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姿含,孫長杰,劉 冰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輸血科,吉林 長春130021)
血小板抗體陽性患者配型結果分析
霍姿含,孫長杰,劉 冰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 輸血科,吉林 長春130021)
血小板輸注無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是指患者患者至少連續(xù)2次輸注足量同型血小板后仍處于無反應狀態(tài),即臨床出血表現未見改善,血小板計數未見明顯增高,有時反而會下降, CCI和PPR未能達標等情況。特別是對于血液病及腫瘤患者,輸血治療是其主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當患者多次輸血后PTR發(fā)生率由7%-34%增加為30%-70%[1]。導致PTR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輸血后產生了血小板相關免疫性抗體。為減少血小板輸注無效癥(PTR)的發(fā)生,應該對輸注血小板治療的患者進行血小板抗體篩查,并為血小板抗體陽的性患者進行交叉配型以篩選血小板相容性供者[2-4]。我科室將80例血小板抗體陽性患者者的配型資料進行整理及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1 檢測對象
選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在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檢測出血小板抗體陽性的患者共80例。年齡2-79歲,平均年齡45.4歲,1其中男性33例,女性47例。
1.2 試劑與儀器
血小板抗體檢測及交叉配型使用長春博德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的血小板抗體檢測試劑盒及TD-3A型血型血清學多用途離心機。單釆血小板由長春市中心血站提供,符合國家質量標準 GB18469-2012[5]。所有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實驗操作。
1.3 試驗方法
血小板抗體檢測采用固相凝集法,如患者血小板抗體檢測呈陽性,則選擇同型機采血小板進行交叉配型,配型數量均≥3,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選擇配型相合的血小板進行輸注,如沒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則詢問醫(yī)生意見后決定是否進行血小板輸注。
1.4 血小板輸注效果評價
通常采用血小板計數增高指數(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來判定血小板輸注后的治療效果。CCI=(輸注后血小板計數一輸注前血小板計數)×體表面積/輸注血小板總數,計算輸注血小板后24 h的CCI,若輸注24 h后CCI>4.5×109/L為輸注有效,否則為無效[6]。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 16.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
80例受血者血小板配型結果,見表1。血小板配型相和數量與配型數量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366,P<0.05,相和率與配型數量無關。除去8例配型相和率為0的患者,其他患者均輸注了配型血小板,通過觀察輸注后24 h CCI,53例患者CCI>4.5×109/L,輸注有效率為81.9%。
表1 80例患者血小板配型相和率統(tǒng)計
血小板輸注是臨床治療各類因血小板減少或功能障礙所導致的出血性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特別是對于血液病和腫瘤患者,此類患者病程較長,經常需要反復多次輸注血小板,患者體內更易產生同種免疫性血小板相關抗體,導致血小板輸注無效。研究顯示,我國由HLA I類抗原引起的PTR發(fā)生率為31%-63%,由HPA抗原引起的PTR發(fā)生率為23.5%[6]。采用固相凝集法對血小板抗體陽性的患者進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試驗,可同時發(fā)現由這兩種抗體導致的血小板交叉配型不相合,從而篩選出配型相合的血小板進行輸注,多數患者在輸注了配型血小板后血小板計數及輸注后24 h的CCI均明顯升高,血小板輸注有效率達到81.9%,提示配合性血小板輸注可以有效提高血小板輸注療效。通過此方法配合率達到20%以上的患者占87.5%,說明對于大多數血小板抗體陽性的患者來說,都可以通過固相凝集法交叉配型找到與之HLA和HP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因此輸注交叉配型相容性血小板是此類患者預防血小板輸注無效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此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一些長期輸注血小板的患者,體內可能同時存在多種同種免疫抗體,還有一些患者由于體內抗體敏感性較高,很難通過交叉配型試驗篩檢出與之相合的血小板[7]。本研究顯示,血小板配型相和率<20%的患者占到12.5%,即屬于此類情況。對于這部分患者來說,只能通過PCR方法尋找血小板抗原基因型相同的供者方可實現血小板有效輸注[8]。血小板供者基因庫的普及和建立需要滿足的條件和要求較高,目前國內已經有部分城市建立了已知HLA、HPA基因型的血小板供血者庫,為需要長期輸注血小板的患者提供了有利支持,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血小板輸注無效的發(fā)生,同時提高了血小板輸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總之,對于長期輸注血小板的患者,通過血小板抗體檢測和交叉配型試驗可以有針對性的解決免疫因素導致的血小板輸注無效,提高血小板輸注效率,保證了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也避免了因血小板輸注無效所造成的血源和患者經濟上的浪費。但是,此種方法不適用于體內存在多種同種免疫性抗體,抗體敏感度較高的患者,配型效率過低,很難找到相合的血小板,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建立血小板供者基因庫,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血小板篩查試驗尋找基因型相匹配的供者才是這類問題的解決之道。
[1]成 嵐, 陳 雪,袁 強,等.血小板人白細胞抗原和/或人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預防血小板輸注無效的Meta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2,14(1): 71.
[2]王嘉勵,葉 欣.血小板輸注無效患者的抗體監(jiān)測及血小板配型的療效評估[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10):1328.
[3]張秋會 胡興斌.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在腫瘤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6,29(7):708.
[4]謝作聽,洪俊英,陳欽宏,等 血小板輸注患者血小板抗體篩檢及血小板交叉配型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4)343.
[5]GB 18469 - 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S].
[6]張趁利,龐桂芝,婁白敏等.反復輸血患者的血小板抗體檢測及配型前后的療效對比[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4,16(1):66.
[7]劉丙現,劉雨佳,高廣平,等.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與配型在血小板輸注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14,22(1):199.
[8]車 進,張燕華,李美霖,等.血小板輸血前配型結果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5,28(12):697.
1007-4287(2017)08-1402-02
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