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終關懷是社會社會發(fā)展的一道美麗彩霞。臨終關懷最初起源于英國,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入。因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臨終關懷發(fā)展較慢。本文擬從臨終關懷的起源、臨終關懷工作內容、臨終關懷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緩慢原因,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主義臨終關懷發(fā)展道理。
關鍵詞:臨終關懷;現(xiàn)狀;中國特色
臨終關懷,顧名思義,就是對臨終關懷者的關懷,關懷的內容包括心理生理及社會各方面。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指出,臨終關懷是對無治愈希望病人的積極與整體性的照顧,其目的在于確保病人及其家屬最佳的生活品質;臨終關懷以控制疼痛、緩解病人其他相關生理癥狀,以及解除病人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的痛苦為重點;強調的是通過服務者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療和支持性的照顧,盡可能地使病人有尊嚴地平靜安詳?shù)馗鎰e人世。與 此同時,向病人家屬提供支持系統(tǒng)與哀傷輔導。[1]
一、臨終關懷的起源
臨終關懷起源于英國的西希里.桑德斯博士(CicelySaunders)于1967年7月在英國倫敦創(chuàng)辦的世界上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醫(yī)院明確宣布它是以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的,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治療,更是對生命質量的追求。讓臨終者有尊嚴的離開人世。桑德斯對國內外臨終關懷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不僅是一名專業(yè)的護理,更是一名優(yōu)秀的社會工作者。由于她經常在醫(yī)院護理照顧病人,她發(fā)現(xiàn)臨終者在死亡之前都不能得到合理的護理,家人也由衷不知道如何對臨終者進行合理的護理。桑德斯深切感受到病人及其家屬無論在死亡前還是在死亡后,對精神支持和心理輔導都有強烈的要求。[2]克里斯多福臨終關懷醫(yī)院為那些來到機構中的臨終病人和希望在家中去世的臨終者提供醫(yī)療、護理及精神照顧,它以優(yōu)質的服務,完善的設施成為英國和全世界臨終關懷組織學習的典范。[3]
臨終關懷的原則包括以卞幾方面:(l)以舒緩療護為主的原則,就是對晚期癌癥臨終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本著舒緩療護的原則,不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為主,而以對患者的全面照護為主,以提高患者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維護患者臨終時作為人的尊嚴與價值;(2)全方位照護原則,主要包括對臨終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全面照護與關心,為患者及家屬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3)人道主義原則,對臨終患者提供更多的愛心、同情與理解,尊重他們做人的權利與尊嚴,這既包括尊重他們選擇安樂活的權利,也包括尊重他們選擇死亡時安樂狀態(tài)的權利。
二、我國臨終關懷發(fā)展的現(xiàn)狀及其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已不僅僅滿足于當前的物質要求,對精神提出了更要的要求。我國的臨終關懷開始于1998年7月成立的“天津醫(yī)科大學臨終關懷研究中心”,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踏入了世界臨終關懷的行業(yè)。香港,臺灣也相繼發(fā)展起來,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法國、荷蘭、挪威、以色列,甚至南非等許多國家都相繼開展了臨終關懷的工作。
我國臨終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和國民綜合素質等因素影響,我國的臨終關懷產業(yè)發(fā)展的并不順利。因此,找出制約我國臨終關懷產業(yè)發(fā)展的問題,并制定相關解決對策,將對我國當前和未來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自來重生輕死,甚至避諱談到死亡。因此,造成了害怕死亡。臨終關懷的最重要內容是幫助臨終病人和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人理解死亡并坦然接受死亡。不理解死亡甚至害怕死亡的人,不可能平靜、愉快地告別人世,他們往往帶著痛苦和恐懼離開人間,甚至由于擔心、焦慮、恐懼,害怕死亡,抗拒死亡而加速了死亡的進程,縮短了本該安然享有的生命。臨終關懷的理念就是通過對臨終者給予精神的慰藉、心靈的呵護、情感的滿足和人的尊嚴的維護,促使人們能夠理解死亡,坦然地對待死亡,即使不能延長生命的過程,也會平靜安詳?shù)馗鎰e人世,把對死亡的恐懼和痛苦減到最低程度。[4]
三、我國發(fā)展臨終關懷的意義
(一)迎合了我國老齡的社會發(fā)展需求。
依據聯(lián)合國統(tǒng)一標準,在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范圍內,如果 60 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 10%、65 歲以上人口超過 7%,即表明該國家或地區(qū)進入老齡化社會。據 2000 年 11月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已達 1.3 億,占總人口的 10.2%,65 歲以上老年人已達 8811 萬,占總人口的 6.96%,中國已跨步進入老齡化社會。[5]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明顯加快,計劃生育政策也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獨生子女家庭比例日漸提高,這直接導致了社會家庭結構的急劇改變,許多傳統(tǒng)的多子女多人口家庭逐漸為“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模式所取代,一對夫婦贍養(yǎng)四到八個老人已十分普遍,尤其是城鄉(xiāng)地區(qū)更為凸顯。[6]
(二)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社會。
伴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飛速發(fā)展,人類已不僅僅滿足于平均壽命的延長,而更加關注生命的質量和價值。臨終關懷正是從這一人類愿望出發(fā),通過淡化“治療”強調“舒緩療護”的方法,使患者得到全身心、全方位照顧。
(三)彰顯人道主義精神,維護臨終者的合法權益。
發(fā)展臨終關懷事業(yè)彰顯人道主義的真諦。一個人在即將邁向死亡,即將喪失其權力、地位、財產等一切之際,仍然倍受家庭、社會的尊重、認同和關心,從倫理學的觀點看,臨終關懷顯示了生命的價值和尊嚴,真正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真諦。
參考文獻:
[1]丁華野.世界衛(wèi)生組織腫瘤分類及診斷標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86.
[2]MadalonOR'aweAmenta.NursclinNorthAm[J].1985,(2).
[3]崔以泰,等.臨終關懷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2.22~23.
[4](美)羅斯.論死亡和瀕臨死亡[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5.206~207.
[5]http://baike.so.com/doc/2562735.html.
[6]蘇一芳.臨終關懷本土化發(fā)展初探[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05,18(3):30.
作者簡介:張艷霞,單位:河南中醫(yī)藥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專業(y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