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清華
【摘要】 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實踐家與理論家瓦西里·亞力山德羅維奇·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一定程度上由教師的語言教學修養(yǎng)決定?!笨梢娊虒W語言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學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讓小學語文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語言需要一洗傳統(tǒng)教學中的枯燥乏味,而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作出革新,才能煥發(fā)活力,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更具有積極性。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運用精準、有效率的語言,才能將課堂語言作為教學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小學生的年齡多為6~12歲,在這個年齡段是培養(yǎng)基本語言能力和語文水平的關鍵階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和研究資料,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學語言的特點作出了深入探究,望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 新課改 小學語文 教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6-015-010
1.新課改背景下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意義
小學語文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語文知識、良好學習習慣、正確人生觀念的重要學科,對于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也具有引導作用。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心智還不夠成熟,思想觀念的建立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注重為學生講授教材知識,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一言堂”式的講課方式也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流于表面,不能在教師的潛移默化中體會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新課改背景下,優(yōu)化小學語文的教學語言,能夠營造趣味性更強的課堂氛圍,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并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課堂上教學語言的差異,會給學生課堂上吸收知識的多少帶來影響,且小學生處于好奇心較強的階段,會不自覺的對教師的言行舉止進行模仿,教師教學語言的優(yōu)化,直接影響到學生日常生活、語文學習中對于語言的運用能力,因此,優(yōu)化教學語言,是小學語文教師負責任的表現(xiàn),對于提升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和科學性,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都具有重要意義。
2.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的探究
2.1 教學語言的情感性
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直接來源就是教師的教學語言,教學語言的水平也會直接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審美性就至關重要,教師應當走近學生的生活,結合學生的綜合性語言運用能力,提升自己教學語言的情感性,并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進來。古人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边@就證明了情感能對受眾起到的意義。在教學活動中,為了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也應當使自己的教學語言充滿情感,以情動人。
2.2 教學語言的規(guī)范性
小學語文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起到的是基石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普通話學習、規(guī)范性的語言使用方法等,都起著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糾正自己普通話中的發(fā)音錯誤,避免語言使用中的語法錯誤,還需要注意自己的口頭禪,為學生創(chuàng)造規(guī)范性的語言教學課堂。例如,在部分南方地區(qū),教師也常出現(xiàn)平、卷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鼻音、邊音不分等問題,例如把“南方(nanfang)”說成“南方(lanfang)”等,就會讓學生也對此缺乏正確認識,對學生普通話學習造成不好的影響,普通話日常的表述錯誤一旦形成就很難糾正,因此教師務必為學生打好基礎。
2.3 教學語言的生動性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形象生動的語言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提高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例如,在為學生解釋“幽靜”一詞時,教輔中將之解釋為“幽雅安靜”。這固然是最佳答案,卻不符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運用,小學生對此可能產生理解問題,不利于記住這個詞匯。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形象化的表述出使用“幽靜”一詞的語境,讓學生產生具象化的印象,也能將這個詞的內涵傳達給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形容“幽靜”一詞能夠使用的各種情境:“秋天的夜晚、朦朧的月光、小鎮(zhèn)的河邊、無人的小路、 遠處的茅屋”等,學生可以通過想象感受到“幽靜”,從此就能記住這個詞語,并較好地將之運用到實踐中去。提升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就是以最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將課文、詞語等的意義準確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語言之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
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共性,就是都具有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語言中的科學性,就是通過語言的潛移默化,讓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并提升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內涵,從而在今后學習生活中能合理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多做準備,為學生提供既有廣度、也有深度的教學語言,將課文中的知識點全面的講述給學生聽。例如,在學習《恐龍化石》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做好備課工作,對恐龍生存的時代、種類、化石形成的過程、發(fā)掘等等諸多科學知識有深入的了解和較為熟練的把握,并用簡練易懂的語言表述給學生,讓學生理解課文中重點部分的科學知識信息,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形成更全面的科學觀念。
[ 參 考 文 獻 ]
[1]姜淑杰.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03:221+254.
[2]沙水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的有效性探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3.
[3]寧麗榮.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學周刊,2014,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