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美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么辦?針對這個問題,4月24日,四川樂山市啟明星幼兒園對該園小朋友的家長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yǎng)孩子強硬的性格,被欺負時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長則認為,孩子被欺負后,應當遠離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見《成都商報》)
沒有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當自家的孩子被別人欺負了,作為父母都會很頭疼、很心疼。尤其是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當成了寶,“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自己不舍得打的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心理上就更難接受。一些父母為了不讓自家孩子吃一點點虧,只要孩子被別人欺負了,就教他們直接“打回去”,讓孩子睚眥必報、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有的父母甚至親自上“戰(zhàn)場”,直接讓孩子之間的“兒戲”演變?yōu)榧议L之間的“大戰(zhàn)”,鬧進醫(yī)院、派出所。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男孩缺少男子氣概,女性化傾向越來越明顯。一些父母教孩子“打回去”,認為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男子漢性格,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但是,從教育角度說,這種教孩子“打回去”的教育理念,很明顯是相當糟糕的家庭教育,也是糟糕的處理孩子間沖突和校園霸凌事件的方式。父母教孩子“打回去”,實質上是教育孩子用暴力手段解決與同學、朋友之間的矛盾、沖突。這不但不利于正確、友好處理孩子間的小沖突,相反使得很多非暴力的孩子間沖突直接升級成暴力行為,讓孩子迷信拳頭、暴力,助長孩子的戾氣,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可能將他們引向未來違法犯罪的方向。而且,小孩子下手不知道輕重、深淺,無法評估自己暴力行為帶來的后果,很容易在“打回去”過程中釀成傷害他人人身安全的事故,在成長中留下陰影和污點。
實際上小孩子間的沖突,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屬于朋友間、同學間的小摩擦、鬧得不愉快。這種小孩子間的小沖突時常會發(fā)生,一般過幾天,他們就會自動和好,并不需要大人過度操心,最多引導和教育孩子反省自己,早日與對方握手言和。另一種則屬于帶有敵對性的沖突,不是簡單的小事,具有校園霸凌性質。對于這種情況,指望孩子自己有能力可以很好地處理和解決,不但必然無解,相反會讓孩子間的矛盾越來越嚴重,甚至引起更嚴重的校園慘案。大人必須高度重視,家長和老師要及時介入,依靠正常的方式處理和解決,教育和引導他們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改正錯誤,必要時甚至可以交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總之,如何處理孩子間的沖突,這是一道科學的教育題,但廣大家長、老師要答好這道題,首先必須拋棄以暴制暴的想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要教育孩子及時告知家長、老師,讓大人用和平方式去處理孩子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