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shù),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提問來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
關(guān)鍵詞:課堂提問;時機;策略;難度
課堂提問是英語課堂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一門藝。教師在英語課堂中的合理提問不僅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激發(fā)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而且通過提問可以使學生參與交流,增加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機會,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并以此為依據(jù)來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那么,在課堂提問中要注意什么呢?
一、抓住提問的時機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課堂的氣氛不能過于呆板嚴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活躍而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1.在開始上課時,教師可以根據(jù)當時的情況和學生進行free talk,這樣可以活躍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從上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中拉過來,并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如:湘南發(fā)生大水災(zāi),損失慘重,上課時可以就此提問:“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flood in South Hunan?”大多數(shù)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積極地回答。緊接著就水災(zāi)的時間,地點,救助情況等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學生既鍛煉了語音表達能力,又擴大了視野,豐富了知識。
2.在深入分析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在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精心設(shè)計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問題作為導(dǎo)入新課的手段。以SBII Unit1 Making a difference為例,教師可以這樣開始:“There are many out-standing scientists in the world,wh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然后可以提這樣幾個問題來導(dǎo)入新課:
(1)Can you name any famous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2)What contributions do the make to the society?
(3)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awking?
3.讀完課文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緊扣課文內(nèi)容的問題來檢查他們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也是我們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檢查方法。
4.另外在結(jié)課前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拓展性或研究性的問題。仍以本課為例:
(1)What can we learn from Hawking?
(2)How can we become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3)What will you do if you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二、注意提問的策略
1.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或部分學生,要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問題。在課堂中為了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應(yīng)當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享受學習英語的樂趣,無拘無束地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要用友好和溫和的語調(diào)提問,和學生交流時眼睛要注視學生并面帶微笑,讓學生感到老師的鼓舞。無論學生的回答是否前面,正確,教師都應(yīng)該給予恰當?shù)目隙ê捅頁P。Very good!Well done!You did a good job!Im proud of you!等簡短的表達應(yīng)常掛嘴邊。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或不正確,教師不能在全體學生面前生氣,甚至責備學生或批評學生。這時,教師不妨鼓勵學生:“Good!But I think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
2.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不要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而應(yīng)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分析出正確答案。比如,換一種方式或進一步解釋所提出的問題。教師還可以提供與問題相關(guān)的更多信息,幫學生找出正確答案。例如在Unit6 Life in the Future中,當學生討論“What is your dreamful life in the future?”的問題時,他們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可以提示從Transportation,F(xiàn)ood,Living condition,Communication等方面談,幫助找到自己熟悉并喜歡的話題,并有話可說。
3.教師要盡量避免按學生的座位順序和成績的高低順序提問,否則會挫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提問時,教師不應(yīng)該只是用“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作為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唯一形式。教師還可以追問或轉(zhuǎn)向一些有關(guān)的問題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在講完名詞性從句這一語法專題后,如果問“”學生大多會一臉茫然,理不出頭緒。教師可以試試提出“Can you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ttributive Clause and the Noun Clause?”“Do you know the forms of Subject Clause?”這種類型的問題,再配以相應(yīng)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三、把握提問的難度
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有“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一定要把握好提問的難度。對過難的問題學生不容易組織語言,這樣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使課堂冷場。而過于簡單的提問也不能太多,這對學生沒有激勵性和啟發(fā)性。同時,在把握問題難易程度的基礎(chǔ)上,要了解學生個人的特點和知識水平,因人施問,力爭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交流中來。例如,在講授的閱讀文章時,作為引入課題的提問如果是“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English poetry?”那么學生很有可能沉默,甚至對這篇文章反感,畢竟英國詩歌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不是個熟悉的話題。如果這樣問“Can you name some Chinese poets and recite some of their poets?”那么學生會立刻活躍起來,大聲說出他們熟悉的中國詩人,背出家喻戶曉的詩詞,并對英國詩歌充滿了好奇,急切地想走近英國詩歌的世界。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戰(zhàn)場,新穎,有效,靈活,富有創(chuàng)新的課堂提問不僅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還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運用語言,并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思探究學科教學論[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12.
[2]中學英語實用課堂教學藝術(shù)[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作者簡介:
宋欣欣(1977.05—),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湖南醴陵;最高學歷:本科;職稱:中一;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