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瓊
摘 要:教學效率是決定教學質(zhì)量的關鍵因素,而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本”理念越發(fā)受到人們的推崇,構(gòu)建互動課堂更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結(jié)合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互動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互動課堂;教學效率
互動課堂主要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兩個方面,都能夠最大限度地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那么,在構(gòu)建小學語文互動課堂的過程中,究竟有哪些具體的策略呢?
一、轉(zhuǎn)變教師觀念,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往往都遵循“嚴師出高徒”的原則,認為對待學生越嚴厲,對學生的發(fā)展越有益處,我個人認為這比較適合高年級學生,而對待小學生并不合適。小學生年齡還小,多數(shù)學生對老師存在著像父母一樣的依賴心理,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教師與學生共處的時間僅次于他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甚至超過了個別父母,況且畢竟孩子還小,教師切忌用成人的標準和眼光去衡量他們。首先,教師要從自身開始轉(zhuǎn)變觀念,改變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其次,充分發(fā)揮人格魅力,成為語文學科行走的代言人。言傳身教的作用要遠遠勝過苦口婆心向?qū)W生講述的大道理,慷慨激昂抑揚頓挫的朗讀、一手公正雋秀的板書、如同緩緩流淌的泉水一般的聲音……都能夠成為讓學生愛上你的理由,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想要去模仿的欲望;最后,在教學之余,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談談心、聊聊天,和他們打成一片,不僅成為學生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例如,在講授《小白兔和小灰兔》這一課時,我突破了單一的朗讀方式,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有的擔任小白兔,有的擔任小灰兔。當然,我對分角色朗讀所進行的創(chuàng)新并不止于此,而我也參與到學生的朗讀任務中,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完成這次朗讀任務,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強化了師生間的互動與學生間的互動,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二、營造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才談得上構(gòu)建互動課堂,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否則即使教師講得再多,不但不會有所收獲,反而會造成本末倒置。首先,從自身做起更新教學觀念,意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起到的只是引導作用,哪怕再放心不下也要學會放手,只有把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學生才會還給你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其次,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備課時,很多教師都會設置一些分組討論、情景表演等環(huán)節(jié),但多數(shù)落實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我一直堅信哪怕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但存在即意義,只要將這些理想中的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一定能夠讓學生有所收獲;最后,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實施發(fā)展性評價。小學生年齡小,內(nèi)心還很幼稚,渴望得到外界的認同,有時教師不經(jīng)意間的一句夸贊都能夠使他們受寵若驚地炫耀一陣子。教師不妨充分結(jié)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放大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知道怎樣做是對的,從而起到激勵作用。
例如,講授《王二小》這一課前,考慮這篇課文的內(nèi)容距離學生的生活實在是有些遙遠,雖然這個故事是家喻戶曉的,但若想要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還需要查閱大量資料。如今信息資源異常豐富,小學生也具備了基本的搜索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布置學生進行充分預習,通過查閱資料來補充寫作背景,課堂上互相交流和分享,在此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會輕松很多,學生對于王二小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將語文延伸到課外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依靠的是學生日積月累,而想要提高成績也不是立竿見影的,因此語文教學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而應該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延伸到課堂外,讓語文成為學生生命的一部分,從而愛上語文、愛上語文課,在語文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耙豢|書香 一聲陽光”讀書活動、優(yōu)秀書法展、小型辯論賽……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會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個人發(fā)展。
因為讀書帶給人的影響并不是立竿見影的,所以很多時候我不知道該以什么樣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以小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常對他們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總而言之,構(gòu)建小學語文互動課堂,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除了上文提到的幾種教學方法外,還需要各位同仁在教學的第一線不斷摸索,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勇敢前行,打造精彩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宋亞環(huán).論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