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關聯理論是一種認知理論 , 是認知語用學的基礎。本文以關聯翻譯理論為指導依據,通過將該理論應用在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從而論證了該理論中的最佳關聯對于英語聽力教學的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關聯理論;聽力教學;作用
在高校英語課堂中,英語聽力課程的開設對于同學們的英語學習有很好的幫助。如何在聽力課堂中,通過科學的理論研究正確引導大家,通過已接收到的知識來分析解決未知的問題,在聽力訓練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關聯理論
關聯理論是法國語言學家、哲學家Dan Sperber和英國語言學家DeirdreWilson提出。它是將語用學中的關聯原則與認知心理學普遍原理結合起來,提出了關聯翻譯論(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1]
在關聯理論中,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自然語言的交際與認知,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翻譯是一種認知——推理活動,是一種涉及到大腦機制的交際行為. 它給翻譯提供了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奠定了翻譯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1]
二、英語聽力教學中運用
在英語聽力教學當中,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讓學生能夠對于接收的材料充分的理解其意思。并且可以通過聽到的有效信息,能夠理解材料之間的相互關聯。在有些段落和對話中,往往通過個別單詞和句子學生是無法獲取有效信息。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通過已有的認知尋找材料中內在的關聯性,來獲取正確的答案。
例如: M: Yes, but Im not quite sure about the status of those industries now. Could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that?
W: Yes, steel-related manufacturing still accounts for 44% of industrial activity. In fact, 80% of Spains machine tools are from the Basque Country.
在這一組對話中,我們很明顯的聽到了雙方就該地區(qū)的主要經濟產業(yè)進行討論。在認為是傳統的鋼鐵業(yè)和造紙業(yè)是該地區(qū)的主要經濟產業(yè)時,后面出現“but”轉折句,通過句子的后半部分可知,對話中人物對該地區(qū)的現狀不了解,需對方的詳細介紹。由此可見,理解語言的過程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解碼過程,更是一個推理過程。聽者需要借助隱性推理機制,從言者話語中推導話語語句自身的完整命題內容。[3]
關聯理論運用在聽力教學中,有效的指導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的進行聽力訓練。讓學生可以在關聯的語境中提升自己推理判斷的能力。給定言者的話語,單憑詞語和句法所提供的編碼信息而得到的真值條件語義解釋是不確定的,要找到和對方話語以及語境假設的最佳關聯,最終得到語境效果,使得交際成功。[4]
將關聯理論應用在英語聽力中的一個重要準則就是使用理論中的最佳關聯原則。講到最佳關聯,其實就是需要我們在眾多的關聯知識中能夠選擇出最直接、最準確的有效信息來實現對聽力材料的理解。
三、結語
語言作為交流的工具,通過彼此的溝通,有效的縮小了彼此間的社會文化差異。因此聽力理解并不簡單的是從語言層面進行詞匯、句子、文章的理解過程,它涉及到對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尤其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們能夠準確理解聽力材料中的內容,就需要讓學生對語言載體背后的社會文化有所了解和認知。在中英文化的差異下,往往有些文化性的知識背景,學生們不了解,就會在聽力材料當中不理解,產生歧義或者是誤解。而恰恰是這些社會文化知識對最佳聯的選擇產生重要影響。所以要提高學生們的英語聽力水平,就應當盡可能地在教學中擴充相關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擴大學生們的知識面,對學生們進行一個長期的知識積累。學生能夠自主的通過技巧訓練,提高自身的聽力水平,這也是長期以來,在聽力教學中使用關聯理論的初衷所在,也就實現了在英語聽力課堂上老師教的起勁,學生學得帶勁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Deirdre Wilson.Relevance and Communication[A].廣州:現代外語,2000.
[2]馬祖毅.漢籍外譯史[M].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孟建剛.關聯理論的語境觀與語篇連貫類型分析[A].濟南: 山東外語教學,2001.
[4]苗興偉.關聯理論對語篇連貫性的解釋力[A].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