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說,人生有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這位作家高度概括了一個人一生必須閱讀的三本書的書目。
依我看,有字之書是實體的書;無字之書是人生的所見所聞;心靈之書,則是對上述二書的注釋。
一個人的圖書館中,要有這三本書,便足夠讓他走完人生路。因為這三本書,用不同的筆法,寫出了“人生路”三個大字。
有字之書,筆法端正莊嚴。每一本書,無論是紙質(zhì)書,還是現(xiàn)代化的電子書,都用最整齊的字體,向世人呈現(xiàn)書中的智慧。這本書,是高爾基口中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幫助中國古代文人功成名就的窗邊燭下的讀物。這本書的價值,無人非議;這本書的意義,普遍存在于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書店的書架上。自人類誕生以來,不管用何種工具,他們都會用最莊嚴的手法,在甲骨上,在織物上,在紙上,寫下留傳后世的字跡。這是人類文明的符號,有字之書對人類的意義之大,不言而喻。
無字之書,筆法深刻有力。人類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字里行間,還有另一個他們從出生便存在的環(huán)境——社會。一個人踏入社會之路,就必須閱讀無字之書。在這本書中,他們讀到了生活,讀到了人性,讀到了理想。閱歷使得無字之書的章節(jié)日益增多,使人類開始意識到有字之書中存在和不存在的東西,這個世界全都擁有。這本無字之書,使作家發(fā)出“每一場雨都會停”的感嘆,使人格的羽毛漸漸豐滿。其實每一個人生來都是一本無字之書。無字之書上的內(nèi)容是有字之書的闡釋的有力論證。
心靈之書,筆法超塵脫俗。有了前兩本書,人類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便達到了一種高度,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日臻完善,心靈被刻上了獨一無二的標志。保羅·泰魯說過:“在我看來,一個正在讀書的人,臉上總散發(fā)著異樣的光芒?!边@種光芒,便是心靈中光的折射。
《朗讀者》節(jié)目,便是對這三本書有力的發(fā)揚。一個名人,朗讀一段對他印象深刻的文字,與主持人談論他的經(jīng)歷,使觀眾領悟到他心靈中一些美好的東西,便是這個節(jié)目的真諦。
也許,正如林清玄所說,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心靈的化妝。讓我們多讀書,多出去走走,為心靈書寫一段三書人生的文書。
得分: 44分
文章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作者認為閱讀“三本書”可以“寫好人生”,并在此引導下,將“三本書”進行了既簡單通俗又新穎生動的解讀:“有字之書”,筆法端正莊嚴;“無字之書”,筆法深刻有力;“心靈之書”,筆法超塵脫俗。乍看之下,似乎牽強附會,但是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對前兩本書的解讀還是很到位的。
文章不足之處在于,分論點和論證內(nèi)容之間的銜接似乎不太自然,“三本書”之間沒有很好的過渡,對于“心靈之書”的解讀還不夠細致深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