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當今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育普及的一個熱點話題,實施差異化教學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大勢所趨。運用信息技術實施中職學校英語差異化教學,需要從英語教學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綜合進行探索實踐。
關鍵詞:中職英語;差異化教學;信息技術
作者簡介:楊潔瓊,女,江蘇省金湖中等專業(yè)學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職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17)33-0045-03
教育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個人的潛能。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他們在學習風格、興趣愛好、個人氣質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著各種差異,教學只有滿足其不同的需求,才能促進其更好的發(fā)展。這就是古人所倡導的因材施教。然而在教材統(tǒng)一、標準統(tǒng)一、甚至考核統(tǒng)一的背景下,教師的差異化教學往往成為一紙空談,即便個別老師所做的一些嘗試,也往往更多的是在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然而隨著教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差異化教學在實施層面成為一種可能。本文就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術,實施中職英語差異化教學作初步探討。
一、運用信息技術,實施聽說課的差異化教學
由于英語的學習是非母語的學習,傳統(tǒng)的聽說教學就是教師放錄音磁帶,學生單純的聽,或者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乏味的問答,聽說課教學單調乏味,加之學生之間聽說能力差異,教師無法照顧每一個學生的聽力水平,這是傳統(tǒng)英語聽說教學的短板。運用信息技術卻可以真實的模擬生活場景,實現(xiàn)圖文、影音、色彩、畫面的和諧再現(xiàn),能最大限度地顧及每個學生的聽力水平,這是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強項。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聽說情景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導入情景,這是感知、接受和理解聽力材料的關鍵一步,也可以對所聽材料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例如,在中職英語《At the Market》的聽力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呈現(xiàn)關于商場購物的視頻,讓學生親身體會如何用英語進行購物,感受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在中職英語《Job Hunting》的聽力教學中,是關于職場面試的聽力教學??梢韵韧ㄟ^播放真實的英語職場面試的視頻,讓學生切身感受真實的面試場景,然后再進行聽力的教學,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內容較多、篇幅較長、語速較快的聽力材料,學生聽兩次錄音后,仍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音頻軟件,分幾部分截取錄音并設計不同的聽說練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真正優(yōu)化聽力教學。[1]在中職英語《Could I Change My Life》中,由于聽力的內容與同學們日常生活聯(lián)系不是很緊密,所以學生聽起來有很大的困難。筆者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把錄音分成了幾部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學生掌握起來就很容易了。
(三)運用信息技術強化口語實踐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加深,大型國際活動的舉辦等,英語的交際作用越來越凸顯,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然而大部分英語的學習者則鮮有與外國人直接溝通交流的機會。計算機和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則為他們提供了更為廣闊而真實的交談空間,通過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不出家門和校門,就可以用英語與外國人暢快的溝通交流,而且這種網(wǎng)上交談,可以省卻面對面交談的自卑感和羞澀感。通過校內互聯(lián)網(wǎng),學生還可以實現(xiàn)師生、生生之間的自由對話。因此可以說,現(xiàn)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可以自由地進行英語口語學習和訓練,更大限度地提高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2]
二、運用信息技術,實施閱讀課的差異化教學
閱讀課是英語教學的重點課型,閱讀課的教學質量也是衡量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依據(jù)。長期以來,閱讀課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輕視學生的主體性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怎樣幫助不同學力水平學生克服閱讀困難,獲得語言能力的提升和進步,是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老師閱讀課程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一)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的開放性,實施差異化教學
網(wǎng)絡資源具有開放性、豐富性、獲取方便和人機互補等特點,把網(wǎng)絡資源融入閱讀教學,就使閱讀教學從課程空間拓展到網(wǎng)絡空間。課前,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相關背景檢索,了解作者生平等相關內容;課中,學生與教師及其他同學交流自己通過網(wǎng)絡資源獲得的相關內容,閱讀教學變得更加有趣;課后,利用網(wǎng)絡對學習不足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和建議。整個教學過程教師起引導作用,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也能照顧不同學力的學生參與整個閱讀教學。
(二)利用網(wǎng)絡學習平臺的互動性,實施差異化教學
1.教師在網(wǎng)上建立針對英語學習的公共空間,如教師自建網(wǎng)站、基于博客、微信和QQ等網(wǎng)絡教學平臺等,專門設立詞匯、語法及閱讀技能培養(yǎng)板塊,學生既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利用部分課堂教學及課后時間完成相應任務,并和教師及其他同學進行及時的反饋和交流。
2.教師在閱讀教學平臺上進行學習內容分類,指定不同學力的學生根據(jù)自身實際閱讀水平進行自主學習。
3.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立足趣味性,圍繞教材,選取一些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文章,或是聲形兼具的視聽材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以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方式,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3]例如,在講授“A Journey to HongKong Disneyland”時,筆者用視頻展示香港迪士尼的宣傳片,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香港迪士尼的大概情況,然后再學習文章,就有很強的直觀性,理解起文章的內容也很容易,不是那么空洞了。
三、運用信息技術,實施寫作課的差異化教學
英語寫作是綜合運用英語知識的實踐活動,是中職英語教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傳統(tǒng)的寫作的課堂教學卻往往效率低下,容易受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抵制,達不到預期效果。
(一)巧用微課,化整為零,激發(fā)興趣
學生之所以對英語寫作課興趣不高,甚至抵制,究其原因是英語寫作相對較難,學生難以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把英語寫作需要掌握的語法和技能化整為零,利用微課的形式呈現(xiàn),降低難度,增加學生成功的體驗,激發(fā)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正發(fā)揮主體作用,要求教師為他們創(chuàng)造機會,精心設計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活動。”教師需精心設計課程實踐教學活動,讓課堂變成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和鞏固語言知識的實踐場地。[4]
(二)依托網(wǎng)絡資源,強調自主實踐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不斷推進,教育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的軟硬件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教師要依托現(xiàn)有的網(wǎng)絡資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技術,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開發(fā)豐富的課程資源,如電子文本材料、錄音帶、VCD、PPT課件、微課和微視頻等,利用教學平臺或網(wǎng)絡工具如QQ、微信公共服務號和博客等推送出去,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網(wǎng)絡語言實踐環(huán)境。要求學生利用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對相關寫作技巧進行學習,完成相關練習。教師給出不同任務,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到教學平臺上完成不同內容的自主學習任務。不同類型的任務能實現(xiàn)寫作任務多樣化,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應隨時通過學生在教學平臺上的學習記錄觀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并適時予以輔導與檢查,提供關于學習方法和學習進程的建議。
(三)借力網(wǎng)絡社交平臺,實現(xiàn)合作學習
如今網(wǎng)絡社交平臺和即時通訊技術大行其道,方便人們信息交流的同時也方便了我們隨時隨地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電話答疑、E-Mail、網(wǎng)上小組討論等實時與非實時教學活動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建立QQ討論小組、QQ群、微信群和微信公共服務號,適時引導討論,在師生間建立起良好的互動關系。教師利用自己的QQ空間、微信朋友圈、個人博客和維基個人學習主頁等平臺,積極嘗試一些下水作文,交流寫作心得等。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在交流中學習更是事半功倍。
毋庸置疑,教育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對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窠臼,提高教學效果大有裨益,特別是強化差異性教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就像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兩面性一樣,教學中大量使用信息技術,如果操作不當,也可能帶來消極作用,比如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忽視了學習;個別經(jīng)濟困難的學生可能無法進行學習等。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精心策劃,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要加強過程監(jiān)管,強化過程性評價,加強網(wǎng)絡道德倫理教育,趨利避害,實現(xiàn)差異化教學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馬小娟.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高中英語聽說教學[J].時代教育,2011(5):274-277.
[2] 戚思玲.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EB/OL].[2012-03-20].http://wenku.baidu.c.
[3] 宋文風.網(wǎng)絡資源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3.
[4] 王芬詩.現(xiàn)代技術輔助下的英語專業(yè)寫作合作教學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4(1):13-16.
[責任編輯 王繼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