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兩宋時期,災難頻發(fā),富民階層成為宋朝政府救災的主要助力。富民階層幫助政府救濟災民,大多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鄉(xiāng)鄰間提升社會地位、獲得財富、獲得政府的官位嘉賞等。即便是出資救災,也并不是所有的富民階層都出于自愿,聽從政府的勸諭,富民階層會獲得政府的嘉賞,但是曉之以理后仍不出資救災,政府也或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關鍵詞:宋代;富民階層;災荒救濟
兩宋時期,農(nóng)民起義頻發(fā),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給宋朝的統(tǒng)治帶來了威脅,為了應對這種不穩(wěn)定因素,宋朝政府制定了詳盡的應對措施:設有常平倉、義倉等及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在實行的時候由于官員處理不當或是自然因素的影響,效果往往不能達到預設的標準,此時,就應該依靠災荒當?shù)氐母幻耠A層來協(xié)助政府救濟災民。
何為富民,在前人的論述中早有定論。在《唐宋“富民階層”概論》[1]一文中,對富民的定義做了具體的界定。林文勛認為富民是按照占有財富多少進行劃分的五等戶中的上三等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國家控制基層鄉(xiāng)村的主要力量;二、擁有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三、利用經(jīng)濟手段對鄉(xiāng)村下等戶進行剝削。因此成為了唐宋社會中比較穩(wěn)定的階層,是中國社會發(fā)展中比較強大的內(nèi)部推動力量。自中唐以后,史料中關于富民的記載和使用開始增多,富民的指代較以前也更明確。在宋代的史料中,富民的記載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這也在側面說明富民在宋代社會中占有較大比重的階層。這一階層擁有財富,占有土地。宋史載“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以至當時人驚呼:“豪強兼并之患 ,今日而極。”[2]4179
災荒發(fā)生時,需要大量的錢財為支撐,擁有大量財富的富民階層自然是政府的首選。多位學者指出,官方常動員民間力量,富民階層儼然已成為社會救濟的核心力量之一。[3]但是富民階層并不都是自愿出資進行災荒救濟,即便是自愿的也可能帶有某種目的。下文將主要從兩方面闡釋富民出資賑災的目的。
1 主動出資的目的
(一)政府勸分,富民階層為的是名利雙收。
富民階層是按照戶等劃分的鄉(xiāng)村上三等戶,僅僅是占有財富,區(qū)別于那些擁有財富的高官。宋朝黃震也說:“富民‘雖田連阡陌,家資鉅萬,亦只與耕種負販者同是一等齊民?!盵4]786富民并不能享受特權。人的欲望是無窮的,既然擁有了財富,就更加向往權勢帶來的優(yōu)越。為了增強自己乃至家族的社會地位,值災荒之際,政府進行勸分,希望富民階層出資賑災。政府勸諭富民階層,許以補官恩賞,從而躍到官戶,享受高于賤民的特殊優(yōu)待,免除科雜差配。黃震曾說:“照對救荒之法,唯有勸分。勸分者,勸富民以惠小民,損有余而補不足。天道也,國法也。富者種德,貧者感恩,鄉(xiāng)井盛事也?!盵4]790勸分是官府通過以爵位官職,優(yōu)惠價格,免除徭役等為條件號召,鼓勵或激勵富民士人商賈等有力之家,將儲積的糧食拿出來,賑濟受災的百姓,或者賑貸災民的一種救荒補助的辦法。[5]富民出資救濟災民,緩解了災民的饑荒,這種雪中送炭的行為贏得了災民的好感,在鄰里間更容易被信賴。
寧宗朝曾從龍分析勸分應該貼合富民的心理:“夫所謂勸者,非可以勢力脅,非可以空言諭,要必有術以誘之,而后可以出粟賑濟。賞有常典,多有者至命以官故足以身勸矣。”[6]據(jù)《文獻通考》記載,高宗年間為了敦促富戶出資,制定了一套專門的獎賞標準:“糶米三千石以上,與守闕進義校尉。一萬五千石以上,與進武校尉。兩萬石以上取旨優(yōu)異推賞。已有官蔭不愿補援名目當比類實行。”[7]778
富民幫助政府出資賑災不僅贏得了鄉(xiāng)鄰的好感,而且還得到了實質上的好處。根據(jù)出資的多少來衡量所給官職的大小。
此外,富民在賑災的過程中也會趁此機會斂財。董煨在《救荒活民書》中將不抑糧價價作為救荒的方法之一。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就是通過供求量的變化來調(diào)整價格。這種不抑糧價的噱頭自然就吸引了大批的商人,爭先恐后的運糧到受災區(qū),而本地的儲糧的商戶也會調(diào)糧出來,瓜分這份利潤。
災荒年景,糧食的供需失去平衡,糧價上漲,采取不遏制糧價的方式來吸引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而且蘇軾也建議政府應該減免商人販糧的稅錢,富民會趁機大發(fā)國難財。
(二)社會宗族觀念和陰德觀念的制約。
宋朝理學家宣揚儒家傳統(tǒng)文化,受其影響,義禮觀念廣為人知。宗法制也就顯得格外顯眼,在宗族社會中,一個村莊往往就是一個大家族,只不過是血緣的遠近而已。在自己的親人,家園受到了破壞后,作為家族里財力的支撐者自然會伸出援助之手,共度難關。譬如吳自然在災荒發(fā)生時主動對鄉(xiāng)里伸出援助之手,面對官府旌賞之事,揮手謝去,曰:“吾行吾志而已,豈借此為快捷方式耶!”[8]501面對政府的嘉賞,毫不動心,救濟鄉(xiāng)里出于本心,出自對鄉(xiāng)鄰的擔憂,這樣的行為就很少摻雜功利性的色彩。
又如漢州人李發(fā),富甲一方,自紹興六年(1136年)開始,“遇歲不登,輒為食以食餓者。自春徂東,日以千數(shù)。”聲譽日隆,其中乾道四年(1168年),民大饑,“就食李家者,日至國三四萬人。明年,流逋未復,而荒政已罷,民愈困敝,數(shù)百里間,扶老攜幼,挈釜束薪,而以李為歸者,其眾又倍于前?!盵9]66受到資助的鄉(xiāng)鄰自動的以李發(fā)為主。
古代的陰德觀念也對富民自愿賑濟產(chǎn)生了影響。如果荒年不積極出糶賑濟米谷救濟,反而為謀取暴利積糶以俟高價,則必然會受到天譴。宋人書中多此類記載,如徽州婺源東門縣學前胡姓人,“平日里不以賑恤為念,出納斗秤,大小不同。開禧丙寅五月,坐閣上閱簿書,忽震雷擊死。簿書焚毀,斗秤剖析,其妻為神物提下,肢體無傷,閭巷之人皆知之?!盵9]64胡某平日里不體恤鄉(xiāng)鄰,最后受到的雷神的報應?;诖?,一些富民也會為了自己的后世,在災荒年景伸出援助之手,以免遭到報應。
2 被動進行救濟的目的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有些雖不愿意出資救濟,但是迫于政府的壓力和處罰措施,也不得不屈服。
(一)政府勸諭后不為所動發(fā)廩威脅
官民難免出現(xiàn)斗法的情形。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黃震知撫州任內(nèi)的公告的荒政措施榜文,集于三月到七月之間,共計二十道榜示。[4]有些上戶如期到州,有些卻不買賬,未到。黃震迫不得已,只好再下兩次榜文與一次書判,苦口婆心的勸諭上戶自動糶米。他再三保證,不會強行勸分,也不再抑米價,并依據(jù)糶米多寡二旌賞有差??上н@種形式也不太起作用,不少上戶冷漠以對,于是不得不采取更激烈的“發(fā)廩”模式。發(fā)廩原是開倉賑濟之意,此處引申為官方強迫富民開倉糶米。四月二十五日,他下令臨川縣周知縣發(fā)廩,請即驅車親詣南塘,將被最多之人英一官人,黃三官人兩位按照黃勉齋例減價發(fā)廩,不問臨縣安之遠近,一切普糶。諸位請次第出糶,不伏者亦如此。......饒宅有據(jù)命者,徑與封籍解州。[4]795盡管不是出于自愿,但是在強權的等級社會,手握通天財富也抵不過一席官位,甚至連反抗的余地都很少,只得聽從政府和官員的調(diào)配。
此外,政府面對勸諭不成的富民,也會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如潭州安化縣上戶龔德新,早年靠“兼并,遂至巨萬。以進綱補官為進武校尉”。后來遇上“旱傷闕食,獨擁厚資,略不體認國家振恤之意?!焙蟊桓嬷?,追回進武校尉一職,“勒停思送五百里以外州軍編管”。[6]政府勸諭后仍不聽從調(diào)遣,政府就追回了贈與的官職。
(二)富民階層為維持現(xiàn)有利益
在這種情況下,富戶不得不對即將混亂的平靜局面作出回應,以免在混亂的社會秩序中,喪失已有的利益。災荒年份,百姓的糊口問題不容忽視。不少窮苦人家出現(xiàn)了賣兒賣女的現(xiàn)象。“又臣到任未幾,而所斷糧綱欠折于系人,徑流不可勝數(shù)。......聚女為乞丐,散為盜賊。”[10]“蓋賣與完人家得鈔少,賣與求食人得錢多,惟利是嗜,直事不曾把做人看。猶賣豬羊爾?!盵11]549富戶在此時予以救助便能緩和社會的矛盾,也能保存自身的利益,免得物極必反,出現(xiàn)災民哄搶的事件,搶奪發(fā)廩,給富戶造成很大的壓力,呈現(xiàn)出利益博弈的現(xiàn)象。[12]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后果不堪設想,所以迫于這種壓力,富戶幾乎不敢拿自己的財富冒險,只好屈從與現(xiàn)實,出糶賑濟,這無疑也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3 小結
就其富民本身分析,這個階層實質上屬于平民階層,無論是商人還是鄉(xiāng)村主戶,握有可觀的財富都令人垂涎。災荒時,受災的社會底層的貧民缺乏必備的生活生產(chǎn)物資,官府在供不應求時就要求助這些儲備豐厚的富民。從而對于借貸的需求也就更為迫切。一些為富不仁的家伙往往恃資待估,至法令于不顧,大放高利貸,趁機掠財。如宋高宗朝時,朝臣就上奏稱:“富戶趁農(nóng)民之急,貸以米谷,使之償錢,而又取其重利。[13]
當軍糧供應不上,倉儲儲備不足時,救濟的人數(shù)不斷上升,政府就會求助于富裕之家,“然當艱難之際,兵食萬急,儲蓄有限,而賑給無窮,復與爵賞誘富之,相與補助?!盵2]4340政府會用一些無足輕重但又享有社會地位的優(yōu)待的官位,投其所好,利益驅使他們達成政府的要求。
富民階層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擁有財富令人羨慕,卻又被官宦之家看不起,災荒救濟的過程中,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者基于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教化,賑濟災荒。但無論是帶有功利性目的主動出糶,還是屈服于權力的被動救濟,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富民在災荒救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核心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林文勛:《唐宋富民階層概論》[J].宋史研究論叢9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
2.(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3.梁庚堯:《南宋的社會》[J].宋代社會經(jīng)濟史論集.臺灣: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
4.(宋)黃震:《黃氏日抄》[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86年.
5.李華瑞:《關于救荒政策與宋朝民變規(guī)模之評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
6.(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7.(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8.(宋)陳著:《本堂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刷館.1986年.
9.(宋)董煨:《救荒活民書》[M].《中國荒政書集成》.天津:天津古籍出社.2010年.
10.(宋)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1.(宋)張四維:《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2.張文:《荒政與勸分:民間利益博弈中的政府角色——以宋朝為中心的考察》[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3年,第四期.
13.(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作者簡介
馬惠敏(1992-),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中國古代史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