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的字面義是“浮夸不切實際”嗎?
很多人都用“說話浮夸不實或行為放蕩”來解釋“荒唐”這個詞。嚴格地說,這樣解釋是不準確的。因為這樣解釋沒能讓人分清此詞的本義與引申義。“荒唐”語出《莊子·天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qī)見之也(以悠遠的論說,以廣大的言論,以不著邊際之詞,時時放縱而無拘無束,絲毫沒有任何偏見)?!边@段話是說莊子所喜歡的古代道術(shù)的?!盎摹笔恰斑h”的意思,“唐”是“大”的意思,所以“荒唐”的本義乃是“廣大”。由于“荒唐”所指的這個“廣大”無邊無際,這樣后來就被引申指“說話浮夸不切實際或行為放蕩無拘無束”?!盎奶啤钡暮x被引申后,引申義使用的頻率非常高,它的本義反被人淡漠以至完全被忽略了。因此,人們用它的引申義代替它的本義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么“物色”有“訪求”的意思
“物色”的“物”是事物,“色”是顏色,確實與“尋訪尋求”這一動詞從意義上說相去甚遠。但是至今為什么要“尋求”某種人才時人們還是要用“物色”來表述呢?原來這是受了《后漢書》上一個歷史事件的影響。《后漢書·嚴光傳》:“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边@段話說的是,嚴光(字子陵)他少年時曾經(jīng)和漢光武皇帝劉秀同學,有很好的名聲。等到劉秀當了皇帝時,他改名換姓隱遁了自身。劉秀思念他的賢才,就命令人按照嚴光的形體長相去訪求他,最后把他找到了。找到以后征召他入朝,授給他諫議大夫的官職。嚴光不接受,又退隱于富春山。從上述可見,“物色”本是“形體(由‘物引申而來)面貌(由‘色引申而來)”的意思。由于劉秀用賢才嚴光的“物色”訪求嚴光,這樣就使“物色”帶上了“訪求”的意思。此后人們干脆就用“物色”表述“訪求,搜尋”的意思了。如《新唐書》卷二二三上《李林甫傳》:“初,林甫夢人皙而髯,將逼己。寤而物色,得斐寬,類所夢(當初,李林甫夢見一個白凈而有胡須的人將要貼近自己。醒了以后即尋訪這個人。找到了一個叫裴寬的很像是夢見的那個人)?!贝酥械摹拔锷奔词恰皩ぴL”義。
“落成”是“建筑物落地成功”之意嗎
不是。“落成”在古代確實是指居室建成。在今天也可指建筑物建成。但“落成”的“落”可不是“落地”的意思而是一種祭禮之名。在《左傳·昭公七年》的《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中對“落”有解釋。第一處是說:“宮室始成,祭之為落。”第二處是說:“言‘宮室始成,祭之為落者,以其言落,必是以酒澆落之。雖不如廟以血涂其上,當祭中霤(liù)之神以安之”。第一處解釋很明確,說明了“落”的含義。第二處解釋是進一步說明“落”的,其中有兩點要加以說明。第一,在春秋時代凡廟宇宮室建成都要舉行祭祀典禮。舉行祭祀典禮的目的是安穩(wěn)宅神和土神(“中霤之神”)。第二,祭祀的方式不同,廟宇要用“釁”的方式即殺牲后以牲血涂其上,也可以稱為“血祭”(亦見《左傳正義》);宮室建成要用“落”即以酒澆之。由于“宮室始成,祭之為落”,“落”成了房屋建成的標志。因此就形成了“落成”這個詞,用來表示“房屋建成”。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就是“落成”常與“典禮”搭配。這也可以讓我們想到“祭之為落”的淵源。關(guān)于如何逐字解釋“落成”,《幼學瓊林》釋之為“落祭成功”。
“蒞臨”為什么是敬詞
人們經(jīng)??梢砸姷綄懹小皻g迎××蒞臨××”這樣字樣的橫幅掛在大廳中或單位的大門上。歡迎人到來為什么用“蒞臨”呢?這是因為“蒞臨”乃是敬詞,被歡迎的一定是歡迎單位所尊重的人物?!芭R”語出多處,是“居高視下”的意思,引申為“到來”。如《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n信曾經(jīng)去探望樊噲將軍,樊噲跪著迎接韓信,向韓信稱臣并說:‘大王你肯于到舍下來!韓信出門時笑著說:‘我和你們的地位是相等的?。。睆倪@段記載中可知:樊噲說“大王乃肯臨臣”這句話,是他引為光榮之詞,其中用了“臨”這個詞就有“非常尊重韓信的到來”之意。其次“蒞”這個詞,與“臨”同義。如《易經(jīng)·明夷》:“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光明進入地中,因而光明受到創(chuàng)傷。太陽普照萬物但光芒過于強烈,萬物也會受到傷害。做君子的應(yīng)當領(lǐng)悟這一意義,當面臨群眾時就要隱藏自己的智慧,以平易的態(tài)度對待群眾,這樣才會被群眾接納,由此也才能了解群眾的需要。這就是利用昏暗反而看得明顯的道理。)”在這段話中,是把“蒞”用于君子到群眾中去。此中的“君子”不是一般的人,如不是“君王”起碼也是領(lǐng)導群眾的卿相,是群眾所尊重的人物。不然,他也用不著“了解群眾的需要”。由此可知,“蒞臨”乃是用兩個同義的敬詞組成的詞。
內(nèi)容簡介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望文生義”而忽略了詞義的復雜性和細微性,如為什么我們常用“幾點了”來詢問時間?“冷板凳”是怎樣的板凳?“出色”與顏色有關(guān)嗎?本書作者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吳桐禎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對常用詞語的本義和引申過程進行說明,帶領(lǐng)讀者一起走進奇妙的語文世界。
本書共收錄了356個問題,辨析了500余個詞語,涉及古代傳統(tǒng)文化、字義的演變、詞語辨析等,并附字形演變圖與古詩文佐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