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曉琳
摘要: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文化的總和,而文化遺產(chǎn)是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下來的最精華部分,是各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值得保護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傳統(tǒng)文化可以變異、創(chuàng)新、重構(gòu),但文化遺產(chǎn)卻只能保護其原形態(tài),不能重新創(chuàng)造。
透過文身圖案、符號傳達的豐富生動的信息,可以解讀出傣族先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
傣族文身成為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方式。文身不僅只是原始巫術(shù)咒語護身的方法,而且成了膜拜佛祖,推行佛學佛理,利用佛教禮儀,符箓令牌護身的法寶。
關(guān)鍵詞:文化特征;文化符號;審美意義;傳統(tǒng)習俗;圖案傳達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文身、穿孔、鑲嵌等既被視為另類的先鋒藝術(shù)行為,又被看作是人體自殘的裝飾。在這種近乎自殘裝飾的背后,卻深深地烙著上千年歷史的印記。在世界的許多民族中,文身曾經(jīng)是古老文明中構(gòu)成早期宗教與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云南,西雙版納傣族地區(qū),傣族男性長老身上文身的圖案則是“百越”民族最具標志性的文化特征,是傣族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種類繁多的文化藝術(shù)中最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審美意義。透過文身圖案、符號傳達的豐富生動的信息,可以解讀出傣族先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然而,現(xiàn)在100多萬傣族人口中,把這種標志性圖案文遍全身者已寥寥無幾,局部文身者也不太多見。傣族文身圖案的文化符號快要消亡的這一點就能得到充分的驗證。
一、傣族文身的文化發(fā)源及意識象征
傣族的文化藝術(shù)源遠流長,積淀豐厚,由于傣族聚居地所處的特殊區(qū)位和漢文化、東南亞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和交溶,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對傣族祖先來說,自然界一切都帶著神秘的色彩,當復雜多變的自然災害威脅他們的生命時,他們除了本能的躲避外,唯一能求助的就是幻想中的神靈。為了求得神的庇護,他們除了把所能獲取的食物供奉給神,還以自己認為最能表達對神的敬畏的虔誠方式--音樂舞蹈和“斷發(fā)文身”等方式來求得神的歡心。這樣就形成了奇特的習俗--文身,傣語叫“沙墨”。男人們在腿、胸、背、臂等身體部位,一針一針刺出各種紋飾,再在皮膚上涂以藍靛或動物膽汁等使皮膚按照針刺的紋飾變成青色而終生不褪,近乎自殘的針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通常文身者要忍受發(fā)炎、腫脹的身體痛苦。但出于對神靈的信仰,認為文身的紋飾能讓神靈的庇護圍繞在身邊,所以傣族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認為“是男人就要文身,越多越好。在宗教思想和審美觀的支配下,男孩進佛寺當了和尚長到十一歲以后,就可以文身了。 男孩在父母的安排下,讓文身的師傅,傣語稱“波虎”為男孩文身。波虎通曉傣文,還要具備巫術(shù)、醫(yī)藥等方面的知識。波虎把文身圖案樣本讓文身者選好喜歡或需要的紋樣,便在選定的日子舉行儀式進行文身。也有的是由當?shù)氐赂咄氐拇蠓馉敾蜢锇彤嫼弥浞?、咒語然后由文身師傅照圖文刺的。
文身是打開傣族古代社會文化神秘之門的鑰匙。古代社會中的傣族先民,處于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局限性,對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都帶有極其神秘的色彩。如傣族的“呼拉”文化,內(nèi)容包羅萬象,是傣族群眾心目中既深奧難測,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知識寶庫。其中的天文歷法、巫術(shù)、占卜、風水,往往是相互結(jié)合,互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波虎”能把由圖案和咒語組成的文飾符號,以不同的組合方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文在身上,畫在紙上,打刻在銅牌、手鐲上,作為飾物佩戴在身上作護身符,亦可打在黃金、白銀的薄片上鑲在皮膚下面。其中,寫畫在紙上的可以燒了吞進肚里。據(jù)稱,凡是這樣做的人,都有一種超出常人的感覺和神力,除了能消災避禍,還能預測吉兇;凡是把黃金、白銀的薄片上鑲在皮膚下面有“諺”的人,都會有一種超出常人的功力,力大無比。身體也會變得特別的熱。所以,鑲過“諺”的人一般過幾年就要取出。此外,“諺”還有特別的功能:某男追求某女不成,如果請波虎文上某種咒語或符箓再去追求,就能如愿以償,等等。
二、傣族文身圖案特點及文化符號的融合
文身是傣族的傳統(tǒng)習俗,是貝葉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襲于百越族群遠古習俗,是族群識別的重要標志。文身也是殘酷的原始藝術(shù),文刺過程中要承受巨大痛苦。傣族文身與宗教巫術(shù)相結(jié)合,派生出以黥、刺、文、墨為主的多種文身方法,即在皮膚上刺紋,留下印痕或圖案;鑲嵌,就是把皮膚切開,將刻有圖案的金屬片或金銀寶石嵌入體內(nèi),等皮膚長合封口即成;也有將圖案刻在金屬片上或畫在紙上,用布包裹,系繩線掛在脖頸上或戴在手臂或懸在腰間;還有將圖案畫在布上,縫制成挎包挎在肩上;若遇戰(zhàn)事,則將圖案畫在一件件白色“神衣”上,出征時披掛在身,以求神靈護佑等。文身與巫術(shù)結(jié)合,過去盛傳它有“逢兇化吉”、“刀槍不入”的神奇功效。
(一)文身是傣族男子的重要特征,相當于“種族證”和“身份證”。在古代,不文身則被認為是背叛傣族,不再承認他是傣族子孫,將受到社會特別是婦女的歧視。男子文身是壯美的標志,是勇敢英武的象征,極受女人青睞。
(二)傣族文身成為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方式。文身不僅只是原始巫術(shù)咒語護身的方法,而且成了膜拜佛祖,推行佛學佛理,利用佛教禮儀,符箓令牌護身的法寶。例如,認為文文虎王“帕雅奢轟”圖案的人即可防身護體,“刀槍不入”;文孔雀“糯永”圖案的人就會越來越漂亮好看;文佛經(jīng)書名《阿拉罕》的人就可以得佛祖保佑,沒有磨難;在胸和背上文巴利文和咒語句,就永保平安,無災難的含義等。文身名目繁多,不僅僅為了好看,主要是靠它驅(qū)邪護身,是人們幻想中的“護身符”。
(三)西雙版納傣族同時信仰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文身圖案也就具有二元宗教文化的特點。文身圖案種類多,表達文身內(nèi)容的圖案種類也十分豐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形式:(1)線條花紋,有直線條、曲線條、水波紋線條等圖案花紋;(2)有圓形、橢圓形、云紋形、三角形與方形圖案動植物花紋裝飾;(3)有虎、豹、鹿、象、獅、龍、蛇、貓、兔、孔雀、金雞、鳳凰的動物圖案;(4)各種熱帶植物花卉為主的裝飾圖案,(5)巴利文、傣文、緬文、暹羅文等字母或成句構(gòu)成的佛經(jīng)、咒語、符箓等;(6)還有人形紋、半人半獸紋、佛塔紋、工具紋等。(7)還有一種畫有圖案、符箓或?qū)懹兄湔Z的白色短褂,叫做“色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神衣”?!吧V”的作用比“諺”還要大,除了具有“諺”的作用外,還有刀槍不入的功能。文身及其中的咒語,在傣族中是非常神圣和被崇拜的,能讀懂它的人,深知其中禁忌,絕不解釋給別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endprint
文身,從表象上看似乎只起裝飾作用,是一種男子漢的驕傲,但它確又帶來遠古神秘的印記和原始宗教的色彩,是打開傣族古代社會文化神秘之門的金鑰匙。傣族文身是古代百越文化龍蛇圖騰的珍貴遺存?!稘h書·地理志》載:“越人常在水中,固斷其發(fā),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文身斷發(fā),以像鱗蟲,以避蛟龍之害”.中國傳說中的龍往往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蛇,把自己裝扮成龍之子,使龍以為己類而不加傷害。就是說,把龍蛇奉為老祖宗和承認自己為其子孫,既與祖先崇拜有聯(lián)系,又與蛇圖騰崇拜有聯(lián)系,是古代百越文化的典型。傣族中至今流傳著以蛇為祖先和人化為蛇的神話傳說。傣文《泐西雙邦》說:勐泐王召法弄茂罕,為返老還童服用仙藥“雅補蘿”,但又沒有嚴格遵守規(guī)矩,于是變成了人頭蛇身的神。傣族文身習俗沿襲至今,極其難得地保存了百越族群祖先崇拜和龍蛇圖騰崇拜的證據(jù)。
三、傣族文身的保護與傳承
追尋百越民族即將消失的古老文身的蹤跡和現(xiàn)在的傣族后代不愿再文身的原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難有永恒不變的。有的事物,在演變過程中進一步走向完善和完美;有的則在演變過程中因不被后人接受而逐漸淘汰消亡,傣族文身便將是其中一例。伴隨著現(xiàn)代高新技術(shù)的發(fā)展,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的普及,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解釋越來越明白,人們對自然界所發(fā)生的災難已不再畏懼,一切都在向相信科學而不迷信發(fā)展,觀念正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新事物。傣族也在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雖然憲法規(guī)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許多傣族青年的宗教意識已在逐漸淡化,審美意識也在不斷更新??梢哉f,現(xiàn)在的傣族青年,他們已不愿意再為一個虛無的美麗傳說或者是某種根本不能靠咒符實現(xiàn)的目標而去忍受皮肉之苦。因此,承傳了上千年的傣族文身,只要現(xiàn)在還文有完整圖案的這些長老完全逝世,文身這一現(xiàn)象他們雖然生不帶來,但死卻要帶去,我們就再也看不到承傳了上千年、完整的傣族文身了。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上創(chuàng)造的文化的總和,而文化遺產(chǎn)是傳統(tǒng)文化中傳承下來的最精華部分,是各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值得保護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傳統(tǒng)文化可以變異、創(chuàng)新、重構(gòu),但文化遺產(chǎn)卻只能保護其原形態(tài),不能重新創(chuàng)造。傣族人民在繼承先祖的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上,重新創(chuàng)造了新的文化;文身卻是消失后就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chǎn)。人們對文身的誤解,是認為只要是“傳統(tǒng)的”,就是好的,就要保護,這是不對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上形成并傳承下來的“全盤文化”,在社會文化變遷的轉(zhuǎn)型期,這種文化不應當也不可能“全盤”的得到保留和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是“傳統(tǒng)”中有價值的那部分。
西雙版納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不能僅僅停留在保護層面,應當結(jié)合當?shù)氐那闆r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文化遺產(chǎn)的“可持續(xù)性”保護。大力搶救與保護好少數(shù)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使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成為現(xiàn)代化進程中有機組成部分,應是正確的出發(fā)點。傣族文身不僅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性,也具有特殊的“瀕危性”,因而,采取有效措施,在這些長老們還健在之年,我們文化工作者應把資料拍攝、整理齊全以供我們和后代研究,以便讓我們的后代能夠清楚地理解傣族文身的歷史淵源和到了我們這一代為何會消失的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