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野馬先生
若有才華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文 / 野馬先生
如今的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作為對外的窗口,這可忙壞了我們的外交部。
每一句友好的解答,每一句霸氣的回應,都令國人鼓掌叫好。
同時很多人擔心,言語中有許多中國特色的金句,我們聽著給力,外國人也能聽懂其中的含義嗎?咱們中華民族的語言藝術(shù),真的能翻譯出來嗎?
必須能。
對于中國這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來說,唐詩宋詞、楚辭元曲、諺語典故,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jīng)成為語言交流的一部分。
很多文人墨客更是張口即來,作為中國的翻譯官,只是外語好還不行。
在很多人印象中,也許認為這份工作很簡單,遇到成語典故,采取直白的翻譯不就行了。
比如: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直接翻譯成:“It's time to say goodbye.”
如果這么想可就錯了,來看一下什么叫中國翻譯官。
2010年兩會上,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引用了《離騷》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達自己對祖國和工作的熱愛。
這一句楚辭,讓現(xiàn)場的所有人捏了把汗,因為它的復雜程度,很多人就連中文都看不懂,更別提如何把它翻譯成英文了。
但現(xiàn)場首席翻譯官經(jīng)過短暫思考,傳譯出來的句子令在場的其他所有人起立鼓掌:
“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I will not regret a thousand depth to die.”
于是在外國人的耳朵里聽到了這樣一句話:我遵從我內(nèi)心的想法,即使要死千萬次我也不會后悔。
因為在古語中 “九” 泛指“多” ,我們的翻譯便將“九死” 譯為“thousand depth(死一千次)”。將總理的本意向世界表達得鏗鏘有力,準確無誤!
這個坐在總理身邊默默翻譯的姑娘叫張璐。
她在中國翻譯官中是神一樣的存在,算上剛剛閉幕的2017年全國兩會,她在8年之內(nèi)7次上總理記者會,在世界各國媒體面前展示了神級的翻譯境界。
她的每一句翻譯,都值得仔細回味:
華山再高,頂有過路。
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
外國人聽到的意思是:無論山有多高,我們都能登到頂峰。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My conscience stays untainted in spite of rumorsand slanders from the outside.
外國人聽到的意思是:我的良知沒有污點,不管外界的流言蜚語和造謠中傷。
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
外國人聽到的意思是:兄弟之間的分歧,無法割斷他們的血脈親情。
看完,只想對張璐說一句話:“長這么大,水土不服,就服你!”
有人提出疑問,這難道不是提前準備好的?再次強調(diào)一下,總理記者會上一般是“交替?zhèn)髯g”,就是一個人說完話,口譯員立即翻譯,交替進行。
記者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總理會根據(jù)沒有任何預判的問題臨場應變回答,再由口譯員翻譯。
這意味著沒有準確稿件的情況下,口譯員要利用幾秒鐘時間來思考,最后翻譯的效果如何全靠自己發(fā)揮。
就像突然冒出的詩句,張璐沒有選擇最簡單的直譯,而是結(jié)合詩句的語境,盡最大能力表達,并且能夠曲盡其妙,實在令人敬佩。
這要是沒有私下里對中英語言文化的大量積累,是絕對做不到的。
她走到今天不是靠天分,全憑勤奮與熱愛。
其實,作為我國對外場合的重要翻譯,張璐一開始并不是專業(yè)學翻譯的。
1977年,張璐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家庭,上學期間就對英語尤其感興趣。高中時的英語老師回憶,上課不聽講的學生很多,里面就有張璐。但老師絕不會責怪她,因為當天要講的內(nèi)容她昨天早已自學了,課上的時間她都會選擇其他英語材料自學。
大學她也沒能選上外語專業(yè),而是攻讀外交學院的國際法系,因為喜歡翻譯,后來還去了倫敦一邊練習口語,一邊學習外交專業(yè),拿到了碩士學位。
畢業(yè)后張璐毅然決定轉(zhuǎn)行,向外翻方向努力。在這一行,不是光英語好就可以的,還要求講話簡短干練、咬字清楚不哆嗦,中外語言文化都要了解。
剛開始吃了不少苦頭,但張璐從沒想過放棄。
她要求自己每天起床必須聽BBC、VOA、CNN等各大外媒的新聞報道,邊聽邊記,要求自己一字不差地譯出原文,還大量閱讀國外報紙雜志,瘋狂練習。
當你認真干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想進入外交部當一名高級翻譯,必須經(jīng)歷“嚴格篩選、瘋狂練習、周密準備”三重考驗。
經(jīng)歷殘酷的淘汰,只有不到4%的人被錄用。非科班出身的她,擊敗了很多翻譯專業(yè)的選手,脫穎而出。
即使達到了標準,但她仍不滿足,每天都要反復訓練。就像每次工作完成,明明已經(jīng)很完美了,她卻總是會說:“哪怕再給我多一秒鐘,我還能翻譯得更準確?!?/p>
如今的張璐跟著總理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在校園講座上談笑風生,都來自她對自己近乎偏執(zhí)的高標準。
中國外交部歷史上著名翻譯家過家鼎先生說過:“張璐是外交部最厲害的翻譯員?!?/p>
清華大學外語系主任羅立勝也說過:“張璐的翻譯,絕對是國家級水準?!?/p>
就連外國記者都贊嘆:“這位女翻譯既有美貌,又聰明機靈。”
“在外國人面前,把中國文化的精髓向全世界翻譯出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p>
如今已經(jīng)40歲的張璐,依然是那個集美貌與智慧于一身的女神。
在這個世上女人長得漂亮不算什么,難得的是不僅外在美麗,還有豐富內(nèi)在的優(yōu)秀女人。
從40歲優(yōu)雅聰慧的張璐,到43歲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都證明一件事:若有才華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