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明
自2001年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行以來,過程跌宕起伏,成效斐然,特別是在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文化方面成績顯著。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今日,其難度與困惑也更加顯化,潛心探索才能前行。
人性化是新課改的基本點
著名教育家鐘啟泉教授指出:“我們缺的不是信息,不是技術,而是思維方式?!彼季S方式的轉變必須依賴外在的環(huán)境和內部的潛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2001年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下簡稱“新課改”)便應運而生,人性化教育是教育的一個基本點,更是新課改的基本點。
在課程設置方面,新課改的啟動打破了傳統(tǒng)課程的設置體系。在這以前,我國的課程設置高度集中、統(tǒng)一,雖然有教育方針,但無一例外都按照已經排列好的知識體系上課。新課改在原來的國家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的增加,讓教育對象可以真正地解決困擾他們自身心中的疑惑,如宜昌市夷陵區(qū)編寫的校本教材《走過青春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解決青春期的一些煩惱,可讀性、針對性強,效果顯著。這就意味著把我們教育的對象——學生,當成有豐富個性的生命體去教育和培養(yǎng),這也正是教育方針所要求的。
在課程標準方面,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作為第一目標。新課改以前,規(guī)范各科教材要求的是《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最核心的理念是知識為本,規(guī)定的是教學的一個維度目標——知識目標,教師是要求學生配合自己完成教學任務。新課程改革將教學大綱廢去,采用了《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最核心的理念由一個維度變?yōu)槿齻€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特別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梯級目標的設定,它不是一個簡單的目標增加,而是一個徹底的觀念轉變,是對師生角色作了定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即把學生人性化。
在教材內容方面,新課改追求“百花齊放”。新課程改革以前的教科書,是沿襲前蘇聯(lián)教科書的編排體系,全國通用一個版本。新課改后,當我們翻開新課程改革后的教科書:體系變了、內容變了,圖文并茂,學生喜歡看了。以初中思想品德教科書為例:思想品德原來叫政治,是青少年修養(yǎng)的理想完美主義教育、社會發(fā)展簡史和法律常識粗線條教育的組合?,F在更名為思想品德后,是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國情等多方面內容的有機結合,是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通過以活生生的、賦予人性的事例、圖片等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幫助學生積極健康生活。
在教學方法方面,讓課堂更具生機和活力。新課改倡導的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成為了教與學的主流方式。各地各校根據本地本校的學情,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激發(fā)師生靈感的新的教與學方法,如宜昌的“三自一導教學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讀書、自設疑、自求索,由此課堂開始變得活、趣、實。
在學業(yè)評價方面,考試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如宜昌把學生原來的單純的學科分數《成績單》變成了融體音美特長和科技發(fā)明等綜合的等級《素質報告書》,而且在高中招生中單列,為術業(yè)有專攻的教師搭建了充分展示個性的舞臺,為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打開了自由成長成才的通道。
人本化是新課改的啟動點
人本化,即以人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學生為本。教育的人本化就是我們所培養(yǎng)的和教育過的人,應該是個體的人,是社會的人,是文化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具有生命價值的人。所以,推行人本化成為了開展新課改并有效實施的啟動點。
注重學生身體健康。中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同時也是特殊的個體。其特殊性體現在中小學生在人的階段屬性上是長身體的重要時期。身體好才能學習好,新課改非??粗剡@一點。因而,從關心和重視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上,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如湖北開展的“每天陽光體育鍛煉一小時”、大課間操、營養(yǎng)配餐制等活動,對無論是群體,還是個體的中小學生,增強體質可以說既是創(chuàng)舉,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新課改以成才先成人為理念,從以學生為本的人本化角度,可以說大刀闊斧、不吝筆墨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新的課程體系,以期消除困擾他們心理的不良因素。如增強教材的可讀性、可接受性,特別是初中思想品德,直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了七年級的教學內容。再如還有新課改倡導各校成立的心理咨詢室等等,對中小學生成人成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其意義在于讓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培養(yǎng)學生認知能力。由于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的局限,從而決定了他們的認知結構的不科學、不完善。為了解決這個矛盾,新課改從調整課程計劃、課程設置、課時安排的頂層設計開始著手構建,不能不說是抓綱抓領之舉。各校依據新的課程計劃,上課表,落實于課堂,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探究活動,強調過程與方法,拓展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如各校開展的法制專題教育、珍愛生命專題教育、感恩專題教育等等,旨在培養(yǎng)現代人,這是新課改的啟動帶來的新氣象。
人文化是新課改的制高點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潛能的充分發(fā)展和自我實現,促進完整人性和完全人格的發(fā)展。因此,新課程中的人文化強調無論是教育目的還是教育過程,都盡力把人當作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因此,人文化教育是深化新課改所追求的至高點。
學習資源的充分利用。自新課改實施以來,為中小學生所能提供的學習資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如國家課程資源、地方資源、校本資源、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等。提供資源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如課堂、報紙、電視、網絡等等。開發(fā)與利用不足,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課改深化實施過程中應亟待解決的。
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新課改以人文化的全新視野,將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提升學習能力作為基本要求納入課程的目標體系,從過程與方法著力,通過導學案、專題探究、社會調查實踐等方式推進,為學生自主發(fā)展所需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提供了生長點,其成效可圈可點。
學生成長的傾心關注。新課改不僅是以課程標準的形式,從課程的性質、課程的理念、課程的目標、課程的教學建議和課程的評價建議上等等,予以人文化的元素去規(guī)范引導,還從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立體網絡的路徑上去完善調節(jié),更從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上去著力落實,傾心呵護學生的成長,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風景在路上,目標在前方?;A教育新課程改革這一路走來,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中國教育的大地,其探索是艱辛的、影響是空前的、領導力是巨大的,教育的變化朝著正向發(fā)展。當前,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具有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的基礎教育改革,才真正是基礎教育追求的目標。
(作者單位:宜昌市夷陵區(qū)研訓中心)
(責任編輯 周小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