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平
小時候讀書,對老師的羨慕不是他們會教書,而是他們都會釣魚——三十多年前的農(nóng)村小學(xué)里,絕大多數(shù)都是男老師。每到周末,田野中間的池塘邊,享受釣魚之樂的,除了小孩,一定是村小的老師。我的一個遠房親戚就是村小老師,他家離我家不過五分鐘路程。他性格隨和,是一個垂釣好手。我常常跟著他一起去釣魚,久而久之,釣魚成了我的愛好,等到參加了工作,我也成了會釣魚的老師中的一員。
暑假天氣炎熱,釣魚最好早起,趁太陽升起之前釣得七八尾黑背鯽魚,早餐就可以享受鮮魚湯了。我不僅會釣鯽魚,還會釣烏魚。釣烏魚的最佳時間是夏日正午,我頂著烈日在池塘邊逡巡,每每都能“滿載”而歸。
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之后,我不僅釣魚,還無師自通地學(xué)會了燒魚。或許是我燒的魚真的口味上佳,后來居然發(fā)展到了燒魚的任務(wù)非我莫屬——我因此在家里也擁有了更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起初,我只燒兩種魚,而且都是做湯,一是鯽魚湯,二是烏魚湯。要做出上好的鯽魚湯,首先得用無污染水域的野生鯽魚,養(yǎng)殖的鯽魚是不適合做湯的,所以我通常只用自己垂釣的鯽魚做湯。第二是要在煎烤上下功夫,菜油加熱至七成熟,放下洗凈的鯽魚,文火煎烤至兩面香酥。第三是加冷水中火慢熬,作料從簡,姜蒜可有可無,黃酒白醋少許,宜淡不宜咸,熬到湯汁似牛奶,就可以起鍋了。若喜歡濃鮮口味,湯中加少許白糖即可。兒子和侄女尚幼之時,就愛喝我做的鯽魚湯。直到如今,他們依然覺得我做的鯽魚湯是最好喝的。家中其他人也這么認為。如是,我也就信心滿滿,每逢做鯽魚湯都當(dāng)仁不讓了。我這心態(tài),與那常常在某件事上受到表揚的學(xué)生孩童是一樣的吧。
做烏魚湯的法子,源自少年時的一次美好記憶。不知是當(dāng)時的那口烏魚湯真的鮮美如雞湯,還是因為被記憶發(fā)酵得愈發(fā)鮮美,我第一次親手做烏魚湯時,心中想的就是做成那個樣子。先將烏魚剖洗干凈,再剝?nèi)ヴ~皮,剔除骨與刺,只留下雪白的魚肉,切成薄薄的小塊,佐以少許蔥姜,加水清燉即成。這樣做出的烏魚湯,魚肉口感嫩滑,湯汁甘洌鮮美,雖然不抵雞湯味濃,卻別有一番滋味。孩子小的時候,一家居于鄉(xiāng)下,每得烏魚,必做烏魚湯;現(xiàn)居都市,市場上的烏魚也是養(yǎng)殖的了,便不再有做烏魚湯的興趣。
浮生忙碌,即使寒暑假,也難得享受垂釣之樂?;氐嚼霞?,偶有閑情,應(yīng)老同事老同學(xué)之約,覓一方塘,釣上半晌時光,卻不復(fù)往日野釣之趣。不過,歲月沉淀的燒魚技藝似乎更加嫻熟了。以前只擅長做魚湯,如今紅燒鯽魚或嘎魚的水平也得到了家人的一致認可,甚至唯一的一次做糖醋鱖魚,也贏得了不少的點贊。
不得不說的是紅燒鯽魚和嘎魚。每逢周末或假日,兒子從學(xué)校回來了,一家三口到齊了,每餐飯都正兒八經(jīng)地擺開了陣勢。紅燒鯽魚和紅燒嘎魚輪番上桌,今天是鯽魚,明天便是嘎魚;今天是嘎魚,明天便是鯽魚。紅燒鯽魚或嘎魚,依然講究煎烤的功夫,然后添上水,放上鹽,作料通常是大蒜一瓣、老姜一塊、青椒一只,再倒入適量白醋、黃酒——其實這些作料沒有也無所謂,獨獨不能少了我們老家的胡玉美牌蠶豆醬——似乎是沒有哪種醬油可以取代的。鍋底大火,收湯至稠,魚香醬香融為一體,色香味都恰到好處,人間至味,不過如此。
除了燒魚,我還有一個拿手好菜——炒青菜。說來這真是最簡單的一個菜,比小學(xué)生常常在作文中寫到的番茄炒雞蛋還要簡單。兩勺菜油或葵花籽油,燒熱,將洗凈的青菜下鍋,加鹽,大火翻炒,盛盤前再加白糖少許。清清爽爽的一盤小菜,一家人都吃得津津有味,最后連盤底的一點菜湯也舍不得浪費。這的確是一件令人驕傲的事情。誰說不是呢?
漸漸地,我覺得為家人下廚,且能做得幾盤大家都愛吃的菜,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兒。幸福的感覺總能催生出新的勇氣和大膽的創(chuàng)意,既然能燒得一手好魚和青菜,別的菜也未嘗不可。如此,我現(xiàn)在是許多菜都敢做,且都能做出平凡中的美味來。
萬事萬物都有相通的道理,因為愛,粗枝大葉如我者,不需要菜譜,也能做出既營養(yǎng)又可口的菜來;同樣因為愛,能力尚欠如我者,也能成為一名讓學(xué)生喜愛的老師?;蛟S,如果一個人心中有愛,并帶著這份愛去行動,無論學(xué)什么做什么,也都會從愛中生出靈感和智慧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