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馬貞玉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zhàn)。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從轉變觀念、內容策略、加強管理、優(yōu)化環(huán)境等措施,使新媒體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不斷開拓育人的新空間。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5-0027-02
新媒體是依托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發(fā)展的新技術,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博客、3G手機網絡、即時通訊軟件等。新媒體不再只是一種工具,而已經演化為一種環(huán)境。它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認知方式、表達方式、聚集方式和動員方式等方方面面,這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筆者根據自身從事輔導員工作的親身經歷,積極探索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建設性思路。
一、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根據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fā)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可以看出,截至到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10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51.7%。從網民年齡結構來看,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的群體為主,占整體的74.7%。利用手機上網、發(fā)微博和社交網站等新媒體,獲取信息、發(fā)布信息、自我展示在大學生中具有普遍性。同時,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嶄新的學習環(huán)境。(1)新媒體技術搭建了大學生思想交流與學習的新平臺;(2)新媒體技術進一步拓寬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視角;(3)新媒體技術大大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主動性。雖然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挑戰(zhàn)。
1.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多元性特點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大學生價值取向出現偏差。高校是大學生各種思想文化的集聚地,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大學校園蔓延。雖然大學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但是他們并沒有很好的辨別是非的能力,作為這一特殊群體,他們成為各種思潮爭搶的對象。新媒體上的信息雖然內容豐富,但在新媒體信息傳播中大量夾雜著各種價值觀和理念的網絡資訊襲來,與主流價值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往往容易在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中呈現,充斥著各色有害信息,不利于大學生觀念、態(tài)度與情感的正確形成,容易被各種思想迷惑和腐蝕,從而影響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化過程,沖擊了社會主流價值觀,使大學生價值取向容易出現偏差。
2.新媒體的虛擬性和互動性特點容易引起大學生交往危機和人格障礙。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更樂于借助新媒體,如QQ、MSN、飛信、微博、博客等方式進行人際交流和溝通。由于新媒體的虛擬性,大多數大學生不以真實身份進行交流,這種交流的虛擬性容易造成大學生交流的可信度降低,從而影響到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虛擬世界的人格穩(wěn)定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格形成巨大反差后,極易出現個體的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進而影響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新媒體的互動性使得大學生不再是單向、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它的互動性是傳統(tǒng)媒體所不具備的。
3.新媒體的海量性和共享性特點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權威性。新媒體的海量性特點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促使大學生可能被網絡上的不良信息誤導,導致他們思想產生混亂。新媒體所具有的共享性特點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夠處于平等地位來獲得資源和信息。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來提高和完善自己,這將給高校教育管理者帶來思想引領、信息控制、輿論引導等權威方面的挑戰(zhàn)。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策略
在中國社會網絡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不斷開拓育人的新空間,是一個值得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探討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轉變觀念: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就是指大學生對所接觸的媒介信息的理解、質疑、抉擇、評估、創(chuàng)造和生產等能力。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梢蚤_設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媒介基礎知識教育和網絡管理等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普及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提高媒介使用和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在新媒體載體中的辨析力、判斷力和創(chuàng)造力。
2.內容策略: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凹訌姼鞣N媒體的思想、政治、道德導向,注意在大眾傳播的多種形式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相比,新媒體具有快速、靈活、便捷等獨特優(yōu)勢?!罢l贏得了互聯(lián)網,誰就贏得了青年”。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構建與大學生之間思想政治信念的溝通交流新平臺,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通過易班、QQ、微信等新媒體主動、快速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輿論引導,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動社會實踐、志愿者活動等傳統(tǒng)教育方式同新媒體技術高度融合,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保障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3.管理控制:因勢利導,柔性監(jiān)管。校園媒體是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如中南大學搭建微博平臺。以校園德育網站為依托,創(chuàng)建了升華V博、云麓拓客等微博平臺,搭建由校領導、學工部、校團委、校宣傳部等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學生組織和班團組織組成的“中南大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矩陣”,通過積極鼓勵推動各層級微博平臺的互粉、互評、互轉,基本形成中南大學各微博體系的多方聯(lián)動與網式互動,有效實現網絡德育對全校學生的廣泛聯(lián)系和網絡覆蓋。
4.優(yōu)化環(huán)境:積極實行政府—社會—高校三方聯(lián)動機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輿論引導環(huán)境。新媒體時代,高校要積極主動占領各類新媒體陣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價值取向,從而形成一種唱響主旋律、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網絡環(huán)境。政府既要建立有效的輿情預警機制,又要加快新媒體輿論引導建設,從預防和治理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做好新媒體輿論的規(guī)范管理。具體而言,國家要加強對媒體監(jiān)管的力度,確保媒體可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huán)境;各個媒體都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宣揚“真善美”的社會理念,以維護社會責任、弘揚時代主旋律為己任。只有社會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切實盡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才能形成全社會的聯(lián)動機制,這樣社會輿論導向就會朝著健康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64-66.
[2]第38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http://www.edu.cn/info/media/zcjd/news/201609/t2016091-4_1449106.shtml.
[3]陳茂生.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李玉明.新媒體視域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3.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TANG Feng,MA Zhen-yu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1,China)
Abstract:New media have built an open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pace with their digitalization,interactivity,and fictitiousness. They not only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but bring challenges as well. In order to meet those challenges,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of college students,we should take some measures,such as changing our concepts and strategies,reinforcing management,optimizing environment and so on,which enables new media to serv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ntinually open up new space for education.
Key words: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hallenges;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