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雁 王國乾
對外漢語教學中易混詞誤用原因及解決策略
◎陳金雁 王國乾
由于漢語詞匯龐雜,易混詞相應的也多。一名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應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容易混淆的詞語,進行總結、歸納,最終找到解決辦法,幫助學生分辨并合理運用易混詞。本文分析學生混淆、誤用的原因,闡述對外漢語教學中易混詞的辨析方法及解決辦法。
(一)漢語自身的特點
漢語區(qū)別于別的語言,在語音、詞匯、字形、字義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留學生學習過程中,如果對漢語的語言規(guī)律不了解,就容易混淆,造成誤用。
1.語音方面 漢語是有聲調(diào)的語言,聲調(diào)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但漢語中語音相近的詞很多,過多的同音形式需要區(qū)分。
2.詞匯方面 漢語有大量的同義詞、近義詞,有豐富的量詞和語氣詞。這體現(xiàn)了漢語詞匯的豐富多彩,也給漢語學習者增添了學習的負擔。漢語的外來詞絕大部分經(jīng)過漢語構詞法的改造:音譯加類名(浪漫),部分音譯、部分意譯(迷你裙),意譯(電視)等,均與原詞相差甚遠,并不能給外國學習者提供很多聯(lián)系其母語記憶詞匯的方便。
3.漢字方面 對世界上大多數(shù)使用拼音文字的學習者來說,漢字這種意音文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難認、難記、難寫。字形相近、讀音又相近的詞,外國學生極容易混淆。
(二)詞語注釋法缺陷
這種模式被一些對外漢語教材在詞語解釋中運用,看似合理,其實有很多弊端。除專有名詞外,對生詞的簡單英語注解,如:舅舅、叔叔——uncle,以前、從前——before,本質(zhì)、自然——nature等,這會導致學生不能區(qū)別易混詞的細微差別,漢語中很多詞與英語并不一一對應,其中,很多詞詞義不止有一個,有些更要考慮感情色彩、表達程度和搭配。
(三)母語負遷移
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目的語詞匯時會較多利用母語的詞匯知識,表現(xiàn)之一是特別容易聯(lián)系母語中的對應詞。這種現(xiàn)象極為常見。
漢語學習者受其母語的某些特點、文化習慣影響,在學習目的語時,容易產(chǎn)生干擾作用。當他們認為漢語中的某詞對應母語中的某詞后,往往會把母語詞的組合關系或其他義位類推到漢語的對應詞上。
(四)學生詞匯量不足
詞匯量不足也會導致學生誤用它詞。詞匯量有限,不能用適當?shù)脑~表達想要描述的事情或情感,學生只能從已經(jīng)掌握的詞語中選擇。
這種現(xiàn)象比較容易解決。隨著詞匯量的增加,大部分誤用自然會被克服。教師不必過于費心,教學中對此類詞語誤用應予以適度寬容。
(五)語言泛化現(xiàn)象
“語言泛化現(xiàn)象”是第一或者第二語言學習常有的現(xiàn)象。即學習者把語言項目的語法規(guī)則運用推廣到不應有的范圍,通常的做法是將詞或結構用于更規(guī)則的模式。這種現(xiàn)象在漢語學習者使用中,經(jīng)常見到。例如,將ball (球)用于指所有圓的物體;漢語合成詞有由詞根加前綴或后綴組成的附加式詞,容易導致學生泛用、濫用,由“刀子”、“椅子”、“胖子”造出“小偷子”。
(六)教學失誤
漢語中有些詞即使是老師也會區(qū)分不清,以詞釋詞,易混詞之間相互解釋,由此及彼,導致教授出現(xiàn)失誤,學生不能完全區(qū)分易混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加強學習,自覺提高個人知識水平,做一名對學生負責任的教師。
還有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面面俱到,事無巨細,這容易導致學生記憶內(nèi)容龐雜,過猶不及。其實,教學中,詞的共同之處可以大致講解一番,主要著重講“異”。
例:中級課堂上講“結果、后果”,關鍵在于指出“結果”所指可好可壞,“后果”所指一般是不好的,也就是從感情色彩上區(qū)分,有側重、有選擇、有針對性地教學。
(一)做好教學準備工作
1.針對教材中的失誤,應該及時補正。老師也應該留心教材上是否存在缺陷和錯誤。如果需要志愿者教師自己編訂教材,那需要全體老師合作,共同完成。
教材中可加入一些圖解,或者可供學生進行對話的句子,方便學生識記和練習。
2.對于教師的失誤,需要教師提高個人職業(yè)水平,加上國家嚴格測試。
(二)掌握辨析方法
教師還應該根據(jù)學生產(chǎn)生錯誤的原因,對癥下藥。在教學中可以教授學生一些辨析方法:
1.意義分析法
一般認為意義分析法包括指稱范圍大小、語義輕重兩方面,但筆者認為語素比較法包含于意義分析法之中。
(1)分析易混淆詞的詞義范圍,例:邊境、邊疆,兩詞中,“邊境”所包含的范圍比“邊疆”范圍小,根據(jù)兩詞范圍的大小,用于不同語境中。
(2)從易混淆詞的語義輕重中辨別差異,例:輕視——藐視——蔑視——鄙視,語義由輕到重,“鄙視”語義最重,所代表的輕視程度也最重。
(3)有相同語素的詞,對詞中不同的語素進行對比,即“語素比較法”。
例:制造、創(chuàng)造;遏止、遏制;行跡、形跡等。
可以分析“制”和“創(chuàng)”、“止”和“制”、“行”和“形”意義的不同,來區(qū)別這三組詞。根據(jù)易混淆詞中不同語素的特點分辨易混淆詞,這種方法切實有效。
2.色彩分析法
包括感情色彩、語體色彩。
(1)感情色彩有中性、褒義、貶義之分。
例:“結果”是中性詞,“后果”是貶義詞;
“果斷”是褒義詞,“決斷”是中性詞,“武斷”是貶義詞。
從感情色彩上很容易辨別出該詞適用于哪種語境。第三部分,沒有相同語素的詞這一類中的“恭維”、“夸獎”就可以用色彩分析法來辨析。
(2)語體色彩分多種,有書面語、口語、方言、普通話、音譯詞、意譯詞、專用詞、一般詞之分。
比如“陰謀”多用于書面語,“貓膩”多用于口語;
“啥”是方言,“什么”是普通話;
“休克”是音譯詞,“虛脫”是意譯詞;
“瑕疵”是專用詞,“缺點”是一般詞。
根據(jù)語體色彩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語境。
3.功能方面
(1)詞性
詞性不同,詞在用法和句中的位置就會不同。
例:結婚、婚姻
他們的結婚很幸福?!?/p>
句中“結婚”應替換成“婚姻”?!敖Y婚”是動詞,“婚姻”為名詞,詞性不同,其用法就不同,所以兩者不可混用。
(2)句法功能
比較詞的句中位置、所連接的成分、充當?shù)木渥映煞?,也可以對比它們適用的句型。
例:“感動”“感人”
“感動”可接謂語,主語人、事物都可;“感人”不能接謂語,主語只能用事物,判斷后面是否是謂語,來確定運用哪個詞。
(3)搭配對象、構詞能力和構形變化
a.搭配對象
上面是例舉出“發(fā)揮”和“發(fā)揚”的搭配對象具體有哪些,“發(fā)揮”可以后面搭配“作用”、“才干”、“力量”,不能搭配“傳統(tǒng)”、“作風”、“民主”,而發(fā)揚正好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比較搭配對象,可以區(qū)分易混詞。
除了比較搭配對象這個方法,還可以從構詞能力、構形變化著手。
b.構詞能力主要看詞是否能加附注成分。
例:重要、緊要
重要可以加上詞綴“性”,構成“重要性”,而緊要不可以。
c.構形變化主要是指能否重疊,一般是動詞、形容詞易混詞之間進行辨析時采用。下面舉出動詞的例子
例:了解、知道
“了解”可以重疊,變?yōu)椤傲私饬私狻?,組成ABAB式,而“知道”不可以重疊,由此分辨出兩詞的不同。
這種方法比意義分析法下面的“語素比較法”難,對初學者來說,不容易接受,需要有一定的漢語功底。
4.需要追溯詞的本源義
例:請客、做東
這涉及到“東道主”的由來,“東道主”最早見于《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其意為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依據(jù)故事講解得出的結論就是,只能說“我在家請客”,不能說“我在家做東”。
5.替換法
有些易混詞難以區(qū)分時,可以放到特殊的句子、語境中嘗試互換,看是否能表達通順。一般,不能替換的就是易混詞的差異所在。
例:關于、至于
兩詞都可以用在下文開頭。但也有差別。
a.關于他的事,他不想說太多。
b.我只是開個玩笑而已,至于讓你這么生氣嗎?
a句中“關于”引起的是一個話題,是和他有關系的。若換成“至于”,則前面一定有和“他”無關的事,“至于”談論的是另一個話題,前后有兩個話題,而“關于”只有一個。因此兩詞不能隨意互換。
b句中“至于”不能換成“關于”,在這里面,“至于”表示“達到……程度”,也就是“我只是開個玩笑而已,達到讓你生氣的程度了嗎?”,暗含了說話人對話中人不滿的情緒。
不過,此法有局限性,這需要學生有強烈的語感和深厚的漢文化底蘊,而且,有些易混詞可以互換。
6.口訣
適用于小學生及初中生,因為中小學生記憶力好,但此方法的缺陷是需要學生對口訣中別的詞完全掌握、理解。
例:總括一切用凡是,所有事情用凡事。
文字改動用竄改,卑劣手段用篡改。包括含有用包含,寬容原諒用包涵等。
這種口訣需要學生和老師一起搜集整理,學生要在閑暇時間多看多記。
(三)課堂授課方法
課堂教學很重要,是教師把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橋梁,因此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學好、記牢,課堂教學應該生動、高效。
理論性強的一些易混詞的辨析,要對其進行加工、濃縮,并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課堂教學要靈活,多找解決策略,進行輔助教學。例如:課上講解時重復重點句子,做游戲、情景練習,圖解,布置特殊的課下任務等。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重視詞義比較的教學。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根據(jù)學生的水平,通過各種有利途徑引導學生辨析易混詞。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 130000;西南科技大學 6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