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馳 范凱麗
摘要: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受到各方廣泛關注,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在互聯網的影響下也會不斷向外圍輸出。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過程中,難免找不到目的語,導致目標讀者不能準確地理解所要傳達的意思。本文旨在探討翻譯策略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中的適用性,翻譯策略包括直譯、音譯與意譯,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異化與歸化翻譯。
關鍵詞:翻譯策略;中國特色詞匯;適用性
一、直譯、意譯、音譯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中的適用性
直譯這一翻譯策略要求:翻譯時既傳達原作意義又照顧源語形式,譯文為大眾所接受,不能因“形”害“意”。也就是說,在忠實原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符合原文本身具有的結構形式。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如詞匯“笑柄”“一國兩制”分別英譯為“l(fā)aughing stock”和“one country,two systems”。1946年《解放日報》總編輯余光生與毛澤東談話中探討英文與國外文化,毛澤東發(fā)表了著名論斷“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于是將“紙老虎”譯為“paper-tiger”。之后,“paper-tiger”這類類似遵循直譯原則的翻譯隨著毛澤東的著名論斷廣為傳播??梢哉f,直譯絕非字對字的翻譯,這類“對號入座”式的譯法通常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尤其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時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特色詞匯屬于“文化負載詞”范疇。因此,多數直譯即使能夠把翻譯出的譯文表述成英語,也難免使英語國家讀者感到困惑。在此種情況下,加注釋說明,會使現代報刊傳達信息達到準確性。這類注釋不能破壞譯文的連貫性,而是讓解釋更清楚地彌補原文尚未表達的思想以及信息,如“Gang of four”-“Jiaug Qing counter-revolutionary Clique”。因此,直譯在翻譯中國特色詞匯中也是可以適用的,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加注表達思想,精確傳達信息。
文化的差異,使直譯并不能總是確切表達思想,不可避免會產生“文化空缺現象”。那么,意譯在翻譯文化差異較大的篇章中,就能發(fā)揮獨特的功能。意譯策略要求譯者在翻譯時再現語用價值,不受原文語言的微小結構牽絆,達意重于表形。自然流暢地表達原文大意即可,并不需要注意太多細節(jié),如句法結構、措辭等。翻譯實踐證明,意譯在翻譯當中被譯者普遍使用。
常會聽到“也是醉了”,這樣的句子利用意譯或許會更確切地傳達想要表達的思想。這個句子出自金庸的《笑傲江湖》,隨著LOL游戲被90后追捧。它也有使用語境:有人打游戲與豬一樣的隊友合作,好多人不好意思直說,就用“我也是醉了”,蘊含嘲諷之意,抒發(fā)內心的郁悶以及當時無語的情緒,通常表達了對方不可理喻,無法與之交流的心態(tài)。那么,在英語當中,為了符合英語交流的習慣,可利用意譯的翻譯策略。所以,“也是醉了”就被翻譯成“Are you pulling my leg?”
在翻譯實踐當中,多種策略的結合使用會使譯文更加準確流暢地傳達信息,再加上人名、地名及重要建筑物的翻譯,出現了一種叫音譯的翻譯策略。它要求在翻譯時,利用譯人語的文字符號模擬出原語詞匯的發(fā)音。英譯人名遵循譯人語的習慣,也就是說先名后姓。此外,約定俗成的譯法就是應該被采用的譯法,盡管不符合音譯標準,但是,約定俗成的音譯通常出現在漢譯英當中。在音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時,中國特色的詞匯與句子中有些涉及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杜=蛴⒄Z詞典》不斷收錄漢語為其做出詞匯貢獻。例如,流行詞“土豪”,被音譯為“Tuhao”;還有“Chengguan”“Cuanxi”出現在英語讀物當中。隨著社會進步,互聯網發(fā)展,網絡傳播速度升級,越來越多的本來只有孤立的一種或多種意義的詞匯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此類詞語在翻譯時難免會在意譯時失去原有的味道,可是音譯又聽起來格外別扭,那么,采取音譯與意譯的結合可能會促進中國文化傳播。
二、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中的適用性
語義翻譯、交際翻譯策略的使用都要在清楚傳達原作作者意思的基礎上,充分傳達原文的文化內涵,保證使原作讀者與譯文讀者產生共鳴。語義翻譯注重語言使用的場合,而直譯經常未能達到尊重語言使用場合的效果。語義翻譯竭力表現原文的特色,使得譯文的文化特色更加符合原作者所在國家的文化特色。語義翻譯忠實原文,盡力把原文附帶的信息表達,進而使得國外更加了解中國文化。
例如,在里約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傅園慧運用的“洪荒之力”一詞,媒體在翻譯時就有各種譯法。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媒體把其譯為“prehistoric powers”;在漢語當中,只表示“史前的力量”。而英國《衛(wèi)報》翻譯為“mystic energy”,中國人只能想到“神秘的力量”,如果站在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這樣的譯法沒有體現中國文化當中天人合一等思想。洪荒都是來源于自然界,屬于天地。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指出:人類與世間萬物,有著共同的祖先,也就是共同的根源,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天地之間的運動時時刻刻都會影響到人類的生活。那么,洪荒之力也就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為了傳達中國文化中對天的崇尚,語義翻譯策略應該使用,由此,得出更切合中國文化內涵的譯法。
交際翻譯要求譯者翻譯出的譯文,能夠使譯文讀者讀后產生的感覺等同于原文讀者閱讀原作產生的效果。它以目標讀者為中心,按目標語的語言、文化和語用方式表述原文信息。在某種層面上,交際翻譯走上了歸化、意譯和地道翻譯的發(fā)展道路。
交際翻譯注重尊重對方文化。如在翻譯新詞“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時,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詞語或者近義詞就可以在符合英語文化的基礎上,準確清晰地傳達信息。簡而言之,譯文“the boat of friendship may wreck out ofthe blue”似乎沒有表達出特有的中國特色,然而,也反映了這一句子在中國的廣泛使用,為外國人所接受,傳達出了應有的意思?!杜=蛴⒄Z詞典》中擁有829000個詞,但是,仍然無法包括文化繁榮發(fā)展帶來的新詞。由于老齡化的出現,就產生了新詞“glam-ma”表示那些打扮青春、有魅力的女性;它就是“glamorous grandmother”的縮寫形式。
三、異化與歸化在英譯中國特色詞匯中的適用性
異化更多的是注重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采納譯出語的表達方式,也就是以擴展目的語文化為宗旨,傳達原文的確切思想及信息,更多地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如“太極”譯作“tachi”,“功夫”譯作“kungfu”。在英譯漢語的武俠小說時,就需要用英語表達中國武俠小說具有的風采,傳達中國文化具有的特色,讓譯文讀者感受到原作當中不同文化的魅力。中國特色詞匯更多地反映中國獨一無二的傳統或者特點、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以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甚至國情。可概括異化為偏離本土價值觀,遷就外來語的語言特點,保留文化差異,吸納其表達方式的精華,特意不按目標語言常規(guī)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歸化著力追求目標讀者的語言文化價值,將原文文化與譯入語文化的不同同化,迎合目標讀者的文化處境。歸化旨在傳達原文意義,并未再現原語的語用價值,以此翻譯出的譯文,盡量減少出現異國情調的描寫。如將“餃子”譯作“boileddumpling”而不是“jiaozi”。而且,采用歸化的翻譯方法使得原文與譯文在形式結構上改變,卻表達出譯文讀者所應體會到的意義。
四、結束語
21世紀的中國,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互聯網+戰(zhàn)略的實施,信息和文化的傳播越來越迅速。精確地翻譯中國特色詞匯必定會恰當地傳播中國文化。然而,何種翻譯策略更能突出中國特色,還能準確傳達信息,傳播中國文化,還需分析原文的目的、譯文的用途和目標讀者究竟為誰;綜合考慮各種翻譯策略,力求更加完善的翻譯。面對英譯承載中國文化的特色詞匯,從直譯、意譯、異化、歸化、語義翻譯、交際翻譯等策略當中選取恰當的,力爭準確傳達中國特色詞匯的信息,促進文化宣傳,塑造開放的文化,方便全球的互聯互通。endprint
內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