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在……上”和“on”為研究對象,借助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CCL)與英語國家語料庫(BNC)對兩者進行了描述和分類并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對比兩者隱喻意義的異同。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上”和“on”的隱喻圖式存在如下關系:“在……上”與“on”都有接觸圖式、支持圖式;但“在……上”缺乏限制圖式而“on”則無上方圖式;“在……上”與“on”所共有的圖式也存在語義上的細微差別。
關鍵詞:隱喻圖式 對比研究 “on” “在……上”
一、引言
中國英語學習者在使用空間介詞的過程中,因其用法的多樣性以及英漢語存在之間的差異,總會造成用法錯誤,空間介詞也因此成為二語學習的難點并備受學界關注。國內(nèi)外對介詞“on”大多集中于用認知語言學來解釋空間介詞“on”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對漢語“在……上”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對其空間意義的研究而較少涉及其隱喻意義。此外,對漢語“在……上”和英語介詞“on”的跨語言對比研究也相對來說較少,并且大多數(shù)研究僅僅局限于特殊意義的比較。本文究旨在探討漢語方位詞“在……上”與英語介詞“on”的隱喻含義,在認知語義分析的基礎上,對這兩種空間表達的隱喻意義進行了比較,為漢英介詞的對比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此外本研究有助于解釋中國英語學習者關于介詞“on”的許多語法和語用錯誤,并對二語詞匯教和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二、意象圖式理論
意象圖式是認知語言學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一般認為意象圖式的概念是在概念隱喻理論中被提出來的[1]。Lakoff提出了“形式空間化假設(The 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2],認為人們基于感知逐步認識了所生存的空間,形成了有關空間和運動等意象圖式。人們將這些圖式映射到頭腦后就形成了范疇和概念結構。在Lakoff理論的基礎上,Johnson認為:“意象圖式是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的不斷再現(xiàn)的動態(tài)結構,這種結構給我們的經(jīng)驗以連貫和結構?!盵3]Ungerer定義為“意象圖式是來源于我們?nèi)粘I钪信c世界的互動經(jīng)驗的簡單而基本的認知結構。”[4]Oakley則認為“意象圖式是為了把映射到概念結構而對感性經(jīng)驗進行的壓縮性的再描寫?!盵5]對圖式含義的理解各家不盡相同,但其核心意義是相同的,即圖式是一個有組織的,用于存儲記憶中一般概念并用于組織記憶的思維模型,它是人們用來記憶并了解世界的抽象模型。
意象圖式通常用線條等簡單圖示,給人更具體的感覺。根據(jù)雙解碼理論“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s words”(一張圖畫勝過千言萬語),這些表達意象圖式的簡圖有助于記憶和該意象圖式有關的語言表達[6]。Langacker說明了意象圖式的組成結構,認為意象圖式主要由射體(trajector,縮寫為TR),界標(landmark,縮寫為LM)和路徑(PATH)三部分組成,體現(xiàn)的是TR和LM之間的某種不對稱的關系[7]。不少語言學家用Langecker提出的術語和對圖式結構的理解來描寫位置介詞所體現(xiàn)的空間關系。本文擬采用Langecker提出的概念來分析“在……上”與英語介詞“on”的隱喻意義。
三、“在……上”和“on”的隱喻圖式
本文以庫容約為5.8億的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與1億詞的BNC為可比語料庫,分別檢索“在……上”與“on”??紤]到漢語句子的一般長度,本文運用查詢表達式“在$20上”檢索“在”與“上”間隔小于等于20個漢字的句子,對于英語介詞“on”,我們考察在目標詞”左右10個詞范圍內(nèi)的詞。剔除不合要求的檢索項后,得出結果如下:
根據(jù)表1,“在……上”的隱喻意義可以歸為接觸圖式、支持圖式和上方圖式?!皁n”的隱喻意義可以歸為接觸圖式、支持圖式和限制圖式。
(一)“在……上”的隱喻圖式
1.接觸圖式
在漢語中,“在……上”接觸圖式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表時間段;表對象;表地點。表示時間段的隱喻數(shù)“在歷史上”最為典型。如:“在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此句中時間為界標,發(fā)生的事件為射體。Lindstromberg認為,介詞的時間用法從空間用法發(fā)展而來[8]?;仡櫄v史時,過去的事件在時間軸上留下一個定點,即界標與射體的接觸點,因此將其看作接觸圖式?!吧稀痹诒磉_空間意義的基礎上還衍生出了各種社會文化意義[9]。因此,“在……上”用于表示對象時,可以將其看作空間域向抽象域的投射,表示的對象可以細分為點,線,面。如“在這個問題上”,將問題看作一個抽象的點(界標),人們(射體)必須解決問題,射體與界標就構成了接觸圖式。同理,表示程度或者水平時,如“在某種程度上”中的程度可抽象為水平線。當用于表示某一領域,如“在政治上”,可以將政治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當作一個面來考慮?!霸诼?lián)合國大會上”中“在……上”表示地點,大會抽象為界標,射體為動作發(fā)出者。
2.支持圖式
與接觸圖式不同,支持圖式的界標對射體有支撐作用,將界標移除,射體就難以維持原樣。“在……上”隱喻義的支持圖式可分為以下兩類:第一,表基礎,將“基礎”看作“界標”,基于此基礎的事物為射體,沒有“基礎”的支撐,不能得出某些特定結論或者難以立足。第二,表媒體,如“在媒體上”;“在電視上”,媒體為界標,為射體提供信息,否則射體不能得到信息。
3.上方圖式
“在……上”的上方圖式的隱喻意義用法較少,多與“之”連用,如“太師官階在太傅之上”。例句中射體為太師,界標為太傅,表示兩者的官職等級關系有高低之分,“在……上”的空間上方圖式被投射到官職等級,不再表示空間關系。
(二)“on”的隱喻圖式
1.接觸圖式
“on”接觸圖式有以下四種用法:第一,表時間,“On”在時間域里體現(xiàn)射體(發(fā)生的事件)與界標(時間)的抽象接觸關系,即射體發(fā)生在界標延續(xù)的時間范圍內(nèi),如:on Monday,on the evening等。第二,表對象,當“on”體現(xiàn)的空間接觸關系被映射到抽象域時,它的內(nèi)部概念結構不變,體現(xiàn)射體與界標的抽象接觸關系,表示有關或關于,例如:on the matter,on the issue(s) of等。第三,表狀態(tài),射體與界標之間為抽象接觸關系,界標被概念化為實物,呈現(xiàn)射體的狀態(tài)。如:The lamb is on.在這個句子中,“on”表示了射體的狀態(tài),其他諸如此類的詞還有:on display,on the alert等。第四,表地點,如:on this occasion,射體與界標的接觸點為this occasion。
2.支持圖式
語言學家Herskovits也曾表述,“on”的理想義就是支持[10]。支持圖式隱喻意義將界標引申為一個顯性或隱性動作(射體)的基礎、前提、依據(jù)或理由等。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界標是射體的基點,即射體行為的基礎,提供射體行動的依據(jù):如:on the basis of,operate on similar principles。第二,射體對界標的依賴作用或者對界標施加壓力,實際上表示的是界標對射體的支持作用。如:count on,rely (reliance) on,impose on。
3.限制圖式
“on”的限制圖式表示的是界標對射體的限制作用。如:on the condition that。限制圖式的另一種用法為射體受界標的限制而必須履行某種行為。如:on loan,on diet。由于界標的限制,射體必須履行某種行為。
四、“在……上”與“on”的隱喻圖式對比
從總體上看,“在……上”與“on”都有接觸圖式與支持圖式,但“在……上”缺乏限制圖式而“on”則無上方圖式,“在……上”的上方圖式的隱喻意義可以表示地位高低,如“男性地位在女性之上”,而“on”則無這種用法?!皁n”的限制圖式可以表示射體受射體的限制,而在漢語中一般沒有“在……上”的這種用法。由此可見,兩者的詞義存在差別。
比較各隱喻圖式下更細的分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上”與“on”所共有的圖式也存在語義上的細微差別。首先兩者都有接觸圖式且都有表示時間,對象,地點的用法,但是表示時間時,“在……上”的時間性表達多指時間段,如“在教育史上”,而“on”常表達確切的時間點,如:“on Monday,December 26”。其次,“在……上”在漢語中可以表示在某一領域或者方面,如“在軍事上”,而在英語中常用介詞“in”表示某一領域。此外,“on”還可以表示狀態(tài),如:on display,on the alert,on TV等,而“在……上”則無此用法。最后,對于“支持圖式”,“在……上”和“on”都有表基礎的用法,但“在……上”有表示媒體的用法,“on”可以表示射體對界標的依賴或者壓力,如:rely on,bear on。
五、結語
本文通過語料庫檢索分析了“在……上”和“on”隱喻意義及其異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英漢介詞on和方位詞上的對比研究,并提供了認知語義學的研究視角。本研究有助于解釋中國英語學習者關于介詞on的許多語法和語用錯誤,并對二語詞匯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Lakoff,G.&J.Mark.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Women,F(xiàn)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Ungerer,F(xiàn).&H.Schmid.An;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5]Oakley,T.Image Schemas[A].Geeraerts Dirk&Cuyckens; Hubert(eds.).Th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6]李福印.意象圖式理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7,(1):80-85.
[7]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Lindstromberg,S.English Prepositions Explained[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10.
[9]范素琴.方位詞上表征的空間圖式及空間意義[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5):12-17.
[10]Herskovits,A.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he Preposition in English[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王露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