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賀明
摘 要:敦煌石窟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世界上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guī)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其繪畫風格表現(xiàn)在:佛教為實現(xiàn)人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理想天國——凈土極樂世界。敦煌伎樂天和敦煌飛天一樣,從敦煌石窟建始出現(xiàn),到敦煌石窟停建的消失,歷經(jīng)了10個朝代,有了1000余年。經(jīng)變畫的繪畫構圖大體相似,是凈土極樂世界的全景描繪。敦煌藻井圖案,歷世不衰,凡開洞窟,必有藻井。敦煌是個巨型的繪畫美術寶庫,即使是佛教內容,所使用的也是繪畫美術語言,所以唯從繪畫語言上方能解意。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遺址,很少像敦煌這樣聚集著大批熱愛藝術的畫家。
關鍵詞:敦煌壁畫;伎樂天;敦煌飛天;繪畫風格;敦煌圖案;藻井
一、敦煌壁畫概述
敦煌是坐落在一片沙漠中的綠洲,是佛教中所描繪的一方凈土,堪稱世界藝術遺產(chǎn)中的重要文明發(fā)源地。敦煌石窟我們本地人俗稱為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大大小小的石窟就共有石窟552個,算下來就有五萬多平方米的歷代壁畫,是世界上壁畫最多最廣的藝術石窟群,其繪畫和彩塑內容極為豐富。敦煌石窟壁畫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敦煌壁畫,壁畫的范圍巨大,其佛教藝術繪畫內容豐富,當時的畫師繪畫技藝高超。石窟里的的壁畫大概分為這幾類:
(一) 保存甚好的有佛像畫
在作為佛教藝術中,主要壁畫有佛像畫,——三世佛、七世佛、釋迦牟尼佛、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tài)各異的佛像12208身。
(二) 經(jīng)變畫
應用繪本形式,用通俗易懂的繪畫表達“經(jīng)變”。
(三)民族傳統(tǒng)神話題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xiàn)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后旌旗飄揚,前有持節(jié)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鉆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四)供養(yǎng)人畫像
供養(yǎng)人,解釋為當時奉養(yǎng)佛的信奉之人。他們?yōu)榱四茉诋敃r表達他們虔誠之心和世代流于青史,并將自己的肖像繪本于墻壁之上,以表達他們的虔誠之心。
(五) 裝飾圖案畫
為了裝飾當時的巖壁石窟,畫工應用了各大裝飾圖案來修飾,有藻井,有華麗的衣冠服飾。當時的裝飾圖案精美華麗,色彩熠熠。裝飾的圖案主要有藻井圖案,各壁裝飾圖案、佛龕裝飾等。
(六) 佛教本身壁畫
佛教為了弘揚他們的佛法,以繪畫藝術的繪本形式表達來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引述,此時,在各大洞窟歷經(jīng)數(shù)代的傳播用繪本的形式描述佛教本身故事,在各大人民群眾中,悉數(shù)了解和觀摩當時朝代所遺留下來的佛教故事,壁畫中繪畫技藝精湛,故事動人。
二、敦煌伎樂——繪畫風格
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其繪畫風格表現(xiàn)在:佛教為實現(xiàn)人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理想天國——凈土極樂世界。那時的音樂、舞蹈最能表現(xiàn)人間的自由歡樂。因此,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描繪了佛國的極樂世界時,就離不開音樂、舞蹈。敦煌石窟中,幾乎每個洞窟里都有樂舞伎人和樂舞場景的描繪。僅莫高窟統(tǒng)計:壁畫中有樂舞描繪的洞窟有 236個,共繪有各種樂隊500組,樂舞伎人4000余身,樂器44種,4500余件。在世界壁畫史上,這些足以反映當時的音樂舞蹈形象。從場景來說,無論是樂器的品種、數(shù)量,還是樂舞伎人的數(shù)量及其所表現(xiàn)的形式,甚至在時間的跨越和連續(xù)性方面,敦煌石窟里的壁畫都是無與倫比的。如果把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音樂,舞蹈形象研究整理出來,那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樂舞史。
中國古代把從事音樂、舞蹈的藝人稱作為伎人。壁畫里有樂伎和舞伎之分。敦煌壁畫的研究者把他們稱作為伎樂天和伎樂人。伎樂天是佛教原有的名稱。在印度把神稱為“天”,伎樂天就是佛國天界中音樂天神和舞蹈天神的合稱,有各種不同人物,如壁畫中顯現(xiàn)的天宮伎樂、飛天伎樂、菩薩伎樂、化生伎樂、美音鳥伎樂、護法神伎樂等。伎樂人其實就是現(xiàn)實中人間的音樂,歌舞藝人。因出現(xiàn)的場合不同,壁畫研究者把他們分別定名為:供養(yǎng)人伎樂、出行圖伎樂、嫁娶圖伎樂、宴飲圖伎樂、本身故事畫伎樂,等等。敦煌石窟壁畫中的音樂、舞蹈形象,絕大多數(shù)是佛國世界里的伎樂天,俗稱人間的伎樂人,保留下來的數(shù)量很少。
敦煌伎樂天和敦煌飛天一樣,從敦煌石窟建始出現(xiàn),到敦煌石窟停建的消失,歷經(jīng)了十個朝代,有1000余年歷史。其中繪畫形象特點,主要分為兩大時期:
(一) 北朝至隋代時期
樂舞的繪畫形象主要是天宮伎樂,畫在窟頂四披下沿和洞窟四壁上層連接的地方。在窟內此位置上以橫長方形幾何紋畫一層或二層天宮欄墻,欄墻上面畫具有希臘柱頭的圓券宮門,或具有中國建筑風格的闕樓式宮門。每一宮門里有一身伎樂天,露出上半身,或奏樂,或舞蹈。此時的宮門建筑、人物造型及繪畫藝術多受印度和西域佛教藝術的影響。天宮伎樂中的樂伎多演奏西方的箜篌、琵琶、腰鼓、排簫等樂器。天宮伎樂中的舞伎,姿態(tài)各異,變化豐富,扭腰出胯,伸臂撐掌,動作舒展奔放,既帶有濃厚的印度風格,又兼具西域少數(shù)民族粗獷豪放的精神。
(二)隋唐至宋元時期
樂舞形象主要是飛天伎樂和菩薩伎樂。隋唐之時,隨著飛天的女性化、樂舞化及中國化,飛天的職能不僅是為佛國世界和佛陀說法事、獻花、供香、做禮贊,也開始手持樂器,揮舞彩帶,以樂舞作供養(yǎng)。飛天伎樂不僅畫在天宮欄墻上,也畫在了說法圖和大型經(jīng)變畫中。飛天伎樂一直延續(xù)到宋元時期。
經(jīng)變畫的繪畫構圖大體相似,是凈土極樂世界的全景描繪。由三大部分組成:極樂世界中的天宮樓閣;極樂世界中的佛陀說法、菩薩天眾聽法會;極樂世界中的自由歡樂景象。自由歡樂的景象是用樂舞場面來表現(xiàn)的。樂舞景場的描繪就成了經(jīng)變畫的主要內容之一,幾乎占經(jīng)變畫面積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一些經(jīng)變畫中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樂舞圖中。經(jīng)變畫樂舞圖中的樂伎和舞伎就是菩薩伎樂。他們在佛國世界里以樂舞為佛陀和天人做供養(yǎng),因此也可以稱為供養(yǎng)菩薩。他們的衣冠服飾、人物造型和供養(yǎng)菩薩相同。在經(jīng)變繪畫的樂舞圖中,壁畫中舞伎的地位很突出,他們的衣飾華麗,千姿百態(tài),形象優(yōu)美,是古代畫工精心創(chuàng)作描繪的對象。他們的舞姿往往是畫工對某種舞蹈的一個瞬間、一個動態(tài)的捕捉寫生,其繪畫的特點是既真實又生動。
三、敦煌圖案繪畫表現(xiàn)
敦煌圖案畫描繪的對象和部位,分為邊飾圖案、背光圖案、龕楣圖案、人字披圖案、藻井圖案、佛座圖案、華蓋圖案、花磚圖案、器物圖案、服飾圖案等十幾種。每種圖案都有成千上萬,難以歷數(shù)。
壁畫中繪畫表現(xiàn)在藻井圖案裝飾美化石窟的頂部,在各種圖案中最為精美恢弘。一座洞窟就是一個佛國世界。洞窟頂部的藻井代表佛國的天堂,是現(xiàn)實人間信佛僧眾大眾去世后,靈魂寄托的地方,也是佛國眾神向往居住的極樂勝地,所以古代畫師對石窟藻井的描繪格外精細。藻井圖案與其他圖案相比,是具有獨立格局的圖案畫,規(guī)模最宏偉,紋樣最豐富,結構最完美,描繪最精致。可以說是敦煌石窟中各類圖案的集大成者。藻井圖案中各種豐富的紋樣,不僅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作的,而是來自世界四大文化,是幾千年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智慧花朵。
敦煌藻井圖案,歷世不衰,凡開洞窟,必有藻井。從北京到元代,代代開鑿洞窟,窟窟繪有藻井圖案。僅莫高窟492個洞窟中,現(xiàn)存完好的藻井圖案就有300多幅,是當今世界上保存藻井圖案最多的石窟群。隨著石窟時代、窟形、內容的變化,在不同的時代所建的洞窟里給我們留下了不同內容、不同風格、不同特點的藻井圖案。由于年代久遠,現(xiàn)存的藻井圖案都已陳舊變色,有的已經(jīng)破損。研究院的藝術家們復原修復臨摹了未被完全破壞的敦煌藻井圖案,最具時代風格特點的藻井圖案,作以觀摹,使熱愛繪畫的人們能夠欣賞領略敦煌藻井圖案的恢弘精美,并能夠在現(xiàn)代裝飾繪畫中表現(xiàn)出更有新意的繪畫元素。
四、結語
敦煌壁畫中,造型上就數(shù)演奏琵琶的伎樂飛天和伎樂菩薩最多,有的豎彈,有的橫彈,有的倒著彈,有的反著彈。僅反彈琵琶伎樂天,在敦煌壁畫中就有十幾身。樂舞團中的舞伎是許多反彈琵琶伎樂中的繪畫造型中最美的一身,它被作為敦煌這個美麗城市的代表坐標元素。在甘肅省敦煌藝術劇院編創(chuàng)的《絲路花雨》舞劇中,以敦煌壁畫中就數(shù)這身份彈琵琶的造型形象元素為素材,為主角英娘編導了一段反彈琵琶舞蹈,揚名了全世界。從此,反彈琵琶就成為了敦煌伎樂的標志元素。
敦煌是個巨型的美術寶庫,即使是佛教內容,所使用的也是繪畫美術語言,所以唯從繪畫語言上方能解意。然而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遺址,很少像敦煌這樣聚集著熱愛藝術會的畫家們。畫家們在這里的使命,首先不是學習和繼承藝術的傳統(tǒng),而是研究與保護這宗浩大的敦煌瑰寶,使其修復研究臨摹自成體系。敦煌繪畫的特點應該是保護性的修復和臨摹還有欣賞性的復制,這就使敦煌壁畫的本身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性、科學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參考文獻:
[1]史敦宇,歐陽林,史葦湘,金洵縉.敦煌樂舞[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2]樊錦詩,劉永增.敦煌鑒賞精選[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3]樊錦詩.敦煌石窟[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