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代乾隆后期,英國使臣馬噶爾尼訪華是中國外交史和整個清代歷史中的一件大事。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西方人常用速寫等繪畫形式來記錄所見所聞和重大歷史時刻,馬噶爾尼訪華時也有職業(yè)畫師隨行記錄所見所聞,其圖畫記錄今天可以被從網絡和多種書籍資料中查閱到。本文認為當時的西方紀實繪畫作品具有簡潔傳神、詳略得當,但同時又受制于文化隔閡和思維偏見而有體現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現特點。
關鍵詞:馬噶爾尼;圖畫記錄;西方;紀實繪畫;表現;特點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15-0053-01
清代乾隆后期,英國使臣馬噶爾尼訪華是中國外交史和整個清代歷史中的一件大事,是中英這兩個東西方大國的第一次官方正式接觸。馬噶爾尼訪華,便以通商名義并帶有英國人對華進行試探性接觸、更想對華一探虛實的動機。在沒有照相機的時代,西方人常用速寫等繪畫形式來記錄所見所聞和重大歷史時刻,馬噶爾尼訪華自然也有職業(yè)畫師隨行隨時記錄,以直觀的視覺化形式記錄下了一行人自渤海灣入境、進京拜見乾隆皇帝但未取得實質外交成果、再經由中國內地一路南下,從廣州返程的全過程之所見所聞。這些紀實繪畫可以被從網絡和多種書籍資料中查閱到,筆者仔細觀察了馬噶爾尼訪華時圖畫記錄中的數十幅紀實繪畫后,認為當時的西方紀實繪畫作品具有簡潔傳神、詳略得當,但同時又受制于文化隔閡和思維偏見而有體現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現等特點。
一、西方紀實繪畫具有簡潔傳神、詳略得當的表現特點
紀實繪畫在西方出現較早,在西方文藝復興后的書籍報紙等出版物中,就常見有紀實繪畫之刊載,畫師隨身攜帶鉛筆、翎管筆和紙張,用速寫、素描、線描等形式隨時快速記錄所發(fā)生的事件。明代來華的西方傳教士就常以繪畫形式記錄在華所見所聞,例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曾繪制過不少反映中國的紀實繪畫,筆者還曾見過一幅由法國傳教士所繪的反映明末崇禎皇帝自縊時場景的紀實畫作,十分震撼。相比之下,中國紀實繪畫很少,由于中國筆墨不便隨身攜帶,故有事件發(fā)生時或發(fā)生后,職業(yè)畫師只能事后記錄所見或根據他人描述繪制,難以體現紀實效果,繪畫所用時間也相對較長。當然,在中國歷史上也有少數精心策劃的活動被很多畫師當場記錄輪廓、重點并在事后由多人精心繪制完成,如明清時的官方典禮、儀仗,或知名官僚文人的私人雅集等;總體說來,筆者認為用中國筆墨、技法表現的中國人、物、事之紀實繪畫的視覺效果要高于西方紀實繪畫中表現中國時的視覺效果。
從馬噶爾尼訪華的系列紀實繪畫中的線條形態(tài)表現來看,畫師應當是在所見或事情發(fā)生時快速記錄下人物、場景的大體輪廓,再于事后著色完成;總體看來畫作并不算精致,也許因為畫師人手、時間有限,無法快速對多幅景象進行進行詳細描繪。細細品讀所有畫作后,筆者感覺當時的西方紀實繪畫具有簡潔傳神、詳略得當的表現特點,對所描繪的事物能準確概括其要點和主要造型,再兼顧其他,例如描繪人物時能迅速概括其神態(tài)和身份特征、服飾特點,表現場景時則能勾繪其主要識別特征,遠景則簡略交代。正因為詳略得當,簡潔傳神,盡管筆者看到這些作品的英文文字介紹時有閱讀障礙,卻無礙從圖畫中一眼看出要旨。
二、馬噶爾尼訪華時的西方紀實繪畫中還有一些令中國人啼笑皆非的表現特點
在從這些馬噶爾尼訪華的一系列紀實繪畫作品中,筆者除了看到簡潔傳神、詳略得當,構圖精巧、運用透視等西方人的繪畫特點外,還看到了一些令中國人看來啼笑皆非的特點。筆者最大的困惑是,能夠準確捕捉人物神態(tài)、場景特征的西方畫家,為何不能讓中國人看起來像中國人的模樣?系列畫作中有一幅乾隆帝的側影,與乾隆帝容像對比后可知英國畫師畫得根本不像乾隆本人,雖然畫師在短暫會面時間內無法記下乾隆帝的全部相貌特征、僅憑事后回憶難以畫得像其本人,尚情有可原;但畫作中包括乾隆帝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形象普遍鼻梁較高、顴骨凸顯,有點像西方人,這就有其他原因了。筆者認為由于西方人存在思維偏見,自認為較東方民族有一定優(yōu)越感,故將中國人畫得有接近自己民族的相貌特征;還有,畫作中描繪中國場景生動形象、可信度高,但涉及有漢字之處,如繪制牌樓、匾額時需表現上面書寫的漢字時,卻無一字可識別,筆者認為這是因為東西方的文化隔閡,英國畫師自然不識漢字、無法書寫或憑記憶在之后補繪文字。在此看來,囿于文化隔閡和思維偏見,馬噶爾尼訪華的圖像記錄中存在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現特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從馬噶爾尼訪華的圖畫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西方紀實繪畫作品具有簡潔傳神、詳略得當,但同時又受制于文化隔閡和思維偏見而有體現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表現特點。筆者對其進行了有限解讀,乃一家之言,囿于信息量和相關知識功底之欠缺自有行文不周之處,還盼廣大同仁不吝指正。
參考文獻:
[1]張麗.淺論明代群體肖像畫的表現方式和技法[J].戲劇之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