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摘要:儒家思想在佛教本土化過程中對佛教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話本的內容反映出在儒佛交融的過程中佛教宣傳上遵從了儒家的尊卑觀念。同時在不斷地適應本土儒家思想社會環(huán)境的過程中,佛教宣傳體現出更多的本土化色彩,特別是結合儒家傳統(tǒng)的揚善懲惡的傳統(tǒng)報應理論,對其進行了改造并大力改造。
關鍵詞:平等、等級、儒家、眾生、佛教
中國傳統(tǒng)社會根深蒂固,尊卑觀早已有之,在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上下長幼的等級劃分是維護社會秩序和宗法等級制的核心內容,而禮則是維護等級名分的工具?!抖Y記·曲禮》:“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抖Y記·哀公問》:“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抖Y記·孔子閑居》說:“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以上種種,都強調了禮的重要性,而禮又是維護尊卑等級的重要工具,可見,等級分明在古代社會占據了重要地位。
佛教創(chuàng)立之初,印度婆羅門教大行其道,種姓制度束縛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矛盾激化。處于社會最低層的賤民想方設法擺脫這種低下的社會地位,故不斷發(fā)動起義,與此同時,國與國之間戰(zhàn)爭頻繁,可謂內憂外患。這種大背景下,佛教創(chuàng)立,打出的旗號就是“眾生平等”,首先是提出業(yè)報輪回方面的平等,《吠陀》經宣稱,只有循規(guī)蹈矩安分守己者來世才能升為較高種姓,否則即降為較低種姓,故低種姓者應逆來順受、恪守高種姓統(tǒng)治者制定的法,不能對高種姓有任何的不滿,以免來世再次淪為低種姓人。其次是出家修行和僧侶內部一律平等?!坝兴男?,云何為四;剎帝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于如來所剃除須發(fā),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性,但言沙門釋迦弟子”,佛教提出的這一種姓平等主張,無疑是針對當時社會上等級森嚴的情況,而且,不得不說,這一主張?zhí)岢龊?,得到了大批社會底層的民眾支持,佛教的“種姓平等”無疑成為這群人的心理支柱,是他們得以存活下去、繼續(xù)忍受剝削的動力,而且佛的大弟子之一是理發(fā)匠優(yōu)婆離,這都能說明種姓平等的重要意義。
佛教要求人從內心深處消除對世間好壞的偏執(zhí)或追求,沒有好惡就沒有怨親,這樣就能對一切一視同仁,從而對眾生產生慈悲憐憫之心,最終達到對世間萬物的無差別的平等對待,與佛家的主張“普度眾生”相呼應。暫且不論佛教的眾生平等觀徹不徹底,單是在封建社會等級壓迫的大環(huán)境下,佛教能抵住輿論壓力,大膽提出此觀點,其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而且,眾生平等也確實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一定沖擊,使普通民眾更新燃起了希望,故而贏得了一大批信眾。
梁啟超認為別的教派都是統(tǒng)率眾生,高下立見,只有佛教不是這樣,佛教立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眾生平等,使眾生皆成佛,這種目的是高尚的,所以他認為,信仰別的宗教或多或少都有弊端,只有佛教除外,可見梁啟超對佛教的認可和推崇。
從《廬山遠公話》中“于是遠公重開題目,再舉既經聲。一念之終,并無厥錯。相公見之,頻稱“善哉”。遂喚宅中大小良賤三百余口,總至廳前,相公處分:“自今以后,新來賤奴,人不得下眼看之”。此句可看出相公作為佛教愛好者,對于有才之人,或者可以具體到對佛教有很深造詣之人的看重,此處的“人不得下眼看之”,筆者認為并不是說相公就此提高了遠公的奴隸身份,值得注意的是相公說此話的背景是在他聽遠公重念《涅槃經》后作出的反應,相公一方面強調“新來賤奴”,另一方面又深諳在任何一個小集體中都存在等級之分,“人不得下眼看之”無非是不想讓遠公在奴隸圈子中受大家的歧視罷了,畢竟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對新來者進行“教訓”以確立尊卑高低的傳統(tǒng)。當然這種傳統(tǒng)時至今日也照樣存在,往小處說,存在于學校、單位等人流聚集且不斷變動的場所,往大處說,城鄉(xiāng)矛盾、民族異同、各線城市差距、東西部差距等無不造成人們對某些處于或出身底層的人貼上特定的標簽,正在或正在被有色眼鏡看待。而每一群體中的新來者都會被以各種方式告知這一領域的等級關系,新來者則毫無例外處于最底層。否則相公如果真的惜才,大可使遠公脫奴為民。
《廬山遠公話》中遠公曰:“若要賣賤奴之時,但將往東都得”。遠公多次自稱“賤奴”,雖可理解為遠公是因為屈身為奴不得已而為之,但要注意,歷史上遠公可是一個為了僧人氣節(jié)而寫出《沙門不敬王者論》引起軒然大波的名僧,連皇權都不畏懼,又怎會屈從于權貴?《廬山遠公話》中遠公剛被擄為奴時還口口聲聲“貧道”自稱,之后便改為“賤奴”了。之后遠公被皇帝供養(yǎng)則自稱“臣僧”,由此可見,儒家尊卑觀對佛教眾生平等教義的影響。這不得不說是佛教中國化以求在中國立足的一個重要改變。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魏、北宋]何晏、邢疏.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3.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呂友仁譯注.周禮譯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