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嘉穗
【摘 要】1986年3月,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在臺灣首次公演,引起了巨大轟動。“尋找”是人類生存的一大母題,是人類行動的動機。而“桃花源”屬于人性中共同的夢想和無奈。
【關(guān)鍵詞】《暗戀桃花源》;家園的失落;尋找;母題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020-02
20世紀90年代,賴聲川執(zhí)導(dǎo)的話劇《暗戀桃花源》在國內(nèi)外均獲得了不菲的成績?!栋祽佟分v述的是一個悲劇,江濱柳與云之凡在上海分別,因為戰(zhàn)亂,失去了聯(lián)系,江濱柳得知自己患了絕癥之后,發(fā)出告示尋找云之凡,終于兩人在四十年后于臺灣相見,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而《桃花源》則是一個喜劇,武陵人老陶發(fā)現(xiàn)妻子春花與房東袁老板偷情,離家出走意外進入桃花源。一年后,老陶放不下心中的牽掛,回到了武陵,再度失望后,欲想回到桃花源,卻再也找不到其入口了。貫穿在兩部劇之間的還有一位神秘女子,她一直在尋找“劉子驥”。這是一部由導(dǎo)演在預(yù)設(shè)的情境下進行的一次即興創(chuàng)作,不能用簡單的悲劇和喜劇去定義,其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喜融合。無論是《暗戀》還是《桃花源》,都是在表達“尋找”,并在這個主題上殊途同歸。
一、“家園的失落”和“尋找桃花源”
“尋找”是人類生存的一大母題?!吧幌⒌娜祟惷刻焖鶑氖滤笏鞯囊磺芯同F(xiàn)實目的來講,無非是一種免于陷入困境的努力,從終極意義而言,無不具有源于追尋的生命沖動?!蹦切拇箨懱油_灣的人們,在面對20世紀末的動亂,產(chǎn)生了“亞細亞孤兒”式的情感,這種情感扭曲又糾結(jié),他們產(chǎn)生這一情感的原因正是“家園失落”?!斑@家園是可以提供給我們安全和溫暖的感覺、讓我們放心歸屬的‘生活世界,而它在現(xiàn)代社會變遷和全球化進程中已被沖擊得七零八落、破碎不堪。正因如此,我們被拋進深沉且持久的漂泊無根、不安與不滿足的狀態(tài)。”
大陸移民一方面思念故鄉(xiāng);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融入當?shù)?。身份的缺失、血脈的斷離、文化的差異,讓他們無法把臺灣當成一個新的“家園”。1984年“江南案”事發(fā),兩岸關(guān)系緩和,他們被允許到大陸省親,當他們再度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土時,卻發(fā)覺,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他們失去的家園,不是物質(zhì)上的家園,而是精神家園。這份缺失使得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焦慮,開始對自我生存狀態(tài)感到迷茫和孤獨。
這樣的迷茫和孤獨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由此,尋找家園的美好愿望成為了先鋒知識分子的目的之一,他們企圖尋找一個新的歸屬地,一個安寧美好的“家園”。因為缺失,“尋找”成了動機,“桃花源”正是幾千年來中國文人心里所向往的理想“家園”。
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正是一次對陶淵明的“桃花源”的解構(gòu),在《暗戀》中,這個“桃花源”是“過去忘不了的美好”;在《桃花源》中,這個“桃花源”是“未來期許的美好”,而在整部《暗戀桃花源》中,“桃花源”是“劉子驥”。
二、《暗戀桃花源》中的“尋找”
(一)《暗戀》中的“尋找”?!栋祽佟酚袃蓚€時間段,一個是在四十年前的上海,江濱柳和云之凡在黃浦江邊互訴衷腸,他們感慨命運的神奇,讓他們在這偌大的上海相遇;另一個是在四十年后的臺北,江濱柳在病床上和云之凡做最后的告別,他們感慨的是世事無常。在上海的階段,表現(xiàn)了在動蕩的大環(huán)境下,普通人是多么渺小和無助;而后來的臺北,表現(xiàn)的是一個淺淺的海峽割裂了血脈、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江濱柳固執(zhí)地尋找云之凡,并不是他對這份愛有多么深刻,而是因為這是一份美好的回憶。
云之凡在四十年后,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符號”,她代表著“故土和無盡的鄉(xiāng)愁”。正如在第一幕時,導(dǎo)演告訴扮演云之凡的女演員,她是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清醒脫俗,象征江濱柳美好的愛情。而女演員說她不知道一朵“山茶花”該如何演。這實際上也是在暗示著,過去的歷史只是一個幻影。像“山茶花一般的云之凡”只是江濱柳在現(xiàn)實中因為苦難和無措才拿出來緬懷的對象,若是自始至終沒有找到云之凡,也許他就帶著一份美好的念想黯然離去。江濱柳找到了云之凡,可是,面前的“云之凡”并非他心里的“云之凡”,再深刻的愛情,也抵擋不了時代洪流的洗刷,到最后也只能是感慨一聲——世事無常。
(二)《桃花源》中的“尋找”。《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個惡俗的喜劇,但卻以悲劇結(jié)尾。這里的“尋找”主要體現(xiàn)在老陶身上,他全程都在尋找一個“未來期許的美好”。在武陵的時候,因自己的原因,導(dǎo)致妻子春花出軌,婚姻破裂。他在這里“尋找”的是一個挽救婚姻的方法,他讓春花去買藥,但無用。當袁老板和春花明嘲暗諷告訴他應(yīng)該離開時,他終于明白這份關(guān)系再無挽回的余地,于是他決然離開。偶然間,他來到了桃花源,在這里,他認識了一對長得和春花袁老板一模一樣恩愛而悠閑的夫妻,從開始的訝異到平靜,再到醒悟。在桃花源,他“尋找”的是一個能和自己相伴的人。這里的生活固然安靜美好,卻很孤獨,他懷念著他的春花。當他再次回到武陵,看到的是春花與袁老板的感情因為瑣碎的生活而破滅,心灰意冷決定再度離開。這時,他“尋找”的是“遠離世俗煩惱的樂土?!钡@注定是不存在的,所以,老陶的結(jié)局只能是失去了前往“桃花源”的道路。
《暗戀》的導(dǎo)演也在劇中嘲諷《桃花源》把陶淵明的“桃花源”弄得亂七八糟,直呼心疼。實際上,這也是對“桃花源”的另一種解構(gòu),劇里所描寫的“桃花源”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樂土,那里的人每天都十分悠閑而平靜,不為世事而煩惱。離家出走的老陶在桃花源里看似獲得了平靜,卻依舊放不下心中的念想。當老陶離開桃花源之后,他又再一次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了失望,但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桃花源》諷刺的是一個名為“桃花源”的烏托邦,理想的飄渺和現(xiàn)實的無情。
回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里的“桃花源”,這亦是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根史書記載,魏晉年代,戰(zhàn)亂頻繁,天災(zāi)人禍使得人們無法安寧度日,當時所流行的“儒學”已經(jīng)不能解釋世間的一切,道家的“玄學”便悄然而起?!蔼毶破渖薄皻w隱”成了所有文人雅士的追求,“桃花源”實際上是一個文人用來“歸隱”的地方,它是一個躲避禍亂而誕生的烏托邦。但它也是一個靜止的地方,沒有進步,甚至感覺不到時間在流動。這般“美好”的樂園又有何意義呢?若是真美好,老陶就不會放不下牽掛。endprint
(三)《暗戀桃花源》中的“尋找”?!栋祽偬一ㄔ础肥峭ㄟ^兩部劇的融合,加上神秘女子尋找“劉子驥”連接構(gòu)成的一個大故事。全劇里,有一個最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存在,就是那個神秘女子,她帶著夸張的假發(fā),穿著時尚,手里拿著一杯飲料,和所有人都格格不入。她在每一幕都有出現(xiàn),苦苦尋覓那個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劉子驥”。這里的“劉子驥”自始至終都不曾出現(xiàn),他的形象是根據(jù)神秘女子模糊的表達所建立起來的。通過他,凸顯了神秘女子執(zhí)著于“尋找”的悲劇。
解釋“劉子驥”這個符號,要回到他的原型,即魏晉年代的劉子驥和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魏晉年代的劉子驥是一個不慕虛榮的文人雅士,他是當時人人崇拜的道德高尚的隱士。而《桃花源記》里的“劉子驥”,則是一個聽聞有桃花源這樣的仙境,而尋覓不得之人??梢哉f,《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代指陶淵明自己的期望?,F(xiàn)實中的挫敗讓陶淵明灰心于朝堂,不甘與腐敗為伍而隱居,有著一顆企圖改變之心,但有愧于無改變之力。在這般焦慮和無措的情況下,他寫下了《桃花源記》,希望自己成為劉子驥的“若使從者,非野人之意也”,又希望這世間真有一處像桃花源一般的仙境,但事實就是“未果,尋病終”。
所以《暗戀桃花源》里的“劉子驥”實際上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與世無爭的“隱士”,故賴聲川沒有讓他出現(xiàn)在舞臺上;另一個是代指我們理想中的,無法尋覓到的“桃花源”。顯然,賴聲川并沒有推崇陶淵明和劉子驥的意思,在這里,劉子驥是一個被尋找的符號。他只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反諷與其寄托于一個找不到的烏托邦,不如早些放棄。
話劇的最后,所有劇組都撤離,神秘女子獨自走上舞臺,撒紙幣并且脫掉了假發(fā)和外衣后離開。這象征著,她放棄了“劉子驥”,脫下了之前的一切束縛。這一莫名的舉動使得整部劇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實際上這部劇的劇名也暗示了這一點?!栋祽偬一ㄔ础冯m然是將兩個劇組的名字直接串聯(lián)在一起,但仔細一想,“暗戀”一詞并不能詮釋《暗戀》這個故事。眾所周知,“暗戀”指的是說不出口的喜歡。但實際上,江濱柳和云之凡早已互表心意,即使兩人分開,各自過上了新的生活,心里始終牽掛對方,這也不能算是暗戀,而應(yīng)該是“懷念”。如果改成《懷念》,那么整部劇的劇名就成了《懷念桃花源》,這與賴聲川的主題不符。
“暗戀”是謂語,“桃花源”是賓語,“暗戀桃花源”這句話隱藏了主語“我們”。我們終其一生暗戀著“桃花源”,卻是戀而不可得。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xiàn),《暗戀》告訴我們,不要執(zhí)拗于“過去的美好”;《桃花源》告訴我們,不要迷戀在“安靜美好的未來”中;《暗戀桃花源》則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也就是放棄無謂的“幻想”,勇敢面對現(xiàn)實,不再逃避,尋找出一條新的道路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如今的我們同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分子一樣,處在一個極端的焦慮的時代,我們沒有耐心,我們不想等待;我們喜歡快捷,我們貪圖方便;我們丟棄了傳統(tǒng)又把傳統(tǒng)撿起來;我們企圖改變,卻停步在困難面前;我們也描繪了一個“桃花源”,但也清楚認識到它的不切實際。高度發(fā)達的物質(zhì)文明需要與之相對的人文關(guān)懷。人們對科學的信仰導(dǎo)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這是一個集體缺乏信仰的時代,我們需要尋找自我和救贖,而不是迷失于混亂,沉迷于幻想。
參考文獻:
[1]楊經(jīng)建.尋找與皈依:論 20 世紀中國文學的追尋母題[J].文藝評論,2007(5).
[2]陳濤.家園的失落是時代病癥[J].人民論壇,2014,(10):60-61.
[3]程亞蘭.掙扎與毀滅——淺論蘇童小說中的“尋找”母題[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04):113-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