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靜
中寧美味蒿子面
文 /馬靜
“長脖子雁,扯紅線,一扯扯到中寧縣,中寧的姑娘會搟面,搟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細線線,下到鍋里嘟嚕嚕轉(zhuǎn),舀到碗里一根線?!边@首流傳于寧夏中寧縣地區(qū)的歌謠,所贊頌者,正是我的家鄉(xiāng)寧夏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中寧蒿子面。
來到寧夏一定要品嘗蒿子面。蒿子,又叫蒿籽,是盛產(chǎn)于寧夏中衛(wèi)、中寧等地區(qū)的一種野生植物。蒿子面所使用的面,就是將野生的蒿草籽研磨成粉后摻入白面,加入適量鹽堿和水,反復揉搓而成。如此制成的蒿子面,面軟而筋道。面和好后,以手工搟成一米左右極薄的面皮,按折扇式疊好,切成細面絲,放入開水鍋里煮熟,撈出來后,再澆上熬好的羊肉臊子湯——一道中寧蒿子面就做得了!
蒿子面的做法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寧夏人對吃是出了名的挑剔,中寧蒿子面不僅白面、蒿面子以及鹽堿、精鹽和香油摻配的比例有秘方,而且制面時,和、揉、餳、搟、晾、疊、切、放等每道制作工序都有講究,澆湯的臊子也要經(jīng)過選、洗、切、淘、撈等幾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要想做好一碗蒿子面,其實相當繁復。沒有點“工匠精神”還真就做不成一碗蒿子面呢。
剛出鍋的蒿子面熱騰騰地端上來后,房間頓時香氣四溢。喝口湯,能夠品嘗出蒿子獨特的香味。再嘗面,口感爽滑勁道,余味悠長。這樣湯湯水水一大碗面吃下去之后,一定會大汗淋漓,讓你品嘗到何為西北特色。
可別小看這中寧蒿子面,它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還被列入寧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唐宋時期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就曾在《隆平集·西夏傳》中記載過蒿籽這種植物。相傳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寧夏做官時,有些親隨與之遷徙至寧夏,定居在中寧恩和鎮(zhèn)一代。其中有宮廷退役的御廚,正是他們將蒿子面的制作技術傳給了當?shù)厝?,漸漸蒿子面流傳開來,至今猶在。掌握了蒿子面制作技術的當?shù)厝?,并不將做法外傳,而是以母傳女、婆傳媳的方式在家族中傳遞,這就更增添了中寧蒿子面的神秘感。
記得在我小時候,蒿子面可不是想吃就吃的。按照家鄉(xiāng)人的說法,蒿子面有“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寓意,所以只有在老人祝壽、新婚典禮、小孩過滿月或家中來貴客時才能吃到。因此,小時候,能吃上一頓母親親手制做的蒿子面,一直是我魂牽夢縈的夢想。
行走千山萬水,不忘家鄉(xiāng)味道。如今,我雖然遠離故鄉(xiāng),也吃過許許多多的各地面食,但讓我最難忘的舌尖記憶卻還是中寧的蒿子面!每次回到家鄉(xiāng),我都要放開肚皮,吃上一碗地道的蒿子面!那滋味那感覺,真像是浮舟尋到了岸,飄蓬找到了根,不僅味蕾愉悅,更使靈魂有了安托之所……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