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研究概說

      2017-09-17 02:07:12顏詩純
      現(xiàn)代語文 2017年8期
      關鍵詞:研究綜述

      摘 要:本世紀以來,中古漢語詞匯研究得到了長足發(fā)展,著作和論文大量涌現(xiàn)。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的研究是本時期詞匯研究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文根據成果類型進行分類,對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的研究概況進行了探討。同時,還對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產生的原因和研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古漢語 新詞新義 研究綜述

      一、新詞新義的標準

      新詞新義的標準是什么,學術界至今還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精準的定論。王云路(2010)對“新詞新義”做了一個說明性的解釋:“漢魏六朝產生的新詞以雙音詞為主,而且多為原有單音詞的組合,也就是說,原有詞作為語素構成新詞;完全新造的語素并不多見。單音詞主要是老面孔,大多數(shù)先秦就已出現(xiàn)的單音詞在中古繼續(xù)使用,一部分單音詞消亡,一部分新的單音詞產生。”由此可見,雖然大部分新詞都是新興的復音詞,但其構成的兩個單音詞都是已有的單音詞。這些新詞或為新事物命名,或為方言詞記音,或為減少詞的兼職義項等等。所以,很少有完全陌生的詞,大都是較為熟悉的單音詞或其中的一部分。

      劉慧、曾昭聰(2008)說:“所謂的新詞新義是以《漢語大詞典》為判斷標準的,正如朱慶之在其《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一文中所解釋的:‘新詞就是根據《漢語大詞典》判斷不早于東漢才出現(xiàn)的那些表義單位,而新義則是根據《漢語大詞典》判斷東漢前出現(xiàn)的表義單位里不早于東漢才出現(xiàn)的那些新的義位?!彼麄冋J為新詞和新義的標準需要參照《漢語大詞典》(以下皆簡稱《大詞典》)來進行比對。除此之外,在筆者所涉獵的論文著作中,學者們大都是以《大詞典》為參照文本,再佐以其他的文獻資料。

      鄭振鐸(2001)說過一定要堅持“例不十,法不立”這一原則,即注意語言的社會性,多進行比對總結研究;并且提出要注意新詞新義發(fā)生的社會性緣由。

      王云路、黃沚青(2012)在“存在的部分”中說:“又如探討新詞新義時,往往局限于與《漢語大詞典》進行對比,《漢語大詞典》沒有收錄的就視為新詞或新義,對新義或新用法產生的動因的探討也不夠深入?!彼运麄冋J為《大詞典》可作為一個參照,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能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動因的標準。

      二、中古新詞新義研究概況

      新詞新義的研究屬于漢語詞匯史的研究,在中古時期,舊概念的新表達,新義位的產生,都使得這一時期語言現(xiàn)象極為突出。學者們對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的研究也成為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的焦點。根據研究材料的來源,可以將現(xiàn)階段找到的論文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新詞新義與通論性著作及品評性論文

      中古漢語的通論性論著已經出現(xiàn)。這類著作有:周俊勛《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綱要》(2009),這本書對中古漢語進行多角度的總結和介紹,包括研究概況、詞義演變、詞形構成等;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2010)分十四章,其中第七章主要介紹的就是中古時期的新詞新義;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匯學》(2010)也專設一章節(jié)介紹新詞構詞法,其他理論則散見文章各處。

      此外,汪維輝(1994)對王云路、方一新的新作《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做了一番點評,指出八條獨到之處以及三條不足之處,給這本書以極高的贊譽。方一新、王云路(1994)對朱慶之《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給予肯定,并介紹了它在發(fā)掘和考釋中古新詞新義等問題上的貢獻等。方一新、王云路(1999)評論李維琦新著《佛經續(xù)釋詞》,認為此書有發(fā)現(xiàn)新詞新義、糾正闕失、訂正《大詞典》等大型語文辭書等貢獻與特色。董志翹、陳文杰(1999)主要介紹運用現(xiàn)代化手段研究語言資料、挖掘新詞新義等的特色,并提出兩點商榷之處。雷東平(2012)對《中古漢語詞匯史》(王云路,2010)的內容、脈絡、學術價值進行評述,在此之上說明其學術影響并提出建議。

      2.新詞新義與佛教經典

      各學者對《洛陽伽藍記》的研究很重視,因此研究成果較多,茲列出以下幾種:

      翟燕(2003)從語素的角度對《洛陽伽藍記》中新詞新義進行結構、語義分析,并將詞分成:單純詞和復合詞兩大類,前者包括單純詞、連綿詞等三種,后者包括并列式、偏正式、動賓式等等。此外,翟燕(2005)探討了四個影響新詞新義產生的外部因素:門閥制度、清談風尚、佛教、生活習俗。

      化振紅(2005)認為《洛陽伽藍記》中的新詞產生途徑是書面語到書面語,并從詞性和結構方面對新詞進行分析,其中也提到新詞的標準是比照《大詞典》,反過來對《大詞典》也能進行一定的補充。

      王麗(2006)用數(shù)量統(tǒng)計和數(shù)據分析的方法,以《大詞典》為參照,對出現(xiàn)的雙音節(jié)虛詞中新詞、新義進行歸納和整理。

      牛太清(2007)從歷時和共時兩個角度考察了《洛陽伽藍記》的671個雙音新詞,并且從構詞方式、詞形和詞義等角度為新詞歸類,還探討了書中出現(xiàn)雙音新詞的原因。

      此外,是對其他佛典中新詞新義的研究。王云路、吳堅(2009)討論了利用漢語固有語素或詞語創(chuàng)造的漢譯佛經中的新詞新義的途徑以及規(guī)律,還提出其他造詞方法。王云路(2006)通過分析“形罵、仁、臥出、哀音”等詞的產生過程,說明了譯經中新詞新義的產生與中土文獻息息相關:佛典新詞是運用漢語固有詞語或語素構成;佛典新義新用法是漢語固有詞語含義的引申或擴展;某些新詞往往是漢語固有詞語的充分運用。此外勸誡研究者們不應過分夸大早期佛典在漢語詞匯研究中的作用。

      曹小云、余志新(2008)以及曹小云(2008)對《大詞典》中未收錄的《摩訶僧祇律》和《南海寄歸內法傳》中的新詞新義進行補訂說明以補正《大詞典》。曹小云(2013)也考察了20個在《大詞典》中未收或始見書時代滯后的佛典新詞,并分析其語義及發(fā)展。

      周文(2009)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例,從三個方面揭示東漢佛典中新詞新義與中土詞匯之間的關系。周文(2012)討論了中古時期大量的新詞新義,并說明佛教傳入促使新詞新義大量產生。endprint

      另外,郜林濤(2007)、焦毓梅(2006)同樣對佛典等的部分新詞新義進行了探討。

      由此可見,在中古漢語研究的過程中,佛教經典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這與中古時期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相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尚佛在當時成為主流風氣。在佛典翻譯的過程中,佛家專業(yè)詞匯的對譯以及佛教宣揚教義和教化教徒的需要,使得大量口語詞進入書面語,因此新詞新義現(xiàn)象更為突出。

      3.新詞新義與詩書、史書等文獻

      劉翠(1994)以樂府民歌為主要材料,將部分漢以后產生的新詞,與先秦同概念的舊詞進行對比,以揭示新舊詞在語義和語法上的區(qū)別。王云路(1995)探討漢魏六朝詩歌語詞繼承先秦詩歌語詞這一特殊來源,以及中古文人詩中新詞構成、樂府民歌語言特色。

      《顏氏家訓》詞匯的研究在同類文獻中占據了較大比重。王小莘(1993)的第二部分以《辭源》《大詞典》等七部文獻及漢代一些筆記文中詞和義項作為界定新詞新義的標準,探討了新詞新義的生成以及相關的詞匯現(xiàn)象與規(guī)律。王小莘、魏達純(1994)探討了《顏氏家訓》聯(lián)合式雙音詞中的新詞新義及其歷史演變狀況,并說明此時期的新詞以雙音詞為主要構詞形式,新義的派生手段靈活多樣。

      除了《顏氏家訓》外,《太平經》新詞新義的研究也較多。王敏紅(2007)對《太平經》的疑問句進行研究時,對疑問代詞短語如“何者”“何所”“何一”“何得”等也進行了探討。劉祖國(2008)參考《大詞典》考察了“會”“會當”“了”等十個詞。劉湘濤(2009)從新生的六個程度副詞著手,為《大詞典》補苴。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文獻被選為新詞新義研究的材料。

      方一新(1998)選取六朝史書中“評”“埤”“逼”“剩”等7個詞語的進行考察。

      崔泳、蘇杰(2002)舉例說明西晉陳壽《三國志》以及南朝宋裴松之《三國志注》120多個重言字中涌現(xiàn)的新詞新義。

      汪維輝(2004)對《齊民要術》中普通詞語的新詞新義做了挖掘,肯定其對詞匯史的研究及辭書編纂修訂的功用。程志兵(2004)、程志兵(2005)、張舸(2006)皆以《齊民要術》為研究對象,考察《齊民要術》中的新詞新義。

      此外,張婷(2006)對《二程語錄》、馮青(2015)對《二程語錄》和《朱子語類》新詞新義的比較等都是在語錄文本中解讀新詞新義。劉祖國(2006)是對白冰(2001)一文中部分詞語進行考釋,認為這些早在中古時期乃至上古已經出現(xiàn)的詞不能算作宋代新詞。范春媛(2007)從漢語詞匯史角度對《列子》書中的新詞新義現(xiàn)象作了探析。王東(2010)亦是從詞匯史角度分析《水經注》研究新詞新義的語料價值。

      張芹在(2015)對唐人劉餗所撰《隋唐嘉話》中的詞語進行新詞新義的探究,以為漢語詞匯史研究和辭書編纂提供一定的參考。

      4.新詞新義與筆記小說

      對《搜神記》中新詞新義考察的有舒韶雄(2008)和黃斐(2002)。前者是在《搜神記》的“半真”部分對《大詞典》失收和未收的新詞新義進行補缺,以說明《搜神記》的語料價值。后者以《大詞典》和《佩文韻府》為參照,考察了根詞詞素構詞、義位引申構詞等五種構造新詞的方式。

      考察《世說新語》新詞新義的:陳穎(2014)考察《世說新語》中新詞與舊詞的關系,以說明其詞匯學和史料學價值;馬連湘(2001)說明中古在上古主要構詞方式之上有了新的發(fā)展,產生了新的構詞方式。

      王小莘(2003)以魏晉六朝時的筆記小說談詞義的變化以及一些語言現(xiàn)象。

      由此看來,中古新詞新義的研究意義重大,不僅能加深我們對古文獻的了解與考訂,而且對編纂辭書意義重大。在以上論文中,大都以《大詞典》為參照文本,并對《大詞典》進行補苴。以下論文專門論述語料研究以及新詞新義與辭書編纂的問題。

      在新詞新義與語料研究方面,有以下論文值得參看:

      方一新(1996)提到先鑒別東漢時期的語料的真?zhèn)?,再對語料進行研究,大量新詞新義的發(fā)現(xiàn)利于辭書編纂。還有張能甫(1990)列舉從鄭玄箋注中發(fā)現(xiàn)的部分新詞新義,以喚起學者們對東漢時期語料研究的重視。

      徐望駕(2003)從詞匯角度考察《論語集解義疏》的真實性問題,其中列舉了一些新詞。

      胡敕瑞(2006)論述了產生于東漢成熟于魏晉的“去”的“往∕至”義的發(fā)展變化。吳金華(2008)談及典故詞就是歷代文人利用古代典籍中的詞語或故事所創(chuàng)的,興起于漢魏六朝,衰竭于清末民初。

      王東(2008)在比較南音北言的基礎上,挖掘一批南北文獻中的新詞語,并說明北方文獻中以《水經注》、南方文獻以《觀世音應驗記》為參照。王月婷(2009)舉例說明:新詞滋生需要改變讀音,而順著本義發(fā)展的引申義則不需要。

      除此之外,新詞新義與辭書編纂關系也是較為密切的。新詞新義主要的參照就是《大詞典》,這些新詞新義對《大詞典》可能有補充作用。

      王小莘(1997)探討了因為對新詞新義等問題沒有深入認識而造成的詞書編纂中的種種問題。

      徐望駕、曹秀華(2003)從皇侃唯一保存至今的義疏體著作的語料價值分析到著作中的新詞新義、佛語詞等重要詞匯現(xiàn)象。王文暉(2004)從新詞“佻脫”的產生、構成詞形以及后世流傳等方面對詞義進行一定的校訂。

      方一新(2005)考釋了中古時期的九個語詞,以補正詞書。徐山(2005、2006)系列論文考證了《潛夫論》中很多《大詞典》失收的并列復詞、新詞新義以補充后者。此外李素娟(2008)以《南海寄歸內法傳》為例,考證了《大詞典》遲收的新詞新義。王云路、徐曼曼(2011)從三個方面討論《春秋公羊傳解詁》的語言學價值,其一就是出現(xiàn)大量的新詞新義。

      李明龍(2011)介紹了中古漢語中通過改換同義語素來構成新詞的構詞方式。曾柱(2011)提出區(qū)分“舊詞新義”“同形新詞”和“新詞形新詞”,并討論新詞語詞典編纂的一些問題。endprint

      呂曉玲(2012)將《鹽鐵論》與《大詞典》比對,考釋了后者所遲收的新詞。郭飛飛(2013)以《大詞典》為參照,對《大唐西域記》中新詞新義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研究。段繼緒(2014)從《大方便佛報恩經》的新詞新義中擇取數(shù)據,對《大詞典》中失收的詞進行補充。張鑫媛(2014)也是對《大方便佛報恩經》中《大詞典》失收的詞條、闕失的義項以及晚出的書證的補充。

      就所總結的論文資料而言,可以看到: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研究材料的范圍在不斷擴大,重心由史書、詩文、小說之類向佛經、道藏、雜書、碑刻文獻等轉移。并且隨著后者的研究越加深入細致,系統(tǒng)性也更強。從《洛陽伽藍記》的研究就可以看出這種趨勢。

      三、中古新詞新義產生的原因

      產生新詞,是為了記錄日益豐富的新生事物,為了準確地表情達意。新興事物越來越多,需要更加細致地加以區(qū)別。新詞與新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需要的產物。

      新詞新義的產生是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語言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使得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社會生活進行積極反映、回饋。如王云路(2010)所說,“襖(襖)”是中古時期產生的新詞,指的是有襯里的上衣;因為產生“襖”這一新生事物,因此語言中也產生對“襖”的表達。佛教詞匯進入語言也是這樣的。

      其次,是語言使用者對詞匯的影響。譬如佛典,需要翻譯的需求對譯者有嚴格要求——對兩種語言以及佛教教義的熟練掌握缺一不可,再者翻譯者的個人偏好問題以及佛典語言的適用性要求。為了宣揚教義,獲得更多教徒,講經者都是述諸口頭講經,這就需要較為淺顯的、口語的表達;這也是佛典常具有口語化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詞新義的產生更是語言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語言的本質是人的語言,為了適應人的生活與表達需要,雙音節(jié)化應運而生。

      除此之外,方言詞匯的進入也會影響新詞新義的發(fā)展,當然還有其他原因。但不管是哪一種因素都不可能單獨起作用,總是與其他因素共同影響著詞匯的發(fā)展。

      四、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古漢語的新詞新義的研究成果很豐碩,但不可否認,依然存在著問題;王云路、黃沚青(2012)(以下簡稱《研究綜述》)也提到不少存在的問題??偟膩碚f,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語料范圍應擴寬

      從以上論文著作選擇的語料可看出,研究語料主要集中在一些傳世名篇上。選擇語料的標準雖暫時沒有確定,但總體說來是較為窄的,尚待考證校訂的語料較少涉及,部分語料更是無人問津。王云路等認為從漢語史角度研究中古注疏的,尚不多見;對注釋以及筆記中的中古詞語應該在考證辨析的基礎上梳理發(fā)展脈絡;另外,還要重視出土文獻以及域外漢籍。

      2.思路方法應該多樣

      王云路等認為,首先,以往研究的方法都過于單一,尤其是缺少演繹推理和理論闡述。在《研究綜述》中特別指出探討新詞新義時,不應該局限于與《大詞典》的比照,還應對產生新詞新義的動因進行探討。

      其次,綜合性研究較為薄弱。比如在考察某一文獻的新詞新義時,還應加入同時代同類型的語料研究,以及結合周邊的方言材料以及出土文獻等等進行綜合研究。

      最后,跨學科綜合意識不強。研究中古漢語新詞新義時,不僅僅要研究佛家經典等的新詞新義,還要把握經濟立法、天文地理等等專業(yè)詞語中的新詞與新義。

      3.要求創(chuàng)新

      筆者認為:講究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對待語料的態(tài)度。研究詞匯雖然要在語料可靠的基礎上進行,但不僅僅只是這樣。流傳至今的中古文獻有真有偽、有粗有精。在研究時,當研究材料可信的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加以利用進行研究;當材料不那么可靠的時候,研究過程也是一種對材料的探索,不應完全否定這種過程。此外,研究還應立足漢語史,最好是在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中進行。

      4.不能陷入兩個極端

      在語料的選擇上,不能走兩個極端。重復角度與立意研究,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對極為孤僻的文本的牽強附會的研究,材料堆積以及劍走偏鋒的孤本研究,對于學術發(fā)展都極為不利,應該避免。此外,很多研究成果僅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完不成的,需要團隊合作,在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的研究上也應如此。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的類型學研究”[項目編號:14CYY025]。)

      參考文獻:

      [1]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方一新.中古近代漢語詞匯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白冰.《廣韻》語詞訓詁所反映的宋代新語詞[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4]曹小云,余志新.《摩訶僧祇律》的語料價值[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8).

      [5]曹小云.論《南海寄歸內法傳》的語料價值[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5).

      [6]曹小云.再談東晉漢文佛典中的新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3,(4).

      [7]曾柱.“舊詞新義”與新詞語詞典編纂相關問題淺議[J].辭書研究,2011,(3).

      [8]陳穎.《世說新語》中新生詞匯的史料學價值[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4,(3).

      [9]程志兵.《齊民要術》新詞新義簡論[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5,(4).

      [10]程志兵.《齊民要術》與漢語詞匯史研究[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4,(3).

      [11]崔泳.《三國志》重言詞略說[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2).

      [12]董志翹,陳文杰.讀李維琦先生近作《佛經續(xù)釋詞》[J].古漢語研究,1999,(2).

      [13]段繼緒.分析《漢語大詞典》用詞——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J].語文建設,2014,(24).endprint

      [14]范春媛.試論《列子》在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上的語料價值[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7,(1).

      [15]方一新,王云路.讀《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4,(1).

      [16]方一新,王云路.評《佛經續(xù)釋詞》[J].語言研究,1999,(2).

      [17]方一新.東漢語料與詞匯史研究芻議[J].中國語文,1996,(2).

      [18]方一新.漢魏六朝詞語散札[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3).

      [19]方一新.六朝史書詞語札記[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8,(2).

      [20]馮青.《二程語錄》與《朱子語類》新詞新義之比較[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5,(2).

      [21]郜林濤.《根有律》中的新詞新義[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6).

      [22]郭飛飛.《漢語大詞典》未有舉例問題商兌——以《大唐西域記》為例[J].考試與評價,2013,(3).

      [23]胡敕瑞.“去”之“往∕至”義的產生過程[J].中國語文,2006,(6).

      [24]化振紅.《洛陽伽藍記》中反映魏晉南北朝時代特色的新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2).

      [25]黃斐.淺論《搜神記》中的新詞[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2,(6).

      [26]焦毓梅.淺談漢譯佛經外來詞的漢語化[J].社會科學家,2006,(4).

      [27]雷東平.《評王云路〈中古漢語詞匯史〉》[J].南開語言學刊,2012,(1).

      [28]李明龍.換素構詞與詞語訓釋[J].語文知識,2011,(4).

      [29]李素娟.《漢語大詞典》書證遲后例補——以《南海寄歸內法傳》為例[J].求索,2008,(5).

      [30]劉翠.樂府民歌中的新詞新義——兼論新舊、詞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3).

      [31]劉慧,曾昭聰.東漢碑刻詞匯研究的新成果——《東漢碑刻復音詞研究》評介[J].惠州學院學報,2008,(5).

      [32]劉湘濤.《太平經》新生程度副詞補苴《漢語大詞典》六則[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4).

      [33]劉祖國.《太平經》所見東漢時期的新詞新義[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8).

      [34]劉祖國.再談《廣韻》語詞訓詁所反映的宋代新語詞[J].宜春學院學報,2006,(1).

      [35]呂曉玲.《漢語大詞典》書證滯后拾補——以《鹽鐵論》為證[J].文學界,2012,(1).

      [36]馬連湘.從《世說新語》復合詞的結構方式看漢語造詞法在中古的發(fā)展[J].東疆學刊,2001,(3).

      [37]牛太清.《洛陽伽藍記》雙音新詞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38]舒韶雄.二十卷本《搜神記》的語料價值[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08,(1).

      [39]汪維輝.《中古漢語語詞例釋》讀后[J].語言研究,1994,(2).

      [40]汪維輝.試論《齊民要術》的語料價值[J].古漢語研究,2004,(4).

      [41]王東.南北朝時期南北詞語差異研究芻議[J].長江學術,2008,(3).

      [42]王東.試論《水經注》在中古漢語詞匯史研究上的語料價值[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

      [43]王麗.《洛陽伽藍記》中的雙音節(jié)虛詞研究[J].東方論壇,2006,(5).

      [44]王敏紅.《太平經〉疑問句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7,(3).

      [45]王文暉.釋“佻脫”[J].古漢語研究,2004,(3).

      [46]王小莘,魏達純.《顏氏家訓》中聯(lián)合式雙音詞的詞義構成論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6).

      [47]王小莘.《顏氏家訓》中反映魏晉南北朝時代特點的語詞的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3,(4).

      [48]王小莘.從魏晉六朝筆記小說看中古漢語詞匯新舊質素的共融和更替[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1).

      [49]王小莘.魏晉南北朝詞匯研究與詞書的編纂[J].中國語文,1997,(4).

      [50]王月婷.古漢語變讀構詞中的本義與引申義[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8).

      [51]王云路,黃沚青.本世紀以來(2000~2011)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綜述[J].浙江社會科學,2012,(10).

      [52]王云路,吳堅.再論漢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途徑[J].漢語史學報,2009,(0).

      [53]王云路,徐曼曼.試論何休《春秋公羊傳解詁》的語言學價值[J].語言研究,2011,(2).

      [54]王云路.試說翻譯佛經新詞新義的產生理據[J].語言研究,2006,(2).

      [55]王云路.中古詩歌語言源流演變述略[J].浙江社會科學,1995,(2).

      [56]吳金華.略說古漢語復音詞中的典故詞[J].語言研究,2008,(1).

      [57]徐山.《漢語大詞典》失收的《潛夫論》并列復詞考[J].蘇州市職業(yè)大學學報,2005,(3).

      [58]徐山.《潛夫論》并列復詞逆序詞與《漢語大詞典》編纂[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1).

      [59]徐山.《潛夫論》并列復詞異形詞與《漢語大詞典》編纂[J].鄂州大學學報,2006,(1).

      [60]徐山.《潛夫論》反義并列復詞與《漢語大詞典》編纂[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3).

      [61]徐望駕,曹秀華.試論皇侃《論語集結義疏》[J].古漢語研究,2003,(2).

      [62]徐望駕.從語言上看皇侃《論語集解義疏》的真實性[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3,(5).

      [63]翟燕.《洛陽伽藍記》新詞新義產生的外因[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5).

      [64]翟燕.《洛陽伽藍記》中新詞新義的語義及結構分析[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3,(1).

      [65]張舸.《齊民要術》雙音節(jié)詞在漢語史中的承傳[J].生活科學輯刊,2005,(6).

      [66]張芹.簡論《隋唐嘉話》中的新詞新義[J].青年文學家,2015,(5).

      [67]張婷.“二程語錄”詞匯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68]張鑫媛.《漢語大詞典》拾遺——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4,(5).

      [69]鄭振鐸.論中古漢語[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3).

      [70]周文.論佛教傳入與中古漢語新詞新義的關系——以《撰集百緣經》為例[J].咸寧學院學報,2012,(7).

      [71]周文.試論佛教傳入與中土詞匯之關系——以《修行本起經》為例[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

      (顏詩純 湖南長沙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410083)endprint

      猜你喜歡
      研究綜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培育途徑研究綜述
      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構成的研究綜述
      亞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2:24:03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科教導刊(2016年28期)2016-12-12 05:51:11
      兒童旅游研究綜述
      旅游學刊(2016年9期)2016-12-06 19:45:17
      上市公司環(huán)境信息披露文獻綜述
      生態(tài)翻譯學研究簡述
      近五年農村征地糾紛問題研究綜述
      小學課桌椅設計研究綜述
      英語虛擬語氣的認知研究綜述
      關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綜述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13:41
      社旗县| 邵东县| 威海市| 临清市| 雷波县| 满城县| 海兴县| 安岳县| 若尔盖县| 杭州市| 小金县| 黔南| 南汇区| 柯坪县| 鄂托克前旗| 叶城县| 昂仁县| 乐安县| 武威市| 蕉岭县| 贵定县| 灵宝市| 望奎县| 高清| 泰州市| 彭水| 邻水| 蒙山县| 扶风县| 池州市| 鹿泉市| 兴化市| 龙井市| 商都县| 富顺县| 康平县| 黑水县| 贺州市| 阿克陶县| 纳雍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