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君+方志剛
摘 要:對話課堂內(nèi)容、形式多種多樣,是閱讀課堂上非常核心的部分。但當前一些閱讀課堂上的對話形式較為單一,對話內(nèi)容也較為簡單,一段時期下來,整體的話題內(nèi)容也沒有很大的改變,學生在上課的時候難免會感到枯燥無味,導致課堂效率降低。而豐富多變的話題藝術就能夠有效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通過對不同的話題進行設計,對每個不同的話題設計相對應的話題背景、對話內(nèi)容以及對話要求等,就能夠提高學生對對話課堂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對話課堂;話題設計;設計藝術
對話與任何一種課堂教學方式都有所不同,對話是教師與學生雙方之間的活動,相較于其他的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多變,對學生的臨場發(fā)揮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對話的藝術性以及隨機應變能力等多方面都有所考查。與此同時,在對話課堂的過程當中,學生的語言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并且得到提高,也能夠給學生帶來與人交往交流的自信,從而有助于增強他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自信。因此,豐富的對話課堂的課題設計藝術對學生非常有利,有必要進行仔細研究。
一、對話課堂中的話題設計藝術的概念簡述
1.對話課堂中的話題設計藝術
顧名思義,話題就是指我們?nèi)粘I钪械恼勗拑?nèi)容,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想法,那么對話課堂也可以說是以對話為主要上課形式的課堂。而話題設計藝術則是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學生所設計的對話課的課堂內(nèi)容,教師通過對每一節(jié)課的不同內(nèi)容設計相關的話題,確保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對話課堂的學習當中,因此,這種相對繁瑣的對話設計也是一種授課的藝術。
2.同樣的話題會有同樣想法的學生,也會有不同想法的學生,他們對話題的認識以及辯論,就會使他們充分感受到對話課堂的樂趣
另外,在進行話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也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困難,克服這些困難為學生進行話題的設計,從而確保話題的內(nèi)容以及最終的結(jié)論都能夠適當開啟學生的思維以及與人對話的能力,因此,對話課堂中的話題設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簡單,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二、對話課堂上話題設計藝術的重要性
話題是對話課堂的靈魂,隨著經(jīng)濟科技的不斷進步,學生的對話課堂內(nèi)容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對話課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與人的交流,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與人交流的能力,教師對于不同話題的內(nèi)容設計,也能幫助學生在以后不同社交場所應對自如地與人交流。與此同時,一個對話背景新穎、內(nèi)容充實的話題也能夠充分引起他人的共鳴,從而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這就是對話課堂真正的意義,不過這類課堂的授課方式著實為教師出了不小的難題。
三、如何進行對話課堂中的話題設計
皮亞杰的建構(gòu)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建構(gòu)“對話式”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話題的提出。對話教學往往是以話題為核心,抽絲剝繭,層層展開。適當話題的選擇能圍繞師生之間的對話尋找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從而叩開師生之間思想碰撞、靈魂激蕩之門。話題型對話首先要選擇對話的話題。一般來講,話題選擇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
重難點問題是指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過程中必須加以重點解決的問題和學生理解上存在困難的問題。以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為中心來設計的話題,一般是以預設問題的形式出現(xiàn),它起著導引對話的進行和推動對話進一步深入的關鍵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在把握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分析和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并依之設計出逐層遞進的對話話題。
2.教學中的疑點問題
疑點問題就是指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到迷惑不解的問題。在教學中,以疑點問題為對話話題,引導學生主動生疑、質(zhì)疑,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疑、解疑能力以及科學的探究和創(chuàng)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建構(gòu)意義。我在教學《梅蘭芳》時就圍繞疑點問題展開討論:為什么說“茫茫青史,為了愛國而摔破飯碗的‘優(yōu)伶,有幾人歟?”本學期上的《楊氏之子》,也是圍繞“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慧”展開討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更深刻了。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對話課堂上的話題設計藝術是專門為增強學生的課堂興趣而設的話題方式。話題設計是對話教學課堂設計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設計話題,能夠充分帶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投入到對話課堂的學習中,與此同時,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也能夠充分挖掘?qū)W生的思維潛能,活躍他們的大腦,提高他們與人對話交流的藝術,增強他們與人對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偉.課堂對話的運作機理:基于話語分析的視角[J].教育研究,2014(7):123-130.
[2]李森,伍葉琴.有效對話教學理論、策略及案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04.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對話課堂視野下的課堂教學案例研究”(XJK014CZXX05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