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軍
【摘要】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能逼真地創(chuàng)設生物模型和情景,落實主體性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互動性,給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DNA;遺傳物質;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1;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0-0130-01
教材簡析
新人教版生物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第3章第1節(jié)內容中兩個經典實驗——“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不僅向學生展示了生物學史上的重大事件,還引導學生重溫科學家的探究歷程,領悟科學的思維和方法,最終得出科學的結論。
學習者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涉及到微觀領域的實驗設計程序,知識較抽象,學生基礎薄弱,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再現科學探索過程的情境,設計問題串引導討論,培養(yǎng)科學實驗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簡述“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
分析“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推理圖文資料,促進具體經驗和抽象概念的聯結,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模擬科學發(fā)現的過程,認同人類對遺傳物質的認識是不斷深化、逐步完善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教學的重難點是如何通過具體的活動讓學生理解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思路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概述出實驗結論。本節(jié)課以信息技術為輔助,將教材中信息化靜為動、化零為整融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以顯現學生討論、探究的可觀察性,促教學目標的達成。通過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融合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集體討論法和比較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反思
1.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一些優(yōu)勢。
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更加關注支持性的學習資源,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生尋找信息,把這些信息相互聯系起來。使用多媒體互動教學,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情景化、立體化,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力和可控性強,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形態(tài),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關鍵事件引起的思考。
(1)教材中有一段文字:“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細菌。然后,分別用上述細菌培養(yǎng)噬菌體,從而制備出DNA中含有32P或蛋白質中含有35S的噬菌體?!睂W生對這段文字比較難理解,對培養(yǎng)細菌和培養(yǎng)噬菌體的原理模糊,此時,應增加一個利用細菌培養(yǎng)噬菌體的簡圖,并做必要的解釋,讓學生理解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噬菌體是怎么獲取的,才能進一步分析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
(2)教材沒有介紹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這對于學生理解課本中實驗原理、過程、結論,以及讀懂教材中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流程圖是有較大難度的。通過播放動畫讓學生收集更多資料,使學生獲得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對問題的探索中。通過模擬實驗圖解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代表回答→評價修正→總結歸納”的方式化解重難點,加深領會實驗選材的巧妙和實驗方法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施憶.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中的活動與探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11(194).
[2]江崇臣.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