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塔城的歷史概況分析了塔城形成多重文化的成因,簡述了塔城代表性的東巴文化與朵翀文化的內(nèi)在關系,旨在理清塔城這一特殊的地域造就多重文化的歷史,借古鑒今,提出塔城發(fā)展之愿景。
【關鍵詞】塔城;多重文化;東巴文化
中圖分類號:K9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272-01
塔城,納西語稱“塔展”,“塔展”納西語“塔職”即柿子的音譯;也有說法是塔即納西語的“塔”,“展”是城池,猶如塔的地形包圍著城池而得名??偯娣e269平方公里。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老村離麗江城158公里,海拔1910-3900米。鄉(xiāng)轄依隴、隴巴、堆滿、洛固、塔城5個村委會,82個村民小組。
一、塔城歷史沿革
據(jù)《元一統(tǒng)志》中記載了“麼西蠻”酋長侵奪“濮盧二蠻”所居的巨津州,“貞元十年,韋皋以異牟尋兵伐吐蕃,大破之,斷鐵橋,取十六城,俘其五王來獻捷(鐵橋在麗江巨津州)”①,《麗江府志略》建置略中記載為“巨甸塔城約”,山川略中記載為“塔城關:在城西北三百五十里,舊巨津地界,今關外屬維西地,金沙江從關下入府境,乾隆七年,奉題重修”?!拌F橋址:在廢巨津州城北一百三十里,為南詔與吐蕃交會處,鐵橋之建,或曰吐蕃,或曰隋史萬歲及蘇榮,或曰南詔閣羅鳳。異牟尋歸唐時斷以絕吐蕃,橋南有鐵橋城,為吐蕃十六城之一,嘗置鐵橋節(jié)度于此,橋所跨處,穴石錮鐵為之,冬日水清,猶見鐵環(huán)”②。至于鐵橋筆者認為屬“麼西蠻”所建,“鐸矟”③為麼西人的利器,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先進武器,說明當時的麼西人掌握了最先進的煉鐵技術,在納西人的稱謂中也有自稱為“蘇喜”,鐵橋自然為當時的麼西人所建?!熬藿蛑荨薄ⅰ拌F橋節(jié)度”為今巨甸塔城地界,“鐵橋城”指今塔城,成為軍事要地。
金沙江河谷地帶一直以來都是富庶之地,《蠻書》中記載“大羊多從西羌,鐵橋接吐蕃界三千、二千口將來博易”,“鐵橋”即塔城,悄然也成為通往吐蕃商旅往來的重鎮(zhèn),為納西族、藏族文化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充當了如今的“陸港”角色,為“茶馬古道”提供了基礎。
二、多重文化下的塔城
麗江自古盛產(chǎn)鹽、鐵與漆,屬古代重要的物資,各政權(quán)為了獲得此類貨物,相互爭斗的史書均有記載,游走于三國政權(quán)之間,養(yǎng)精蓄銳,勢必是當時納西民族求生之道。吐蕃鑒于軍事需要在鐵橋設以神川都督和鐵橋節(jié)度,吐蕃勢力為了迅速向西南擴張,具有吐蕃文化特點的本教開始影響納西族的宗教。據(jù)史書記載,公元8世紀吐蕃上層統(tǒng)治階級為了“揚佛滅本”,很多的本教被迫流放到納西族地區(qū)傳教,鐵橋自然成為必經(jīng)之地。本教對納西宗教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對形成后來的東巴文化意義深遠,許多專家已有共識。麼西詔雖屬南詔國,“斷鐵橋”后,也就是唐朝十年后,雖然受制于南詔及后來的大理國,實際上還處于麼西召的控制,巨津州作為麼西詔主要活動地域因“地最廣,兵最強,素為南詔所忌”,由此引發(fā)的是“分而治之”。另據(jù)口碑資料,今塔城鄉(xiāng)洛固的好多藏族人在清朝乾隆五十二年(1787)從維西縣其宗遷入④,目前也是麗江最大的涉藏鄉(xiāng)。因此,就其特定的歷史,特定的環(huán)境造就了今天多元文化并存的麗江,多元文化的塔城。
納西族與藏族兩族關系源遠流長,麗江塔城素有“東巴圣地”之稱,東巴文化的是納西文化的精髓,從東巴教內(nèi)容到東巴畫的表現(xiàn)形式,藏文化與納西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東巴經(jīng)中描述的崇仁利恩與襯紅褒白咪育有三子,長子為藏族,次子為納西族,三子為白族;東巴教主丁巴什羅與吐蕃后期苯教尊奉的東巴先饒同屬一人;東巴卷軸畫神像畫的布局和構(gòu)圖上也與唐卡非常相似;東巴畫《神路圖》中出現(xiàn)的“十三層天”等眾多源于原始苯教的神秘崇拜。麗江塔城鄉(xiāng)的“勒巴蹉”,即勒巴舞是一種展示與藏傳佛教古老教派——噶舉派相關的一系列儀式軌程和民俗古風的民族宗教儀式樂舞,形式獨特,內(nèi)涵豐富。而“朵翀”文化,“朵翀”為藏音漢字,“朵”為聚合、湊份子之意;“翀”為酒之意,可以意譯為聚合在一起,圍成圈跳起來。朵翀以歌舞表現(xiàn)為主,公元775年為了慶祝贊普赤松德贊組織人們修建桑耶寺落成,在桑耶寺里圍著篝火,進行自娛性歌舞表演,其中包括模仿動物的表演,歌曲及反映生產(chǎn)生活場景再現(xiàn)。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合唱等舞蹈時男女動作輻度很小,取名為“朵翀”歌舞,這就是“朵翀”的由來?!岸淞垺蔽幕鳛辂惤杏颀埧h塔城鄉(xiāng)獨特的一種文化形式被云南省文化廳列入2016年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中,“朵翀”一共分為十二幕,每一幕又有數(shù)量不等的歌舞組成,整劇由108首歌舞和話劇組成。內(nèi)容豐富多彩,涉及藏學的五大學科。在第十一幕中介紹了“朵翀”的來歷,主要圍繞“朵翀”來歷來展開,也將整臺戲劇推向高潮,將“八槽”圍在圈中央,以話劇方式講述“朵翀”來歷以及“朵翀”功績。其中由《請?zhí)磺┎逦琛?、《朵翀來歷》組成。在《請?zhí)磺┎逦琛贰啊ㄍ馊Γ┠悄悻F(xiàn)在去哪里呀?(內(nèi)圈)我要朝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外圈)太陽升起的地方有木頭筑成的墻。(內(nèi)圈)那就去南方呀?。ㄍ馊Γ┠戏接谢鹧孀龀傻某菈?。(內(nèi)圈)那就去西邊吧!(外圈)西邊有鐵筑成的墻。(內(nèi)圈)那么就去北邊吧?。ㄍ馊Γ┍边呌兴龅膰鷫?。(內(nèi)圈)如果東西南北方向都去不了,那就在此地吧!”中提到了五行方位觀,即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五個方位所對應的木、火、金、水、土五行。五行方位觀作為原始宗教的哲學觀念在中外哲學史上均有出現(xiàn),與納西族的“青蛙五行”生命觀也有著驚人的相似。在具有藏族文化特點的“朵翀”中劇目中,其中第二十六首《鹿曲》中則描述了關于納西人射獵的話劇?!岸淞垺币运屯龌晁屯实厮屯焯媒Y(jié)束,東巴《神路圖》也以超度靈魂回歸故地與天堂結(jié)束。藏族與納西族之間的關系值得我們?nèi)ヌ接?,塔城這塊神奇的土地也值得我們大家一起挖掘其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綜上所述,塔城鄉(xiāng)鑒于歷史條件、地理環(huán)境、人文因素,造就了多重文化,造就了今天的“東巴圣地”,“歌舞之鄉(xiāng)”以及“茶馬古道”重鎮(zhèn)。
三、薪火相傳,共建塔城
塔城位于麗江玉龍縣境西北部,東隔江與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相望,南接巨甸鎮(zhèn)、魯?shù)猷l(xiāng),西與北面維西縣相連,各民族大雜居,自然景觀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如世界第一座鐵橋遺址,神川府遺址,鐵橋節(jié)度遺址、神川之戰(zhàn)、花馬國(麼西古國)等可以打造成文化旅游項目,弘揚以東巴文化、“朵翀”、“勒巴蹉”文化。以文化強鄉(xiāng)為龍頭,帶動旅游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
(一)公路是經(jīng)濟的先行官,現(xiàn)有的公路不能滿足交通發(fā)展的需求,應以旅游為依托,政府援助、招商引資等路徑解決現(xiàn)有的公路窄、彎道急、坑洼不平的道路問題;(二)借地方政府、文化人之手重點打造文化品牌,走文化旅游之路;(三)規(guī)劃恢復建設塔城鐵橋古遺址,以茶馬古道、傳統(tǒng)古村、塔城關等為文化旅游奠定基礎;(四)積極爭取重視各類非遺傳承項目的扶持資金,使多元文化得以傳承;(五)營造團結(jié)、文明、健康、綠色、和諧的鄉(xiāng)風。
注釋:
①②《麗江府志略》麗署新出(九一)臨字第〇三號,麗江縣縣志編委會辦公室翻印,第43頁,第89頁。
③《南詔德化碑》。
④楊福泉.納西族與藏族歷史關系研究[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315.
參考文獻:
[1]郭大烈,和志武著.納西族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2]楊福泉著.楊福泉納西學論文集[M].民族出版社,2009.
[3]楊福泉著.納西族文化史論[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4]和強著.唐代麼西分布考[M].作家出版社,2014.
[5]楊國清著.麗江文化旅游崛起解讀[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和必昌(1980-),納西族,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藝術系副主任,藝術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油畫、民族藝術教育、設計、民族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