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語因為其歷史性、凝固性及思維對稱性等特點,造成了日常使用中別字的出現(xiàn)。這源于成語的用字典雅與使用中求通俗的矛盾,成語結構的凝固性與歷史變異性的矛盾,成語中對稱思維與古漢語文法的矛盾。所以,糾正成語中的別字,首先要了解成語的特點,并了解成語中用字的特點,如通假、互文,等等。
關鍵詞:成語 別字 典故 通假 互文 理據(jù)性 規(guī)約性
一、引言
成語是漢語詞匯中結構、意義凝固,且一般具有悠久歷史,由四個字構成的固定短語。因其典雅、經(jīng)濟(以較少文字表達較多的信息)等特點,成語在日常交際、特別是書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它可以提高語言表達效率,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說話人的語言、文化水平,在正式、莊重的場合使用較多。
然而,成語形成畢竟年代久遠,在意義內容上脫離了現(xiàn)代社會生活,在文字和文法上也脫離了現(xiàn)代漢語,所以,成語誤用、成語別字時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在學校語文考試中經(jīng)??梢钥吹???上г谡n堂上,學生學習中一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此論述之。
二、成語的主要特點
要正確使用成語,首先要了解成語的特點。成語作為一種現(xiàn)成的語言形式,其形音義的穩(wěn)定性不容破壞,倪寶元認為它具有以下特點:歷史的習用性、意義的完整性、結構的穩(wěn)定性、形式的簡潔性和應用的整體性。[1](P9-27)聯(lián)系成語使用失誤,糾偏主要從以下特點說起:
一是結構穩(wěn)定性。成語結構穩(wěn)定是指成語用字不能變動,既不能加入別的字詞,也不能次序顛倒或更換同義、近義字詞。如“削足適履、你死我活”不能改為“削足以適履、你死而我活”,“七下八上、摩拳擦掌”,不能改為“八下七上、擦掌摩拳”,“東張西望、從中作?!辈荒芨臑椤皷|張西看、從中做?!保鹊?。
二是用字歷史性。成語形成的歷史一般較為久遠,用字不是遵循現(xiàn)代漢語的用字規(guī)律和文法,而是古漢語的用字特點和文法,如古今字、假借字、省略、互文、活用,等等。字義也多是古漢語中基本義項、甚至本義。成語中古今字較多,如“斷發(fā)文身、少安勿躁、深情厚誼”等,其中,文與紋、少與稍、誼與意是古今字。
成語中的假借字如,“堂而皇之”,皇當作隍?!墩f文·土部》:“堂,殿也?!倍斡癫米ⅲ骸霸S以殿釋堂者,以今釋古也。古曰堂,漢以后曰殿。”《爾雅·釋言》:“隍,壑也?!惫弊ⅲ骸俺浅乜照邽檑帧!币虼?,隍有空曠、開闊義。堂隍指大殿。如:
(1)苑中有堂隍六所??宛^皆廣廡高軒。屏風幃褥甚麗。(漢·劉歆《西京雜記》)
(2)風雨轉甚,不及扣戶而入,造于堂隍,寂無生人,滿室死者。(北宋《太平廣記》)
(3)燕都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qū)夏,若坐堂隍,俯視庭宇……(漢·劉歆《二十五史·金史》)
成語“富麗堂皇、冠冕堂皇、堂哉皇哉、正大堂皇”中“堂皇”指官署的大堂,引申為氣勢盛大的樣子?!盎省北径甲鳌摆颉?。古今字、假借字,一般成語詞典里統(tǒng)稱通假字。
成語受四字節(jié)奏及駢對制約,虛詞一般隨音節(jié)需要而增減。減少虛詞的如“救民(于)水火、投桃(以)報李、客死(于)他鄉(xiāng)”等,增加虛詞的如“向隅(而)泣;側目(而)視;既來(之),則安(之);過屠門(而)大嚼”,等等。
三是思維對稱性。對稱性既表現(xiàn)在結構上、也表現(xiàn)在意義、節(jié)奏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語思維的特征。如“槍林彈雨、出生入死、連篇累牘、青山綠水”,等等。這點龍青然論述較為詳細。[2]
三、成語別字成因分析
絕大多數(shù)成語歷史悠久,其用字、文法不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律的甚多;同時,成語的對稱性思維,既有助于成語的理解和使用,有時又造成成語的誤用。具體如下:
一是不明文法。絕大多數(shù)成語是古代漢語的語言材料,反映了古代漢語的文法,如詞類活用、結構倒裝、成分省略等,其中與別字密切相關的是互文。俞樾指出,古人之文,有參互以見義者。[3](P9)中學課文中此類例子很多,如:“秦時明月漢時關”“主人下馬客在船”“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等等,都是上下文參互見義,分別指“秦漢時的明月和關塞”“主人和客人都下馬來到船上”“將軍壯士十年中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沙場,沒戰(zhàn)死的就回來了”。成語中互文也很多,如“開天辟地、拉家?guī)Э凇⑷鞘巧?、想方設法”,等等,不明互文文法,則不明別字癥結,如:
“山青水秀”中別字“青”騙過多少考生!其意思是“山水清秀”,故用“清”字,與下文“秀”字互文才通順、明白,類似有“眉清目秀”。而“青山綠水”則是對舉。
“青灰冷灶”中“青”也當寫作“清”,因為該成語也是用了互文文法——清冷互文,意義是久不生火的鍋灶,一片清冷,表示家境貧寒。而“鼻青臉腫”則是對舉。
“心絀口笨”中“絀”當寫作“拙”,“笨拙”互文。
情至意盡。意不可作“義”?!墩f文》:“意,志也。從心音。察言而知意也。”本義為“心志,心意”。如,“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故“情意”連用,皆從心部。
義繁體作“義”,《說文》“義。己之威儀也。從我從羊?!薄拔摇笔潜鳎坠俏淖?,又表儀仗;“羊”表祭祀用牲?!傲x”本義是“禮儀;正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如“義固不殺人?!保ā赌印す敗罚┝x不殺少?!吧?,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郑岸攘x而后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此為“堅持正義”。) (宋·蘇洵《六國論》詞語如“丈義(主持正義);義斷恩絕(恩情道義斷絕);義不容辭(道義上不容推辭)”等?!叭柿x禮智信”為儒家“五常”,故有成語“仁至義盡”。
開天辟地,辟不可作“劈”,開辟繁體作“開闢”“屬于同一部首,互文,義為開創(chuàng),《太平御覽》卷一引《尚書中候》:“天地開闢,……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5](P5)
因此,成語前后互文見義,還是對舉分別解釋,需明辨才行。
二是不明本字、借字。如前所述,成語多是古漢語的語言材料,用字有著典型的文言特征,主要是,因為時間久遠,成語用字也多為詞語的本字、本義;因為社會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同音假借較多。所以要了解這一點,一方面要依據(jù)字形分析,由形及義方法必不可少;另一方面,要了解文字古音,從而明確同音假借。
成語中用本字、本義,給現(xiàn)代人理解帶來困難,容易出現(xiàn)別字,如:童山濯濯,童不可作“僮”?!墩f文》部:“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苯鈼澰羞^精彩的相關論述:“奴隸何以稱童?這與秦漢時期的刑法有關。秦律有黥、完、城旦、舂等刑罰。黥是額上刺字。完是髡,即剃發(fā)。城旦即罰勞役修城。舂即罰勞役舂米?!对茐羟睾啞し纱饐枴酚幸粋€這樣的案例:‘或與人斗,縛而盡拔其須麋(眉),論可(何)?。ㄒ玻慨斖瓿堑??!瓱o發(fā)稱為禿。禿與童聲音相轉,童之為言禿也。故光禿的東西可以稱為童。如牛羊無角者稱為‘童?!l。孟子把光禿禿的山叫做‘童山。[4](P76)又《莊子·徐無鬼》:“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注曰,童土,無草木地。”
《說文》人部“僮。未冠也。從人童聲”。即黃發(fā)垂髫的僮子,今作童子。而“僮仆”卻用“兒僮”之“僮”,故段注按,“說文僮童之訓與后人所用正相反”。
景集云從,景不可作“影”?!熬啊保玖x是日光,引申為影子。如《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惫省墩f文》無“影”字。段注引車舝箋云:“景,明也。后人名陽曰光,名光中之陰曰影,別制一字”。
而不用本字,使用通假字情況也較多,如名列前旄,“旄”當作“茅”,盡管“名列前茅”中“茅”通“旄”。旄,《說文解字》:“茅,菅也。從艸矛聲?!薄办?,幢也。從從毛,毛亦聲?!倍巫ⅲ肮乓誀优N沧⒏褪?,……故詩言干旄,言建旄,言設旄。有旄則亦有羽,羽或全或析?!膘笧檐娖?,前旄即先鋒部隊所搴之旗幟。前旄代先鋒部隊,該成語意思是名字靠前表示成績、成就優(yōu)秀或突出。“茅”在明紐幽韻,“旄”在明紐宵韻。幽宵旁轉,雙聲疊韻,通假。
厝火積薪,意思是置火種于堆積的柴薪之下。比喻危機已伏,尚懵然未覺?!柏取北咀鳌按搿币鉃榉胖谩?《說文》手部“措。置也。從手昔聲”;廠部“厝。厲石也。從廠昔聲?!对姟吩唬骸街?,可以為厝?!薄柏?、措”皆清聲鐸韻,同音假借。
正俗通假。古時文化不發(fā)達,異體字較多,其中,通行為正,反之為俗字、奇字。如天方夜譚?!白T”通“談”,皆為形聲字,音義皆同。先秦文獻言談皆用“談”,僅《莊子》“談、譚”混用,如:“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莊子·天運》)?!胺蜃雍尾蛔T我于王?!保ā肚f子·則陽》)[6](P169,P304)故就言談義,“談”為正字,“譚”為俗字。根據(jù)約定俗成原理和規(guī)范化原則,該成語中不可寫作“談”。
三是不明借用。語言的發(fā)展表現(xiàn)之一是,同一個詞語,不同時期用字不同。有音近義通;有典雅通俗;有繁有簡。所以現(xiàn)代漢語中成語有一詞兩字的情況,屬于臨時借用,由于用字的從俗,從眾,出現(xiàn)大量積非成是的情況。
趁熱打鐵,趁又作乘。[8]趁,形聲字,從走部,本義為追逐;乘,古文字形從人登樹,本義為登?,F(xiàn)代漢語中“趁機”又作“乘機”。但含“登、乘坐”意義的“乘龍快婿,乘風破浪”,卻不可作“趁”。
名副其實,副又作符。副,從刀部,本義為一刀劈兩半;符,本義為符契,一種一分為二、以供核對的憑證。兩字同源。動詞“符合”義通用;作名詞時,“焚符破璽”不能換作“副”。
拔苗助長,拔又作揠?!墩f文》手部“揠。拔也”。但除此一例,其余如“一毛不拔,出類拔萃”等,皆不可作“揠”。
深情厚誼,誼又作意。誼、意,古今字。“情投意合”,也作“情投誼合”。但是不可換作“義”,“地主之誼”也不能換為“意”。
人多嘴雜,嘴又作口??谑侨酥谖?,嘴為鳥喙。現(xiàn)在都可指人口吻,一雅一俗。因為貶義詞,“人多嘴雜”更常用。更多時候不能互換,貶義如“尖嘴猴腮、油嘴滑舌”或指動物時“牛頭不對馬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都用“嘴”。而無貶義或指人時,如“養(yǎng)家糊口、筆伐口誅、出口成章”等只用“口”。
除暴安良,“除”偶作“鋤”。
四是不明典故。班門弄斧,“班”指魯班,故不可作“搬”;而“搬弄是非”則不含典故。墨守成規(guī),“墨”指墨子,故不可作“默”。余不贅述。
五是不辨字義。有些字音、義接近,成語都成立,但意義有差異,需認真辨析,才不致于誤用,出現(xiàn)別字。如:
不負眾望/不孚眾望。前者是不辜負大家的期望。負,以背載物?!夺屆め屪巳荨罚骸柏?,背也,置項背也?!薄队衿へ惒俊罚骸柏?,擔也,置之于背也。”背后貨物易于散落,故引申為背棄,再引申為辜負,此為辜負。后者是不能使眾人信服。孚,令人信服。《說文》:“孚,卵孚也。從爪,從子。一日信也?!毙戾|系傳“孚,信也。鳥之乳卵皆如其期,不失信也。鳥報恒以爪反覆其卵也?!盵7](P55)
平白無故/平白無辜。前者是憑空;無緣無故。故,緣故。后者是清白無罪。辜,從辛(古時斧頭類刑具)古聲,本義是罪,無辜即無罪。
好行小惠/好行小慧。前者是愛用小恩小惠?;荩骰?。后者是愛耍小聰明?;郏敾?。
含糊其詞,詞又作辭。在言詞(辭)上兩者通用。辭,從辛,本為訟辭,有駁斥、否定意思,故“辭別”義不可用“詞”,如“不辭而別、義不容辭、與世長辭”等。
生靈涂炭,涂不可作“途”。涂為泥淖,途為路途,意義迥別。
袒胸露臂,袒不可作“坦”。袒是脫去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袒露;坦為平坦、坦率(言詞不婉約曲折)。
姍姍來遲,姍不作跚。姍姍,行貌。古時女子儀容重視端莊,姍姍形容女子走路緩慢從容的姿態(tài)。蹣跚則是因腿腳不靈便,走起路來搖搖擺擺。
六是不辨字形。漢字數(shù)量龐大,發(fā)展中構字部件混同時有發(fā)生,如“月”與“肉”,“口”與“囗”等。給漢字學習帶來困難。但漢字畢竟是表意的,所以,弄清一點一畫,乃至構字部件,在辨析字形中尤為重要。
鬼鬼崇崇,崇當作祟。崇,從山宗聲,義為高峻;祟,從示從出,義為神鬼致禍。
濫芋充數(shù),芋當作竽。芋,從艸,是芋頭;竽,從竹,竹可為笙簫。
千錘百練,練當作煉。白練從纟;鍛煉、錘煉從火。
抵掌而談,抵當作扺。扺,側擊也。從手,氏聲。抵,從手,氐聲。本義推擠。
病入膏盲,盲當作肓。盲從目,為目盲;肓,從月(古文為肉字),為心肌。
板上走丸,板當作阪。板為木板;阪從阝(古文為阜字),為山坡。
四、結語
成語既具有歷史淵源,又具有時代發(fā)展的特點,其用字突出地反映了古漢語用字與文法的特征,與現(xiàn)代漢語相去甚遠。因此,正確使用成語(包括書寫、理解和表達)要明辨字形、懂得文法、識別通假、掌握變通,對于有些成語,要了解相關典故才能正確使用。另一方面,對于語文工作者,對成語中一詞兩字的現(xiàn)象,也需加以規(guī)范,廢除異體,以促進語言的健康發(fā)展,更好地為人們的語言交際服務。
注釋:
[1]根據(jù)CCL在線語料庫(http://ccl.pku.edu.cn),通用詞語在前,罕用在后。
[2]倪寶元,姚鵬慈:《成語九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龍青然:《漢語成語對稱性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中華書局,1956年版。
[5]解棟元:《<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
[7]張采民,張石川:《莊子注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
[8][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
(王開文 湖北荊門 荊楚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4480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