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
外國人看金錢,視角與我們不一樣。
美國人不講存錢,逢到買房買汽車,大多是銀行貸款或分期付款。美國高價的日用品,都可以分期付款。從房子、電視、電腦到家具、玩具,每月領到工資后,只要把該付的錢簽張支票寄出去即可,剩下的再吃喝零花。
你看他車子房子一切應有盡有,以為他是大闊佬,其實欠著“一屁股債”。
我在舊金山的一個朋友,他是大學教師,獨居。有一座尖頂兩層別墅式小樓,涂著白漆,面對紅色的金門橋和藍色的大海,房后還有個綠地雜花的小園子。
可是,我跟他一聊,這些東西全欠著債。房子分20年付清,他才搬進來3年,不過剛剛把地基買到手。汽車的錢,還差一半,才買不久的一套音響和一臺電腦打字機,只付了頭一筆錢。我說:“家具總是你的吧?!?/p>
他說:“你錯了,全是房子附帶的,包括電冰箱?!彼舸爸钢冈豪锏募舨輽C說:“那也是租來的?!?/p>
我說:“看來,只有你才是自己的?!?/p>
他說:“為什么這一切要全是我的?”他說,這世界上什么是屬于你的?即使你還清了債,你也不過暫時用用而已?!爸灰胰〉煤戏ㄊ褂脵?,不管欠不欠債,現(xiàn)在就是我的?!?/p>
美國人很實際,他們很重視“現(xiàn)在”這個概念!
我說:“我猜你一定有錢就花,很少存。”他說:“對,錢只有花的時候才有價值,不用它的時候,它只是一張好看的紙。”
中國人重存錢,西方人重花錢。中國人講節(jié)約,西方人講消費。西方人把錢看成死的東西,中國人把錢看成活的東西,不肯輕易花錢,便造成以存錢為樂的心理。過去,大財主的舊宅老院,常常會挖出一大壇子老錢或金元寶。錢不花,變不成物質(zhì)。適應這種心理,產(chǎn)品追求經(jīng)久耐用,能用一輩子或能傳輩兒才好。錢是物質(zhì)世界的空氣,空氣不流通,物質(zhì)不繁盛。這反映到“債”上,便是中國人怕欠債,以欠債為恥。欠著債,心里有重負,茶飯不香,無債便一身輕,“既無內(nèi)債也無外債才光榮”。
西方人不怕欠債,當然這不是指欠私人錢。西方的買賣常常是先把東西給你,再向你要錢,叫你欠債。有的銀行,在你去登記領取信用卡時,他先借幾千元給你用。借了,當然要還。你敢借,說明你有能耐還,證明你有本事。所以,西方人欠債時,心里毫無負擔,相反心安理得。大公司大企業(yè)都設法到銀行貸款,一邊承擔債務,一邊賺錢。他們是把債務當作一種資本,把不屬于自己的錢調(diào)動來為自己使用,將明天的牌拿到今天來打,押在各處的死錢就都變活了。我對這朋友說:“中國人習慣花過去的錢,美國人習慣花未來的錢。”
他說:“欠著,你才會拼命掙?!泵绹司褪沁@么向前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