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十三病區(qū),江蘇 南通 226100)
不同按壓方法對預(yù)防腹壁注射達肝素鈉皮下出血的觀察與比較
陳麗華
(江蘇省海門市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十三病區(qū),江蘇 南通 226100)
目的 觀察比較不同的按壓方法對預(yù)防腹壁注射達肝素鈉皮下出血和出血面積的影響。方法 選取冠心病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36例,將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8例,對照組腹壁皮下注射達肝素鈉后用兩根消毒棉簽壓迫止血15 min;治療組皮下注射達肝素鈉后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15 min,按壓時腹壁皮膚均下陷1 cm左右。分別注射7天和14天后,比較兩組患者腹壁皮下出血的發(fā)生率以及皮下出血面積的大小。結(jié)果 腹壁皮下注射達肝素鈉7天后,實驗組皮下出血3 例,出血率16.6%,皮下瘀斑最大面積為2 cm×3 cm;對照組皮下出血10例,出血率55.5%,皮下瘀斑最大面積達5 cm×6 cm。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皮下注射14天后,實驗組皮下出血6例,出血率33.3%,皮下出血最大面積達3 cm×4 cm;對照組皮下出血12 例,出血率66.6%,皮下出血最大面積達8 cm×10 cm。比較兩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jié)論 達肝素鈉腹壁皮下注射后利用棉球壓迫相對于棉簽壓迫能減少皮下出血率,減小出血面積,減輕對患者的傷害,值得臨床重視和推廣應(yīng)用。
肝素鈉;皮下注射;皮下出血
達肝素鈉是治療心內(nèi)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急性冠脈綜合征、深靜脈血栓等的一種常用抗凝藥。其主要成分為達肝素鈉,輔料名稱氯化鈉。達肝素鈉常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其抗血栓作用強,反復多次注射,極易引起皮下出血,腹壁常見大小不等的瘀斑形成,是達肝素鈉腹壁皮下注射最常見的副作用。近年來,廣大護理同仁們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以降低達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出血的發(fā)生率。為此,我科在腹部注射達肝素鈉后分別用消毒棉簽和棉球壓迫止血,觀察不同的按壓方法對腹部皮下出血的影響,探討最佳的按壓方法。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心血管內(nèi)科2016年1月~6月,冠心病或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齡45~87歲。排除對象:(1)治療前有明顯的腎功能障礙患者。(2)治療前血凝PT、APTT明顯異常的患者。(3)肝功能異常的患者。所有入選患者的血小板計數(shù)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腹部皮膚均無疤痕、破損、濕疹和炎癥。采用隨機化原則將上述患者分為實驗組18例,對照組18例。兩組患者除了遵醫(yī)囑使用達肝素鈉5000單位皮下注射每天兩次抗凝治療外(遵醫(yī)囑q12 h),均同時服用進口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 每日早餐后一次,硫酸氫氯比格雷75 mg(泰嘉)每日早餐后一次,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一次,大株紅景天10 mL加入生理鹽水靜脈點滴每日一次。我院選用的達肝素鈉為一支單劑量預(yù)灌針注射器,針頭長度1.2 cm,含達肝素鈉5000iu (抗-Xa),含氯化鈉適量,加注射用水至0.2 mL。兩組患者在疾病方面,治療方面,性別,年齡構(gòu)成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腹部皮下注射及按壓方法
達肝素鈉采用早晨7時和晚上19時腹壁皮下注射(根據(jù)醫(yī)生醫(yī)囑q12 h).注射時患者取平臥位,雙腿屈曲,腹部完全放松。達肝素鈉腹壁皮下注射時,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將針尖向下,用手指輕彈,將注射器內(nèi)的少量氣泡彈至藥液上方。左手食指和拇指捏起腹壁皮膚,針尖與皮膚呈30~40°角,刺入針梗的2/3,消瘦者刺入針梗的1/2,因消瘦者腹部脂肪層薄,回抽無回血后緩慢注入達肝素鈉,注射后保持原姿勢不動,使針尖在皮下保持5 s,目的是讓針尖內(nèi)的藥液全部進入皮下,然后快速拔針,拔針方向與進針方向相同。每個注射點之間的距離不少于2 cm。對照組18例用兩根消毒棉簽按壓針眼,棉簽按壓方向平行于進針方向。實驗組18例用消毒棉球按壓針眼。兩組患者按壓時腹壁皮膚均下陷1 cm左右。注射后拔針,兩組患者均先由操作者按壓,后由患者自己按壓,換手的過程中避免按壓物移位。按壓時間均為15 min,用兩指按壓。注射時均避開臍周5 cm,因臍周毛細血管網(wǎng)豐富,更容易刺破血管,導致皮下出血,腹壁瘀斑形成。按壓針眼時均為有效壓迫,避免按壓的手指在皮膚表面來回移動、揉搓,以免移位,未按壓住腹壁皮膚針眼,導致人為的皮膚表面和皮下出血。注射按壓完畢,患者繼續(xù)臥床休息15~20 min,避免下床和劇烈活動。
1.3 觀察出血情況
分別在皮下注射7天和14天觀察統(tǒng)計出血率、出血面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觀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皮下注射7天后觀察,見表1,對照組18例用兩根消毒棉簽壓迫,10例出現(xiàn)皮下瘀斑,出血率為55.5%,其中1例腹部皮下瘀斑面積直徑達5 cm×6 cm;實驗組18例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3例出現(xiàn)皮下出血,腹部最大出血面積直徑約為2 cm×3 cm,出血率為16.6%。
表1 兩組治療7天出血率和血面積比較
皮下注射14天后觀察,見表2,對照組18例,皮下出血12 例,出血率66.6% ;實驗組18例,皮下出血 6 例,出血率33.3%。對照組腹壁最大出血面積為 8 cm× 10 cm,實驗組腹壁最大出血面積為 3 cm ×4 cm。
達肝素鈉是心血管內(nèi)科的常用藥,在冠心病治療中,其抗血栓作用顯著,療效肯定。腹部吸收快,常采用腹部皮下注射。由于達肝素鈉本身的抗血栓作用,加上腹部皮下組織疏松,就很容易導致皮下出血。通過觀察比較總結(jié)了達肝素鈉腹部皮下注射降低皮下出血的方法。
表2 18例腹壁皮下注射達肝素鈉14天分別用棉簽和棉球壓迫觀察比較
注射前應(yīng)向患者詳細介紹疾病相關(guān)知識,使用抗凝藥物的必要性,介紹藥物的作用、副作用,使其理解并積極配合。注射前患者取平臥位,全腹放松,勿繃緊腹肌,便于操作。最好雙腿屈曲,使操作者更易捏起腹壁皮膚。搖勻藥液,捏起腹壁皮膚,注射器針尖與腹壁呈30°~40°角,刺入針梗的1/2~2/3,消瘦者刺入針梗的1/2緩慢推注藥液,注射畢,針尖停留5秒,快速拔針,由操作者按壓針眼,后換患者自己按壓,換手的過程中保證按壓物不移動。每個注射點之間相距至少2 cm。
同樣皮下注射后壓迫15 min,用棉簽壓迫時,其壓迫面積小,皮膚表面的穿刺點壓迫住了,因為注射時的進針角度,皮下組織的穿刺點不垂直于皮膚穿刺點,往往未能壓住。而利用棉球壓迫,其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大,按壓的面積相對也大,不但能壓迫皮膚表面的針眼,也能對皮下的穿刺點起到很好的壓迫作用。
經(jīng)常更換注射部位,最好采用順時針或逆時針輪換注射,避開皮膚表面的疤痕或青紫處,可以讓患者主動記住注射部位,做好床頭交接班。
通過觀察,達肝素鈉腹壁皮下注射,利用棉球壓迫止血,相對于棉簽壓迫,可以更好的降低腹部皮下出血的發(fā)生,減小皮下出血面積,減輕對患者的傷害。值得臨床推廣。
[1] 羅翠玲.腹部不同注射方法對達肝素鈉致皮下出血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9,24(21).
[2] 朱白梅.達肝素鈉注射方法的不同對局部皮下出血的影響與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14,(10).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6.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