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某大學生因外婆病重請假探親,不料老師不準假,還“開導”學生,“姥姥任何情況下都得支持你學習”,“你能將生死置之度外地投入學業(yè)嗎?”聞之令人愕然。
“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學業(yè),何其冷漠!鼓勵學生“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師,何其無隋!同樣是面對病重的親人,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教育學生:一個叫季娜的女孩,為了讓病重的祖母高興,違反校規(guī)采下了珍貴的“快樂之花”。蘇霍姆林斯基不但沒批評她,還動隋地說:“季娜,你再采3朵花。一朵給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另外兩朵送給你的父母,為他們教育出了一個善良的人?!鼻疲嘤小皽囟取钡慕逃?!
日常生活中,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者還是少了些,“冰冷”教育卻不鮮見。比如,不管是身患重病還是“揭不開鍋”,不少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不用管,好好學習就行”。這固然出自愛子之心,但若長此以往,如何讓孩子懂得生死與共、風雨同舟?更令人擔心的是,缺乏“溫度”的教育,容易導致一種長期存在的冷漠邏輯:只要學業(yè)好就萬事大吉,哪怕品行稍差;只要事業(yè)好就是“成功人士”,哪怕罔顧親人生死。
立德樹人,首先是立德。當學生展現(xiàn)出善良、美好的品質時,我們?yōu)槭裁床荒芎亲o、培育,反而要扼殺、誤導呢?這位老師的“初心”或許不壞,為了讓學生不誤學業(yè),但他在教育的本質問題上犯了錯誤。試想,一個將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人,能成長為真正的有用之才嗎?將來會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些對身受其養(yǎng)育之恩的母親冷漠無情的人,是不會有崇高的愛國主義的情感的?!?/p>
教育要有態(tài)度,更要有“溫度”。起始于人生之初的教育,應該也必須用最溫暖的陽光照亮。因為‘前面偏一尺,后面偏一丈”,在學生心中埋下—顆溫暖的種子,可能比學到多少文化知識更為重要。
(來源:《人民日報》張爍/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