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芳+王書春
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這門課程,積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最有效性途徑是實現與實際生活的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過程中感受教育,教師對學生的社會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小學德育的重要性得到了更好的體現,所以教師應該重視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提升;有效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在整個小學的教學體系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這門課程的開設為學生的德育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能更好地對學生的各種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進行教學改革,以此來提升整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還沒有真正實現實踐性,教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阻礙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目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必須體現出全新的教學理念,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更加貼切,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改革。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教學來看,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比較陳舊,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很好的設計,導致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不起來,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另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實踐性的活動開展,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所以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進行改革,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二、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課堂教學生活化
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來說,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性的活動,從活動中感受教育非常有意義,所以教師應該實現讓課程教學回歸生活,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教學基礎,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1)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程資源中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材不應該作為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體驗和感知才是最好的教學資源,所以教師應該把品德與社會教學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實現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教學內容的豐富。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能夠更深刻地感知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內容,讓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引發(fā)學生自主化的體驗。
(2)教學方式生活化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讓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得到發(fā)展。①利用教材中的內容,促進學生對角色的扮演??菰锏睦碚撝R會抑制學生的情感,而角色的扮演讓教材知識變得活靈活現,讓學生更好地置身于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喚起他們對生活的體驗。②利用生活中的事件,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比如在三年級品德與社會《大家都是好朋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平時的生活交往中,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了友誼,我們應該怎么做”,從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交友心理,在與朋友的相處過程中懂得呵護友誼。
2.從多方位的角度開展課堂教學
要想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開展多角度的課堂教學。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對各種信息進行傳遞,學生進行自我感悟和體驗,教師最后再給予一定的點評,這種模式可以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我體驗和感悟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問題討論模式
在遇到哲理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采用問題討論模式,注重對學生個體潛能以及人格的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中空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課題進行辨析,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悟理、講理和用理的能力。
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進步,引導學生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所以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也能夠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評價體系的構建中首先應該建立激勵性的評價,在教學中善于發(fā)現學生的優(yōu)點,而不是從他們的缺點進行評價,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另外,教師還要運用多元化的評價,結合學生的自評、家長的評價和其他方式的評價,讓評價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教師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也應該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改正,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結語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所以教師要肩負起責任,不斷優(yōu)化教學內容、更新教學理念,采用積極的教學方法,實現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有效教學,為學生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吳潤貴.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創(chuàng)新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5(5).
編輯 白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