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凡星++韓璐
摘 要: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展服務,拓寬了服務對象的范圍,從而使高校圖書館在服務過程中面臨著多種風險。通過分析現(xiàn)行法律和風險類型,提出完善我國相關法律的建議,從而保護高校圖書館的利益,同時服務廣大社會讀者。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 社會化服務 法律 法律風險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b)-0128-02
1 關于社會化服務的法律規(guī)定
目前,關于高校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有關要求主要見于《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guī)程〉的通知》(教高[2015]14號)(以下簡稱“《規(guī)程》”)?!兑?guī)程》于2015年12月31日印發(fā),是對2002年版的修訂?!兑?guī)程》第四條第(四)款規(guī)定,圖書館的主要任務有:“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fā)揮信息資源優(yōu)勢和專業(yè)服務優(yōu)勢,為社會服務。”《規(guī)程》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圖書館應在保證校內服務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發(fā)揮資源和專業(yè)服務的優(yōu)勢,開展面向社會用戶的服務?!?/p>
以上規(guī)定并沒有具體指出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應開展哪些服務,但是從高校圖書館原有的職能可以推測出,面向社會的服務應該也是圍繞館藏資源,其中包括紙質資源和數(shù)字資源,開展以借閱、文獻傳遞、信息發(fā)布等服務。
2 社會化服務中的法律風險
2.1 館藏資源
2.1.1 紙質資源
圖書館在采購出版物的過程中可能會因未能有效辨別而購入抄襲他人作品的出版物,也可能由于經費有限,對于一些高價的外文圖書,主動購買盜版或者自行翻印。以上都構成了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這是在面向社會開展借閱服務中仍然要面對的法律風險。
2.1.2 數(shù)字資源
數(shù)字資源服務包括購買各類數(shù)據(jù)庫的使用權,也包括紙質圖書的復制和存儲。高校除了自行將紙質資源電子化作為數(shù)字館藏,也可能通過網絡上傳或下載相關資源。在面向社會開展服務時,高校需要在技術上克服數(shù)字資源使用對象和地點的不確定性,否則可能觸犯原作者的發(fā)行權,從而產生法律風險。
2.2 專業(yè)服務
2.2.1 文獻傳遞
如果高校開展面向社會讀者的文獻傳遞服務,可能會面對巨大的工作量,因此傳遞時可能首選數(shù)字資源。但是數(shù)字資源由于其傳播范圍難以控制,因此傳遞時面臨著較高的法律風險?!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屬于侵權行為?!痹谏鐣罩校ㄟ^文獻傳遞是否導致了不特定讀者對于文獻的接收從而達到“公眾”的規(guī)模,決定了數(shù)字文獻的傳遞是否侵犯知識產權。
2.2.2 信息發(fā)布
高校圖書館為了更好地面向社會提供服務,有時還要做文獻的加工者,例如編輯專題資料綜述,服務于廣大讀者需求。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六款)規(guī)定了匯編權,即將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過選擇或者編排,匯集成新作品的權利。因此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匯編其作品的,可產生侵犯知識產權的法律風險。
3 法律風險防范中的問題
3.1 主觀方面
3.1.1 對社會化服務的形勢認識不足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服務,導致高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可能在非工作時間和校園外部被使用,同時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更加多元化,其法律意識可能并不都在較高水平。因此高校圖書館過去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已經不足以應對現(xiàn)今的發(fā)展,更容易發(fā)生自身及讀者利用其條件侵犯知識產權的法律風險。
3.1.2 工作人員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不強
高校圖書館如果對社會化服務的形勢認識不足,工作人員可能也就相應缺乏防范法律風險的意識,或者有意識但不知如何作為。同時高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多為圖書館相關專業(yè)出身,缺乏相關法律知識和培訓學習機會,因此無法在具體工作中做到有意識地防范法律風險。
3.2 客觀方面
3.2.1 防范風險的法律規(guī)定不明確
《規(guī)程》第二十八條規(guī)定:“圖書館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保護用戶合法、平等地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健全服務體系,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效益和用戶滿意度?!逼渲小皥D書館保護用戶合法地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可以理解為高校圖書館不保護用戶非法利用圖書館,利用圖書館侵犯知識產權的應屬于非法利用圖書館的應有之意。
《規(guī)程》第三十三條還規(guī)定:“圖書館應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引導用戶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公共道德,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愛護館藏文獻及設施設備,維護網絡信息安全?!逼渲小皥D書館應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引導用戶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要求圖書館通過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主動防范用戶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但是以上兩條規(guī)定都不是強制性的,圖書館應該這樣做,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不這樣做的后果,因此圖書館可能存在僥幸心理,怠于主動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以上規(guī)定沒有給出具體的操作辦法與限度,例如圖書館對用戶行為的干預可以達到何種限度,這就使圖書館在對用戶的管理與服務中難以平衡,很難將法律風險防范落到實處。
3.2.2 缺乏硬件和技術支持
法律風險的防范除了需要敏銳的意識和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還需要硬件和技術的支持。尤其是對于數(shù)字資源,需要有專業(yè)的數(shù)據(jù)庫平臺和網絡管理人員,利用限定IP地址等手段,對資源使用的地域范圍做出限制,以防止資源向沒有知識產權的地域或用戶傳播。以上這些做法都需要人員和資金的支撐,開展面向社會讀者的服務將需要極大地增加法律風險防范的強度,對于收入來源有限,主要依靠學校撥款或國家補貼的高校圖書館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
4 防范法律風險的對策
4.1 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則
高校圖書館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單位或組織,全社會對于其發(fā)展都通過稅收手段做出了貢獻。因此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要求高校圖書館回饋社會,開展面向社會的服務。但是具體到服務的過程,也不能一味滿足社會讀者的要求,而侵犯著作權人的利益,使自身因提供服務而陷入侵權的境地。
4.2 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一方面是提高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以適應現(xiàn)今高校圖書館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具體可以邀請校內或校外法律專家定期對館員開展培訓,督促館員學習與圖書館知識產權風險相關的法律知識,使館員意識到風險的現(xiàn)實性和嚴重性,從而在工作中更加注意風險防范。有條件的圖書館可以與學校法學院合作,或者設置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崗位,邀請法學學者作為圖書館的法律顧問,或者聘用有法律專業(yè)知識的館員,負責解答館員在工作中遇到的法律問題,以及通過觀察和答疑梳理風險防范中的漏洞。
另一方面是提高社會讀者的法律意識,以減少社會讀者通過高校圖書館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要通過對全社會持續(xù)、深入的宣傳教育使其形成保護知識產權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的觀念,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共識。還可以長期堅持對社會讀者進行有關圖書館各項新服務、新技術使用方法的培訓,引導讀者正確利用圖書館的各項服務,合法、高效地完成資源收集和整合,而不是毫無章法地搜索文獻資料并非法下載。
4.3 加大投入、完善技術
高校圖書館的經費來源有限,大部分經費都用在書籍采購、購買數(shù)據(jù)庫、環(huán)境建設等傳統(tǒng)方面,大部分并沒有專門用于防范法律風險的資金。但是風險一旦變?yōu)楝F(xiàn)實,面臨訴訟或者索賠,實際的損失可能無法估計,因此先期投入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投入類似于保險,用較小的投入來避免更大的損失。而資金的具體用途,則是對館員和讀者的教育、培訓以及專業(yè)人員的聘用等,也就是說上述解決對策的實現(xiàn)都需要資金投入作為后盾。
除了宣傳教育、人員布置之外,先進的科技手段也是法律風險防范中可以利用的。高校圖書館利用網絡管理,可以設置讀者使用館藏數(shù)字資源的權限,從而避免不特定公眾的無授權使用。還可以通過限制IP地址,同時可以與學校網絡安全部門合作,監(jiān)測讀者在館內非法下載數(shù)字資源的情況。而這些目的的實現(xiàn),都離不開圖書館網絡系統(tǒng)的建設和完善。
4.4 建立有層次的防范機制
高校圖書館要規(guī)避自身的法律風險,首先要有一套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其內容應當包括對讀者合法使用圖書館的引導和建議、違反知識產權管理規(guī)定的處罰措施、館員在法律風險防范工作中的行為準則和具體工作要求以及相關的獎懲。只有存在具體可行的規(guī)章制度,才能有效應對社會化服務的新形勢,使館員和廣大讀者的行為都有據(jù)可依,并且形成一定的威懾和對自己行為結果的預期。
然而各高校圖書館的具體規(guī)章制度最終還要以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jù),否則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來說服讀者和館員,圖書館在規(guī)章制度的尺度把握上也容易失準,從而引發(fā)與讀者之間的矛盾,使得社會化服務成為空談,或者束手束腳,無法真正達到防范法律風險的目的。因此要形成圖書館法律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最根本的對策還是由國家出臺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使得高校圖書館在具體工作中有法律可以依據(jù),讀者有法律可以引導,知識產權所有人有法可以倚靠,三者的利益得到均衡。只有這樣,高校讀書館才能夠有效防范法律風險,充分發(fā)揮作用,面向社會開展服務,促進全社會閱讀和知識水平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波.基于云計算的圖書館服務模式研究[J].現(xiàn)代情報,2010(30):10-11.
[2] 李建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條文釋義[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22-23.
[3] 何玲芳.中美圖書館版權保護與知識產權比較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2(S2):283-284.
[4] Swartz A.Aaron Swartzs A Programmable Web:An Unfinished Work.Synthesis Lectures on The Semantic Web[J].Theory and Technology,2013,3(2):1-64.
[5] 陳傳夫,饒艷,吳鋼.轉型時期圖書館知識產權管理戰(zhàn)略需求、目標與路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12):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