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佩珊
摘要:興趣是學生學好一門課程最大的助力,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科興趣。本文主要以初中歷史為例,談談教師應該如何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習興趣;積極性
歷史顧名思義,是一門專門記載歷朝歷代文明與事件的學科。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與文明的國家,在漫漫歲月中無數(shù)先人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文化和故事,這些都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進行傳承和銘記的內(nèi)容。所以我國從古至今的教育中大多都包含歷史的內(nèi)容,直到現(xiàn)代教育制度成立以來,我國正式將歷史作為一門學科,不僅將中國歷史更將世界歷史系統(tǒng)性條理性的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且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國家的發(fā)展進程,了解世界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學好歷史不僅僅是對于傳統(tǒng)文明的傳承,更是指導未來人生方面燈塔。
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在教學實際中,卻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在歷史學習方面僅僅是注重知識的背誦,主要目的在于應對考試。而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無不以應對考試為最終目的。這就導致日常教與學過程陷入機械化的知識記憶和背誦,反而抹掉了歷史學科設置的初衷。隨著素質(zhì)教育教學體制的開展,學校教育更加注重育人本身,而不是單純的知識傳輸,所以在歷史教學方面教師也有了新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歷史的解讀,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對歷史感興趣,進而從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最終為以后的人生發(fā)展提供借鑒和指導。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及時適應素質(zhì)教育的新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愛上歷史,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一、知識呈現(xiàn)趣味性
歷史本身是一門偏重于理論性的學科,可以說歷史課本通篇都是理論性的知識點,而這類學科的特點也就是需要學生通過知識點的記憶達到學習的目的。而歷史課本設置的目的在于給教師和學生教與學方面的參照,為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的條例化呈現(xiàn)提供一個載體,所以教材中所涉及的內(nèi)容,都會以最為簡潔調(diào)理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邏輯遞進明確。這一方面使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了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歷史以故事為主的趣味性。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就是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和技能將刻板的教材內(nèi)容進行趣味性的解讀。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講故事的方法,將重心優(yōu)先放到歷史事件本身。作為教師我們要明確,歷史考查的基本是原因、背景、事件、過程、影響、作用、后世意義這幾個方面,而這些考察方面依托的都是歷史事件本身。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回歸歷史本身,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所要學習的歷史事件講出來,并在此過程中,將以上所說的考查內(nèi)容通過畫龍點睛的方式融入歷史事件本身,這樣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能接收到歷史所要傳達的知識點本身。故事結束后,教師再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點強調(diào)。一方面,通過歷史故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的進行了知識的傳輸可謂一舉多得。
其次,在歷史這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局限于課本。歷史與其他學科不同,從本質(zhì)上說知識內(nèi)容很難劃清邊界。教材內(nèi)容往往以事件為側重點做到詳略有序。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有必要可以將歷史內(nèi)容進行一定性的擴充,例如在講解唐代歷史時,不妨穿插進課本中一筆帶過的那些人物的故事,通過人物事跡的講解融合當時歷史,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所講解知識點的印象,更可以讓歷史課有一種聽評書或者戲劇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二、課堂教學互動性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缺一不可的,也是知識傳輸相互關聯(lián)的兩端。而以往應試教育的課堂教學中,為了更為快速的傳輸更多知識,教師習慣了自問自答、自說自話,學生僅僅成為知識被動接收的器具。這不僅不利于知識的傳輸效率,對于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所以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更加注重互動性,教師與學生通過知識實現(xiàn)思維往來和溝通,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
首先,在課堂上教學要端正師生之間的位置。素質(zhì)教育強調(diào)以人為本,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得好不如學生學得好。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固有觀念,以學生為主導,在知識講解過程中,通過時刻觀察學生的課堂反應,并通過課堂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互動,然后從中調(diào)整課堂教學節(jié)奏和重點,實現(xiàn)知識傳輸?shù)淖畲蠡?,也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獲得最大的舒適感,從而不斷獲得學習動力。
其次,既然素質(zhì)教育一直強調(diào)學生為主,那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將教與學的角色進行對調(diào)。在課前,教師可以事先給出預習任務,讓學生自學尋找教師列出的問題答案,然后在課堂上直接進行分享,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能讓學生之間通過分享互相學習,最終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三、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合
所謂活在當下,人的一切行為的目的指向的是現(xiàn)在和將來。所以歷史作為一門學科,它最終的意義是在于為學生的現(xiàn)在和未來服務。所以歷史不能脫離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歷史映照進現(xiàn)實,實現(xiàn)古今融合。
首先,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和塑造學生的人格。歷史教材中所選擇的很多事件、人物,不論是在正面引導還是反面警醒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為教師的我們,可以直接引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是給學生一個新角度看待歷史的的機會,通過討論更深刻的剖析歷史;同時也是教師對學生三觀進行引導和糾錯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
其次,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歷史知識的教學給學生現(xiàn)實行為上的引導。歷史教材中所傳遞出的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助人為樂等優(yōu)秀的品質(zhì),是幾千年歷史與文化傳承沉淀下來的精粹,教師在歷史講解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實現(xiàn)對學生精神上的熏陶,可讓學生在提高知識素養(yǎng)的過程中,一起進行道德素養(yǎng)的培育,從而真正塑造出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以上我所列舉的幾點,都是結合我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所總結出的,也許不具備一定的普適性,但希望給其他教師創(chuàng)建趣味性的歷史課堂提供一些啟發(f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