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外博雅教育發(fā)展新動態(tài)

      2017-05-30 10:48:04張寒松劉鳳霞
      教育文化論壇 2017年4期
      關鍵詞:實踐經(jīng)驗教育理念雙一流

      張寒松 劉鳳霞

      摘要:第三屆博雅教育國際研討會圍繞“博雅教育:理念與實踐”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與會專家學者使用“博雅教育”“通識教育”“全人教育”等多個概念,對概念的理解與認識見仁見智,在“博雅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角色及其作用、實踐經(jīng)驗及模式探索方面觀點紛紜,呈現(xiàn)“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盛景。此次會議對我國高校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念與模式具有重要意義,相信越來越多的大學會認識到博雅教育對未來人才培養(yǎng)的作用,回歸大學教育育人的本原。

      關鍵詞:博雅教育;教育理念;實踐經(jīng)驗;“雙一流”

      中圖分類號:D6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615(2017)04-0015-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4.004

      2017年4月,第三屆博雅教育國際研討會在復旦大學召開。來自美國、新加坡、臺灣、香港、澳門和中國內(nèi)地70多所高校的210余名專家學者與相關負責人圍繞“博雅教育:理念與實踐”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本文根據(jù)會議資料,結合相關報道,就研討會觀點做一綜述,希望能由此窺探中外博雅教育發(fā)展新動態(tài)。

      一、核心概念使用的異與同

      本次研討會的核心概念是博雅教育,與會者在博雅教育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上并不一致,存在以下三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只用“博雅教育”概念。以研討會的發(fā)起人寧波諾丁漢大學校長、復旦大學前校長楊福家院士為典型。在他看來,相比于“通識教育”,“博雅教育”內(nèi)涵更豐富、特點更鮮明、翻譯更準確,因而研討會始終,他只用“博雅教育”這一概念。此外,會上堅持使用“博雅教育”名稱的還有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

      第二種情況是“博雅教育”“通識教育”“人文教育”“全人教育”等多個概念并用,不加區(qū)分。美國大學、臺港澳大學的校長及專家在報告時大多如此。臺灣大學副校長郭鴻基介紹,臺灣大學一般是用“通識”這個說法。按照他的理解,“通識”和“博雅”這兩個詞雖然一般在中文表達中互通,語感上“博雅”可能更典雅一些。莫家豪介紹,香港的大學以前也說“通識教育”,但現(xiàn)在說的更多的是“全人教育”“跨學科教育”,而且他們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品味、品德,希望學生都能關心社會,胸懷世界。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潘偉賢認為,“通識教育”和“博雅教育”是有區(qū)別的,但現(xiàn)在討論這種區(qū)別已經(jīng)不太重要,因為實踐中大家已經(jīng)把很多“博雅教育”的精神放在“通識教育”中去實現(xiàn)了。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也持相似的觀點,他認為雖然現(xiàn)在大陸很多高校在強調(diào)“通識教育”,港臺高校更多的說“博雅教育”,名稱固然存在差異,但它們的核心都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將學生培養(yǎng)成高素質(zhì)的人,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貢獻社會,所以在概念上兩者是相通的。

      第三種情況是通常只使用通識教育概念。北京大學副校長高松、浙江大學副校長羅建紅在報告時基本只用“通識教育”概念。

      這種概念使用的不一致,是有較多因素造成的,同與會者對“博雅教育”“通識教育”等多個概念內(nèi)涵與外延的認識理解,與兩者關系的歷史發(fā)展演變,以及語境和翻譯的準確與否和官方對概念的認可程度均有關系。好在與會者通常是把“博雅教育”“通識教育”作為與“專業(yè)教育”相對的概念使用,這點上存在共同性,因而并不影響討論的進行。

      二、“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認識與理解見仁見智楊福家把“博雅教育”的特點概括為“五條”,第一是要“博”,即文理結合;第二是要“雅”,做人第一,學業(yè)第二;第三是上課以小班為主;第四是重視第二課堂,這是育人不可缺少之環(huán)節(jié);第五是學校應把育人放首位,而非寫文章。

      美國芝加哥大學常務副校長艾瑞克·艾薩克斯明確提出,所謂“博雅教育”,就是通過科學、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對人進行全面教育,而非專業(yè)技能的教育。

      韋爾斯利學院常務副校長安德魯·謝南認為,“博雅教育”理念非常棒,它能讓學生在本科開始階段就可以探索自己真正喜歡學的、想專門研究的東西,而不僅僅是進入他以后的專業(yè)領域,這種探索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更深入思考自己是誰,以后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斯沃斯莫爾學院副校長托馬斯·史蒂芬森認為,“博雅教育”對本科生帶來的益處,在于靈活性,因為今天經(jīng)濟的轉變極為迅猛,要適應世界的瞬息萬變之勢,需要學生擁有掌握廣博知識的能力,而非只是對特定知識的了解,而“博雅教育”恰恰提供了這種可能。

      郭鴻基介紹,臺灣大學的“博雅教育”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中華文化的。在現(xiàn)實層面“博雅教育”幫助學生提升了各種能力,在理想的層面,“博雅教育”將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全人”塑造,“全人教育”使學生的人生路走得更加長遠。

      潘偉賢介紹,香港中文大學的“通識教育”特別體現(xiàn)在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多元化的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上。莫家豪認為,“博雅”不只是需要“通識”的課程學習,更是全人教育、國際教育,他們希望培養(yǎng)的學生在學術方面做到廣博,在做人方面做到儒雅。同時,關注學生對社會的服務也是“博雅教育”的重要部分。

      澳門大學全球事務總監(jiān)兼校長特別顧問馮達旋認為,“博雅教育”絕不僅僅是讓文科生學點理科,讓理科生學點文科,而是能夠讓學生對事物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產(chǎn)生“心靈思維”,這種教育的功效會陪伴學生一生。劉良認為,高校的育人思想并非來源于西方現(xiàn)代社會,其實在中國古代就一直存在,《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爸褂谥辽啤本褪撬麄兊慕逃繕?,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其次引導學生掌握獨特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

      高松認為,“通識教育”貫穿于本科教育,是目標也是手段,是“課程”和“非課程”結合的“全人教育”?!巴ㄗR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基本品格和能力的養(yǎng)成,如批判性思維、寫作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價值判斷、邏輯推理等能力方面具有顯著成效。羅建紅認為,現(xiàn)在談“博雅教育”,是在更廣泛意義上培養(yǎng)學生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包信和介紹,復旦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文理相通”的理念,2005年正式成立專門開展通識教育的復旦學院,后來又成立本科生院,如今復旦又提出“2+X”改革,即在學生本科前兩年專注于基礎融通,著力于通識教育和大類基礎教育,從三年級開始,根據(jù)學生個性化、多元化成長需求,構建互相貫通的多維發(fā)展空間。昆山杜克大學校長劉經(jīng)南認為,“通識教育”更強調(diào)“博”,而“博雅教育”更強調(diào)能力、素質(zhì),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博雅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如何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知識,并終生掌握這種學習能力?!安┭沤逃备蚺囵B(yǎng)精英階層,而精英階層就是既有貴族的精神和使命,又有匠人的精神作風,還要有為弱勢群體關愛的使命和責任,這也是昆山杜克大學的培養(yǎng)理念,即培養(yǎng)有本民族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

      與會報告專家在見仁見智發(fā)表意見的同時,對博雅教育及通識教育的性質(zhì)、內(nèi)涵和目標的認識也表現(xiàn)出共識性。大家普遍認為“博雅”“通識”教育是一種非專業(yè)技能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科學、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全面教育,包括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核心知識獲取,最終是以服務學生成為“適應社會需要的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

      三、“博雅教育”所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

      多數(shù)與會報告專家的分析比較宏觀概略。郭鴻基認為,時代的變遷、數(shù)字資訊科技、全球化與文化沖突、亞洲崛起和環(huán)境變化對未來的學生提出挑戰(zhàn),這需要大學與時俱進,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知能。莫家豪把高等教育的變化趨勢歸結為三方面,即高等教育大眾化、追尋國際一流地位和就業(yè)前景的挑戰(zhàn)。昆山杜克大學副校長高海燕認為,21世紀高等教育面臨全球化和社會、政治、經(jīng)濟、健康、環(huán)境、能源等多領域的復雜問題和挑戰(zhàn),相應地要求通識博雅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多重能力,如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責任感、明確的前瞻和愿景、跨學科知識的融合、創(chuàng)新與適應、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羅建紅認為,處于變革中的高等教育具有三大特征,即全人教育思潮引領國際高等教育變革運動,加速重疊、交匯、融合的科學革命、技術革命、產(chǎn)業(yè)革命推動高等教育持續(xù)創(chuàng)新和教育資源跨境流動共享成為常態(tài)。

      艾瑞克·艾薩克斯的分析則較為具體和富有針對性。在他看來,博雅教育現(xiàn)在正是一個焦慮的時刻——美國正在激烈討論,“博雅教育”如何對接就業(yè)市場。“博雅教育”原本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基石,但現(xiàn)在更多人認為它已過時。更多的美國人認為,大學培育的學生缺乏就業(yè)市場競爭力;更多的家長、學生會把教育和職業(yè)選擇聯(lián)系在一起,讀大學時,既考慮自身投入的產(chǎn)出比,又著眼于就業(yè)市場自身的競爭力。在美國政治界,“博雅教育”的存在意義也被不斷質(zhì)疑,甚至有的州立大學認為,納稅人的錢不應用來支持“博雅教育”。安德魯·謝南認為,一方面博雅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很多人質(zhì)疑“博雅教育”是否已過時;但另一方面,他們的新生入學申請數(shù)量和學生團體的背景多元化又雙雙達到歷史新高,這說明博雅教育發(fā)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遇。

      四、“博雅教育”角色及其作用的多重闡發(fā)我們的世界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置身這樣的世界,古老的“博雅教育”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發(fā)揮什么作用?與會報告專家對此各抒己見。

      艾瑞克·艾薩克斯認為,博雅教育、人文教育在當今仍有用武之地。博雅教育不僅僅只是讓知識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轉移,而是讓學生學會問那些最基本的問題,掌握最基本的工具。受過博雅教育的學生能夠打開思維,更有能力面對人類以及社會中的問題,更有信心應對未來挑戰(zhàn)。因此,博雅教育必須是大學的核心和使命。他認為,即便中國國情不同,但教育者的價值觀應該一致,那就是提供世界一流的博雅教育,即便在今天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安德魯·謝南表示,他對文理學院的未來充滿信心,因為通識教育背后的理念令人信服。他認為,學生應該獲得更有效、包容和全面的教育,大學教的不是只為某一份工作準備的知識,而是為其一生準備的能力,學生應具備口頭、書面溝通能力,全面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些能力都具有轉移性和延伸性。具備這些能力的學生,顯然能更好地適應當今世界。

      托馬斯·史蒂芬森認為,教育要靈活應對時代變化,要與時俱進,要及時解決新問題。斯沃斯莫爾學院這樣的博雅學院教會學生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技能組合非常重要,讓學生面對未來新挑戰(zhàn)時,更具適用性和用武之地。

      郭鴻基認為,跨文化知識和技能非常重要,因為當今世界上各個不同文明之間已經(jīng)充分交流。唐代名相魏征曾說過:“始以武功一海內(nèi),終以文德懷遠人?!泵鎸θ蚧男戮謩?,學生不僅要學語言,還要學藝術、歷史,能深刻地了解世界的不同文化,憑借對不同文化理想的深刻理解來擴大影響力。我們希望學生不只是學知識,還要有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愿意提升自己的動機,這構成了學習的金字塔。

      莫家豪認為,博雅教育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國際化、區(qū)域化視野,廣博的知識儲備及批判性思維,言行一致及社會責任感,協(xié)同合作意識及領導能力的全球化人才,以迎合社會需求、工作需要及未來發(fā)展。

      馮達旋認為,“博雅”并不只是磚瓦,或一個單一的行動,也不是一套課程或?qū)W習過程。所謂的“博雅”最重要的應該是“心靈的思維”,這個思維將會伴隨人的一生。過去十年在亞洲地區(qū)的經(jīng)驗,讓他慢慢意識到在亞洲語境下博雅教育的影響,在臺灣他感受到閩南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在澳門他意識到文化相通將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命題。

      高海燕強調(diào),通識博雅教育致力于培養(yǎng)擁有綜合解決問題能力、跨文化視野和全球公民責任意識的未來領軍人才,滿足二十一世紀世界發(fā)展的需求。

      高松認為,通識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養(yǎng)適應未來、能引領未來的人。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不是割裂和對立的,通識教育=人文教育×科學教育。經(jīng)過良好設計的專業(yè)課程可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清晰的表達溝通和價值判斷能力,這也是通識教育的目標。我們的教育應該以學生的成長為中心,將通識教育融入到專業(yè)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認識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幫助學生認識自身能力、培養(yǎng)自身的興趣、激情和覺悟,幫助學生在未來發(fā)展中形成好的品格和能力。

      羅建紅介紹,浙江大學最新形成的通識教育基本共識是,克服專業(yè)教育的唯知主義和唯智主義的傾向,將價值、情感和意志的教育灌注于學生心性品質(zhì)的培養(yǎng)中;克服專業(yè)教育中過分專業(yè)化的弊端,向?qū)W生提供自然、社會、人文和歷史的廣泛知識,培養(yǎng)學生以跨學科的文理綜合的廣闊視角觀察、認識和理解世界;授學生以“漁”的方法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適應和應對急速變化世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自身傳統(tǒng)、文化和制度的理性認識和自信,并且培養(yǎng)學生具有跨傳統(tǒng)、文化和制度的國際視野。

      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認為,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都強調(diào)知識的全面教育,解決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專業(yè)培養(yǎng)之間的平衡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見識和品位,以及對不同學科有所認識乃至融會貫通的能力。

      五、“博雅教育”的實踐經(jīng)驗及模式探索

      楊福家強調(diào),大學開展博雅教育,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博”和“雅”作為目標,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上課要以小班課為主,要重視第二課堂。

      艾瑞克·艾薩克斯講到,先通識后專業(yè)可以說是美國大學教育的標志,培養(yǎng)“狐貍”還是“刺猬”,可能是目前本科教育所面臨的核心命題。狐貍是技能全面的專業(yè)獵手,刺猬卻只懂一種逃生技能。狐貍更善于通過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刺猬卻只用一種方式解決這個世界的所有問題?!昂偸健钡膶W生會開發(fā)出一些基本技能,如獨立的、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和不斷鉆研的精神,這對以后投身未來興趣方向作了充分準備。芝加哥大學的核心課程是跨學科的,目的是讓所有本科生都有跨學科學習的經(jīng)歷,形成共同的通識教育烙印,掌握同一種可對外交流的語言。在芝加哥大學,教師不教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希望博雅教育能幫助學生獲得更多人類文化知識,成為創(chuàng)造者和有知識、有責任的公民。學生需從系列博雅課程中選擇15門核心課程,其中有1/3是通識課程,包括人文學科、數(shù)學、微積分等,核心課程要求學生選兩門與文化相關的課程,如藝術、歷史,另外還有外語相關的要求。一部分學生還須參加生物學以及現(xiàn)代物理學課程,并至少選習一門數(shù)學。要求學生讀尼采、柏拉圖的經(jīng)典著作,要求學生提出關于政治、社會、經(jīng)濟學的基本問題,如公正是什么,好的社會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等。要求所有學生用一年時間修讀社會科學系列課程,調(diào)查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

      耶魯大學講座教授馬佐平介紹,耶魯大學博雅教育的獨特性首推書院住宿制度。在本科生學院耶魯學院內(nèi),共設12所住宿制學院。每所住宿學院有400-450名不同學系、專業(yè)的學生。每個書院都配有:書院院長(負責學院社群、文化、教育工作,邀請教授發(fā)表主題演講,舉行院長茶座,每月邀請1-2名不同職業(yè)的知名人士與學生互動),學監(jiān)(負責學生學習、學術事務,含學生的選退補課和學生請假、作業(yè)等,安排指導教師及獎學金、留學、就業(yè)等咨詢事務),指導教師(每個書院20-30名,從不同系別的教授、研究員中挑選,經(jīng)2位現(xiàn)任指導教師推薦,可入住書院,兼任新生或大二學生學業(yè)顧問),住宿教員(年輕教師,與學生一起生活,在各種活動中幫助學生),大一新生輔導員(大四生中選任,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融入各類活動),研究生助教(選自不同學系研究生,加強本科生、畢業(yè)生聯(lián)系)。耶魯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中心”的鮮明特征,每年推出75個專業(yè)、2000多門課程。每個終身教授都為本科生開課,開展小班教學,鼓勵學生跨學科、靈活選課,要求選課時注重課程的相互關系,兼顧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學分分布上,要求在人文藝術、科學工程、社會科學領域至少分別修讀兩門課程,在定量推理、寫作和外語類課程中至少分別修讀兩門課程,近年來,增加海外學分課程,提倡三年級學生進行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海外暑期學習和旅行資助項目。此外,耶魯?shù)奈?、理工類學生在專業(yè)確定的時間上有所差異,文科類學生一般是在修完所選課程學分的二年級末三年級初,理工科學生在二年級上學期時就可申報主修專業(yè)。

      安德魯·謝南介紹,韋爾斯利學院過去幾年一直致力于“基于例證的教學創(chuàng)新”,加強認知科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研究,希望教職員工在此基礎上付諸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如該校的春季學期課程中,有一個重要的開放式全天會議,用以展示學生科研成果;課堂上則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外部世界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未來領袖;讓高年級學生嘗試公共寫作和溝通應用,要求在一個學期內(nèi)學生能夠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把行內(nèi)話講給行外人聽;在全球事務學院設立學習項目,專門探討當今世界問題,同時邀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學科領域的老師,共同制定教學方案,課程結束時,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為某個特定國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此外,學院將史上最多的一筆捐贈款項用于改造就業(yè)中心,鼓勵學生一進校園就拜訪就業(yè)中心,為一年級學生配就業(yè)顧問或就業(yè)導師,幫助學生捕捉一生的機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所長潘國駒介紹了新加坡華僑中學的通識教育使命,即“實踐全方位教育,陶鑄熱愛生活、關愛別人、為社群謀福利的未來領袖的愿景,以培育為國為民之科研、商企與政界領袖”,這為初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做了較好過渡。南洋理工大學的通識教育尤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內(nèi)容上,分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三大類,其中,科學類包含環(huán)境研究、生命科學、數(shù)學、計算和統(tǒng)計科學以及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含人類學、經(jīng)濟、環(huán)境研究、全球事務、政治和經(jīng)濟學、心理學,城市研究等,人文科學含藝術、歷史、文學、哲學等;形式上,分通識核心課程、通識限定選修課程、通識自由選修課程三類。其中,通識核心課程是全體本科生必修課,含溝通與交際能力、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倫理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人際交往能力、環(huán)境保護意識與能力、全球視野以及對國家問題、政府決策的理解力和對本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等核心素養(yǎng)。

      香港中文大學主要采用書院、學系并行的矩形結構開展教育,每個學生或教師都有雙重身份,都歸屬于某個書院和某個學系。全校共設9個書院(崇基,聯(lián)合,逸夫,新亞,晨興,善衡,和聲,敬文,伍宜孫)和8個學系(人文藝術、商學、教育、工程、法律、醫(yī)學、科學、社會科學)。學系主要負責通識教育,提供有學術深度的知識性學科;書院則發(fā)揮特色,并集中資源籌辦非正式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全人的培育予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學校對本科生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須至少修畢123學分,其中,21個學分屬于通識教育課程。通識課程分為通識基礎課程、大學通識課程和書院通識課程三類。其中,通識基礎課程又有“與自然對話”和“與人文對話”兩個主干部分,共6個學分,要求學生在第1、2年完成,課程設計則圍繞經(jīng)典文本的閱讀和小組討論展開;大學通識課程的設計規(guī)劃則有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huán)境,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等四個知識范疇,共9個學分,有260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書院通識教育課程致力于幫助大一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并對高年級學生貫穿整個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主要特征是跨學科的交叉配合和服務型學習,致力于“全人發(fā)展”,共6個學分。課程實施依托書院建制,講授通識教育、大學學習及社會問題,同時開展各類專題討論活動和周會、月會,組織開展藝術體育、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等“第二課堂”活動。

      嶺南大學在平衡專業(yè)教育和通識教育之間做了不同的嘗試。博雅教育在嶺南大學表現(xiàn)為精英小班教學、廣博課程體系、緊密師生聯(lián)系、豐富課余生活、社區(qū)服務投入、強大校友網(wǎng)絡和國際化學習體驗。該校50%的課程設計是博雅教育,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專業(yè),80%的學生有機會參加海外交流項目。

      昆山杜克大學按照“七個核心原則、五大結構特色”開展博雅通識教育。“七個核心原則”,即有根的全球意識,協(xié)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與實踐,豐富的溝通技巧,獨立探索、創(chuàng)造精神,英明的領導力,有追求的人生?!拔宕蠼Y構特色”,即模塊體系(7周的高強度模塊,每模塊下學生修習兩門),課程周(周一至周四授課,周五開展實地考察、實踐項目、實習以及社區(qū)服務),迷你學期(2學分或者無學分),課堂人數(shù)(多數(shù)課程以小班授課,不超20人);學科領域而不是院系(分自然、社會、藝術與人文三個廣義學科領域,每個學科領域有必修基礎課程,亦可在學科領域內(nèi)或者跨學科領域完成高階課程)。學校設置全校公共核心課程、語言類課程、學科領域基礎課程、跨學科專業(yè)課程和傳統(tǒng)專業(yè)課程,其標志性成果是把實踐教育活動和學生實習及科研活動作為主修課,要求學生關注現(xiàn)實、積累廣博知識、提升跨學科思維素養(yǎng)和科學研究實踐技能。其中公共核心課分為三類,分別為世界中的中國(含歷史到當代、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商業(yè)、學術和科技交流),全球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和健康挑戰(zhàn)(含生物、納米和信息技術最新進展和環(huán)境、健康、資源管理的挑戰(zhàn),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辨識力),倫理、公民意識與人生省悟(含亞洲、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以及對自我道德修養(yǎng)、民主與精英政治、多元主義與統(tǒng)一性的當代分析)。學科領域基礎課也分三類,分別為自然科學(含數(shù)學基礎,綜合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綜合科學,波浪、聲音、光線,生物科學的寫作和演示),藝術與人文科學(含文字、圖像與聲音),社會科學(社科決策中的基礎性問題)。

      浙江大學目前正致力于構建具有浙大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具體為:加強通識教育頂層設計,培植通識教育文化,分類建設以核心課程為主的通識課程體系;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成效;建立專門通識教育機構(通識教育中心),全面負責通識課程體系的規(guī)劃、建設、運行和保障;適時發(fā)布“浙江大學通識教育白皮書”;建立一支規(guī)模適當、長期穩(wěn)定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增設通識教育特聘崗位,加強教學團隊建設、師資培訓和學術研討;建立課程準入制度和質(zhì)量保障機制,明確激勵政策,全面提升通識課程質(zhì)量。

      復旦大學把通識教育作為建設一流本科教育的一大抓手,正在重新審視學校本科教育新的目標定位,提出要“引領世界”的努力方向,以現(xiàn)代精英教育為主線,探索構建“精英博學教育”“精英專業(yè)基礎教育”“精英專業(yè)教育”和“精英研究生教育”全鏈條的教育體系,以精英教育主導本科、研究生等各層次教育,探索從“通識教育”邁向“精英博學教育”。

      結語

      本屆博雅教育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的分享、討論、交流,讓古老的“博雅教育”重新煥發(fā)出智慧的光輝,在理念和實踐層面為現(xiàn)代大學發(fā)展提供了諸多經(jīng)驗和啟示。時代在變,大學教育也應與時俱進。而無論時代怎么變,大學教育都不能迷失應該有的方向。博雅教育鼓勵多元文化的會通和多元思維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合理定位和終身學習,強調(diào)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融合,它所賦予的價值觀、知識、思維、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終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認識到博雅教育在未來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在大學教育實踐中最終回歸育人的本原。

      猜你喜歡
      實踐經(jīng)驗教育理念雙一流
      中國共產(chǎn)黨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演進與實踐經(jīng)驗
      核電站一回路水壓試驗實踐經(jīng)驗
      電子測試(2018年10期)2018-06-26 05:54:18
      法國養(yǎng)老服務認證工作的實踐經(jīng)驗
      福利中國(2017年4期)2017-02-06 01:18:22
      如何在生理學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0:52
      新形勢下數(shù)據(jù)庫原理的雙語教學
      計算機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51:31
      探究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59:00
      當前農(nóng)村學校實施“新教育實驗”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5:54
      高?!半p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財經(jīng)(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國外個人數(shù)字存檔的實踐經(jīng)驗及其啟示
      枣强县| 兖州市| 竹山县| 延安市| 平塘县| 伊宁县| 锦屏县| 万源市| 化德县| 莎车县| 九寨沟县| 武川县| 宣城市| 桦南县| 兴和县| 大方县| 永顺县| 浦城县| 雅江县| 历史| 云龙县| 招远市| 鄂托克前旗| 郑州市| 聂荣县| 霞浦县| 西昌市| 蓬莱市| 贞丰县| 保亭| 遵义县| 临汾市| 霍邱县| 马关县| 望江县| 天津市| 保德县| 高安市| 长兴县| 韶关市| 襄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