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瑋
摘 要:談到西方戲劇理論,布萊希特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他所創(chuàng)立的以陌生化手法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史詩戲劇在戲劇理論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本文試著從史詩戲劇及其間離效果、教育戲劇兩個方面,淺析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
關鍵詞:布萊希特;史詩戲??;間離效果;教育戲劇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1-0073-01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20世紀德國最著名的戲劇家和戲劇理論家之一。其左翼劇作家的身份,以及他將戲劇作為宣傳意識形態(tài)工具的思想傾向,使得他在建國初期就被黃佐臨先生介紹到中國,成為繼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又一位對中國劇壇產生重大影響力的人物。從此,中國劇作家們了解到戲劇除了“凈化”、“共鳴”效果以外,還有“間離”、“陌生化”的效果;了解到戲劇除了“戲劇性”的追求,“敘述性”的介入也很重要。這些理論從某些程度上來說對我國戲劇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一、史詩戲劇及其間離效果
史詩戲劇(又稱敘事劇、非亞里士多德式戲?。浠纠碚搫?chuàng)新就是強調戲劇的“敘事性”而非“戲劇性”,即將戲劇不應該具有的敘述性因素(標語牌、提示性旁白、電影銀幕等)加入到戲劇演出之中,從而使得觀眾不與劇作發(fā)生共鳴,保持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營造出“間離效果”(又稱陌生化效果)。
這是對綿延了兩千多年的亞里士多德式戲劇的反叛。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悲劇的定義是:“悲劇是對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經過裝飾的語言,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動,而不是敘述,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得這些情感得到疏泄?!痹趤喞锸慷嗟驴磥?,悲劇的功能就是凈化,觀眾通過與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凈化的效果。所謂理想的觀劇效果,就是讓觀眾忘記自己作為客觀觀劇者的身份存在,完全沉浸在虛擬的藝術幻境中,陷入與角色、劇情同一的感情漩渦中,失去理智,從而喪失思考力與判斷力。這種戲劇效果是布萊希特強烈反對的。他倡導的是一種非亞里士多德式的戲劇,一種能產生“間離效果”的戲劇。
構成“間離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兩點:觀眾與演員或舞臺之間的距離;演員與其所飾演角色之間的距離。通俗地講,觀眾知道自己在看戲,能夠對劇情所呈現出的內容進行理性地思考與判斷;同時演員表演時將自己置于角色之外,與被扮演的角色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感。這其實是將觀眾、演員放置于與劇作平等交流對話的地位,沒有所謂的一方強迫另一方被迫接受觀點的行為,而是通過平等傳達、理性思考、批判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是在科學迅速發(fā)展時期對戲劇理性追求的一種倡導。
戲劇是一個時代思想表達、政治追求的載體。在當時科學迅速發(fā)展的資本主義時代,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群體勢必會利用戲劇作為其利益宣傳的代言人,讓民眾沉淪在他們所編織的戲劇夢幻中。在這種情況下,布萊希特就想通過這種理性的“陌生化效果”將戲劇的主導權交還于民眾。
二、戲劇的教育功能
雖然戲劇有著自己作為一門藝術的相對獨立性,但仍然無法與社會脫離聯系,依然要靠汲取現實生活的養(yǎng)分存活,依然要表達主導統(tǒng)治者的意識形態(tài)。這樣,戲劇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其社會教化功能就要被利用起來了。
布萊希特可以說是一名藝術功利者,他把戲劇作為武器,傳達其在社會政治上的追求。他在《間離的戲劇理論》中談道:“我們把戲劇看做是政治的,它在以前又何嘗不是一種政治呢?他教育人們要像統(tǒng)治階級所想的那樣去看待世界,只有當這個階級自身不一致的時候,反映在戲劇中的世界面貌才有差別?!辈既R希特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他會用戲劇來表達自己對資本主義吃人社會的不滿。在他的劇作《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中,大膽媽媽是一個妄圖發(fā)國難財的小商販,她領著她的三個孩子跟隨軍隊叫賣。戰(zhàn)爭讓她失去了三個孩子,但她依舊不知悔改,到劇作最后她還在呼喊著:“凡是沒有死去的人,趕緊開步打仗去!”她依舊做著能從戰(zhàn)爭中分一杯羹的夢。布萊希特在創(chuàng)作這部劇的時候,并沒有向觀眾所期待的真善美妥協(xié),大膽媽媽依舊不知悔改,依舊可悲。難道這種超出觀眾期待視野的處理方式不好嗎?難道這不是一種更能引起觀眾理性思考的處理方式嗎?也許只有當觀眾看到這種觸目驚心的結局時,才會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大膽媽媽不知悔改的諸多原因,從而起到了戲劇教化的目的。這種給予觀眾更多獨立性思考的處理方式,也許更有利于劇作者教育內容的傳達。
從《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中可以看出,布萊希特的戲劇并非是不重視藝術審美娛樂效果的純政治性戲劇。他提倡戲劇的娛樂性,在《娛樂戲劇還是教育戲劇》一文中他談道:“戲劇就是戲劇,即使它是教育戲劇,仍然還是戲劇,只要是好的戲劇就是娛樂的。”這也就是說,戲劇的教育性是處于從屬地位的,并非是戲劇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好的戲劇必然會帶給觀眾高度的審美娛樂享受,戲劇的教育性和娛樂性并非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真正優(yōu)秀的戲劇應將兩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觀眾通過戲劇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認知、理解了生活,這就是布萊希特所期望戲劇能帶來的社會功能。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陳中梅(注釋).詩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布萊希特,丁揚忠(譯).間離的戲劇理論:布萊希特論戲劇[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3]布萊希特,周靜波(譯).西方劇論選(下卷):娛樂戲劇還是教育戲劇[M].北京:北京廣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