著兒童人格的發(fā)展,如過分的寵愛,放任和專斷都不利于兒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其次,家長應該有意識的多為子女創(chuàng)設人際交往的環(huán)境。最后,家長要注意與學校相互配合,及時了解反饋信息,進行雙向溝通,充分發(fā)揮學校和家庭的互補功能。
(2)學校。學校作為塑造兒童行為的主要場所,首先應該大力推廣心理健康教育,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學校對于學生中的欺負行為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還未發(fā)生的,要及時預防;對于已經發(fā)生的欺負行為應該做出強有力的處理,盡可能的降低欺負行為發(fā)生的幾率。第三,學校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社會基本技能的訓練。最后,要注意校風建設。
(3)社會。在社會中同樣需要良好的文明風氣,推廣積極向上的社區(qū)活動,大力倡導核心價值觀念,形成友愛互助的氛圍,盡快建立完善與當前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價值體系,這對于預防兒童各種越軌行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堅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盛行,通過政府加大執(zhí)法力度以及與社會各界的配合,達到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尤其是要加大對各種娛樂場所的監(jiān)管力度,凈化不良風氣。加大文明上網的宣傳力度,規(guī)范網上的各種信息,防止其對青少年的毒害與污染。
參考文獻
[1]聯合國大會,兒童權利公約[Z].1989-11-20.
[2]陳世平,樂國安.中小學生校園欺負行為的調查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3):355-356.
[3]武萌,陳洪巖,鄭希付.小學生對于欺負與被欺負問題的性別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3(4):81-84.
作者簡介
王萍(1990-),女,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yè)為小學教育,不分研究方向。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