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宗教慈善在社會救助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宗教慈善服務,不斷地促進宗教教化功能的實現(xiàn),使大量具有相同或不同信仰的人友好互助,和睦相處??梢娮诮檀壬茦O大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發(fā)展,通過各種各樣的慈善活動凝聚人心,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得社會正義得到充分發(fā)揮。
關鍵詞:現(xiàn)代宗教;慈善事業(yè);倫理問題
一、 如何保護受助者的道德權利
弱勢群體之所以為弱勢群體,在于他們的某些基本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維護和保證。這也是弱勢群體理應享有道義救助和倫理關懷等道德權利的基本依據(jù)。因此,在參與宗教慈善行為時,必須履行宗教慈善行為主體的道德義務,一方面,必須尊重慈善行為對象的道德權利,不能對他們的命運漠不關心;另一方面,要把宗教慈善行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或者當作供某種意志利用的工具去完成。
宗教慈善行為客體的道德權利可以更直觀地表現(xiàn)為對宗教慈善行為主體的道德要求,宗教慈善行為能否富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在行為過程中能否遵循以下道德要求:一是在進行慈善行為時,要以對等的身份去接近、傾聽他們,不能以救世主自居,以為高人一等,也不能強化宣傳慈善主體的價值觀。即使是被救助的弱勢群體,也是有自主意識的道德個體。二是慈善行為應當遵從非功利性的,也就是說宗教慈善行為主體對行為對象的救助應是無償?shù)?,不能帶任何功利性目的。三是慈善行為救助方式應符合科學性和合理性,在慈善行為過程中行為主體應充分尊重行為對象的尊嚴,使他們在接受救助時不至于無地自容,產(chǎn)生逆反心理,應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方式接受救助。
二、 作為受助者的道德自律
就其本質意義上說,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體在充分認識道德必然性的基礎上,自己為自己立法,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按照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指導和約束自身。受助者作為宗教慈善行為的對象,在享有道德權利、接受慈善救助的同時,也應當進行道德自律,懷有知報之心,樹立自強之志。
盡管受助者在宗教慈善行為中接受慈善救助是他們應當享有的道德權利,他們不必為慈善行為主體感激涕零。但是,不必并不等于不應該,受助者在接受了宗教慈善救助后更應進行道德自律,懂得感恩圖報,尤其應懂得回報社會。知恩圖報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受助者應該履行的道德義務。
受助者應樹立自強之志。宗教慈善行為的道義救助,對于受助者走出生存和發(fā)展的困境無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但又要看到,這種救助畢竟是一種外在的因素,只能起到幫助受助者改變其當前困境的短期效用,但這種外在因素能否最終幫助受助者擺脫其弱勢地位則取決于自身是否具有自立自強的精神。也就是說,自立、自強是受助者最終擺脫弱勢地位的決定性因素。自強精神的核心觀念在于,自身完善與否皆取決于己,與外在因素無關;人的完善與否,完全取決于內因,即內在的主觀能動性。
三、 公民意識教育之慈善倫理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公民意識教育和公民倫理的培育,是今后我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大方面。而公民意識的滋長和公民倫理的深入人心,也正好為慈善倫理的建構提供了良好契機。
慈善倫理與公民倫理,有很好的親緣性,這源于它們都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都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性?,F(xiàn)代意義上的典型慈善行為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對于陌生他人的救助;其二,是超出直接義務關系的道德行動。在非公民社會中,這樣的慈善行為也可能會發(fā)生,但絕對不可能成為普遍存在的道德行動模式。只有在現(xiàn)代公民社會中,在公民倫理的陶冶下,具有公民意識的社會個體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機構,才會普遍認同慈善這種特殊的道德行動并自覺實踐之。這是因為,公民倫理強調社會的平等、正義、公正,強調每個社會中的個體都具有基本的生存、發(fā)展權,強調每個人的價值和幸福都值得尊重。只有在這樣的價值理念引導下,人們才會被他人的苦難和不幸所觸動而自愿提供救助,才不會像非公民社會中那樣把遭受苦難的人視為劣等從而心安理得地面對他人的苦難,也才不會富貴者自己窮奢極欲而吝于給凍餒者一點點飽暖的救助。
慈善倫理與公民倫理內在邏輯上的深刻關聯(lián)還表現(xiàn)在:只有在公民倫理和公民意識下,人們才會形成強烈的社會共同體意識,而共同體意識又是慈善倫理最基礎的理據(jù)?,F(xiàn)代慈善倫理的一個要點就是,作為社會共同體中的個體或機構,對于整個共同體和其中的每個個體,都具有一種抽象意義上的責任。我們所有人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每個個體的不幸,都在一定程度上減損了我們這個共同體的整體利益,所以我們彼此都負有互相扶持、互相守望的義務。海明威是較早闡述這種共同體意識的人,他的《喪鐘為誰而鳴》就含有“每一個個體的死去,都是我們大家的一個損失”之意。在傳統(tǒng)社會中,個體的美德實際上是慈善行動者的唯一動機來源,所以在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化和所有規(guī)范倫理中,從不將“份外”救助他人作為必須的義務和道德責任。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因為公民倫理的存在而使得共同體意識空前發(fā)達,為慈善行為提供了美德之外的另一個極為有力的動機來源。
公民意識的培育,能夠促進公民個體成長為積極的慈善行動者。因為只有在公民意識的熏陶下,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充分獨立人格和自主性的公民個體。而這些精神素質,也是慈善行動者所不可或缺的品質。公民在這樣的內在品質下,才會對自我的存在、自我與他人、社會的聯(lián)結有深刻的意識,因而才會有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和責任感,才會自覺自愿地去關懷社會弱者,行慈善之舉。
與公民社會相對應的是奴隸社會、臣民社會和總體主義社會。在后面這幾種情況下,個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被嚴重摧殘甚至完全剝奪,個體必須聽命于權威或“集體”,因而根本不可能存在自覺自愿意義上的慈善行為。他會因為高度發(fā)達的道德品質和道德敏感性,而體會到社會中弱者的艱辛,因而愿意對他們施以援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他體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體會到人類最高尚、美好的情感,這些都促進他的人格更加強健有力,從而具有更強的慈善行動力。
參考文獻:
[1]洪偉,李淑環(huán).宗教慈善公益事業(yè)與構建和諧社會[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2).
[2]徐麟.中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研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3]王文東.宗教倫理學[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4]王衛(wèi)平.中國慈善史綱[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劉松峰,湖北省武漢市,武漢工商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