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作
寫作文要不要觀察(上)
◎陸生作
【一】
凡爾納寫《海底兩萬里》,他還真去海底觀察一回?回來后,鋪開稿子,就“唰唰唰”一揮寫就?肯定不是這樣的吧。
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他根本沒有登上岳陽樓,不也寫得挺好?里面還有不少名句呢。
李敖寫《北京法源寺》,他根本沒去過法源寺,構(gòu)思這部小說時,他正坐牢呢,怎么實地觀察?
如果你還堅持認(rèn)為,寫作文要認(rèn)真仔細(xì)觀察,那我舉個腦洞大開的例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倫·凱勒,她在19個月大時,因患急性充血癥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請問,她是怎么觀察的?一個人百分之九十幾的觀察,來自視覺和聽覺。海倫·凱勒生活在一個黑色、無聲的世界里,但這些并沒有妨礙她成為一個作家!
【二】
如果寫作文真要認(rèn)真仔細(xì)觀察,并且需要一比一地描寫,像畫素描一樣,在現(xiàn)在這個時代,可以用照片或者視頻代替文字了。
家里養(yǎng)了只烏龜,長什么樣?拍個照片就行。
烏龜是怎么吃東西的?拍段視頻就行。
但是,照片和視頻是無法替代文字的——照片和視頻能夠呈現(xiàn)事實,有圖有真相;文字不僅能夠呈現(xiàn)事實,還能夠展示心理、表達觀點。面對同一個客觀事實,觀點可以不一樣。
比如,描寫一個人的外貌,有人覺得帥,有人覺得丑,為什么會不一樣呢?除去審美不一樣外,我們對一個人的描述是主觀的,僅僅是我們對這個人的印象而已。這個人真實的長相,是一張照片;而我們對這個人的描述,是一幅漫畫,是一篇作文,抓住特點就行。這就像一只在水里游動的蝦和齊白石畫了掛在墻上的蝦的區(qū)別。
【三】
說到齊白石,肯定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齊白石畫蝦,難道他不觀察蝦?我必須老實說,他肯定觀察。但是,齊白石畫的蝦,跟真蝦一樣嗎?你必須承認(rèn),不一樣!為什么不一樣?因為齊白石畫的是他心里面的那只蝦。寫作文也這樣,寫你心里那個形象,不單單是眼前那個形象。對讀者來說,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何嘗不是這樣?
【四】
既然像《海底兩萬里》這樣的作品,不可能真去海底認(rèn)真仔細(xì)觀察一番,那作者怎么把它寫得這么真實可信呢?兩個字:經(jīng)驗。
劉寶瑞說過一個相聲,叫《書迷打砂鍋》,里面講到有位老先生編《三俠五義》,故事中所有的人物都在他的屋子里?!拔迨篝[東京”那“五鼠”,原型都是屋子里的耗子?!般@天鼠”盧方,頂棚里的耗子;“徹地鼠”韓彰,地下跑的耗子;“穿山鼠”徐慶,墻洞里的耗子;“翻江鼠”蔣平,陰溝里的水耗子;“錦毛鼠”白玉堂,養(yǎng)在籠子里的小白鼠;“南俠”展昭,是作者當(dāng)枕頭用的瓷貓;“北俠”歐陽春,是墻上掛的一幅判官圖……
雖然這只是一個相聲,但確實道出了寫作文的一個方法。
【五】
作家進校園,給學(xué)生作講座,總會說要學(xué)會觀察生活。怎么觀察?認(rèn)真仔細(xì)地觀察,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地方。
我不知道這些作家是怎么觀察的,他們寫一條蠶,真會養(yǎng)一條蠶來觀察?他們寫一條泥鰍,真會買一斤泥鰍來觀察?可能吧。
但我個人感受,觀察從來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的:過馬路,左右看看有沒有車,沒車,快速通過,這是觀察;走進飯店,找找哪里有空位子,這是觀察;走出家門,摸摸口袋,鑰匙帶了沒,這是觀察。這些觀察不是為了寫作文,而是生活,生活即是觀察。而且,觀察不僅指看,還要在心里思考,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寫作文,不要單靠眼睛耳朵去觀察,而要用心去尋找,不是說言為心聲嗎?
【六】
記住,你作文寫不好,不是你沒有觀察,其實你已經(jīng)在觀察了。只是,你一直用眼睛耳朵在觀察。下次試試看,你在眼睛看、耳朵聽的時候,你的心里想到了什么?請一定試試!要記住,有個著名作家,叫海倫·凱勒。
名片鏈接
陸生作,中國寓言文學(xué)研究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散文學(xué)會會員,《少年作家》雜志、《歷史揭秘》雜志執(zhí)行主編,致力于探索寫作方法、推廣微童話與傳統(tǒng)民間故事。
請掃描右邊二維碼,關(guān)注陸老師的“聰明作文法”。
責(zé)任編輯:巫作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