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杰
【摘 要】整體感知是閱讀的基本能力之一。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根據(jù)不同文體與年段,設計不同的感知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結合教師的課堂實踐,可整理出經常運用的幾種感知方法,如開放式、問題式、要素式、圖示式、填空式、組合式、提綱式等。合理運用這些方法能有效開展閱讀教學。
【關鍵詞】閱讀教學 整體感知 形式
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是閱讀的一項基本能力。從能力的要素來看,整體把握是閱讀信息提取、辨析、運用、評價的基礎。從閱讀的心理來看,知道文本大概面貌,是閱讀主體的出發(fā)點。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作為一項能力目標和學習內容。
根據(jù)不同的文體、內容、年段以及教學目標要求,整體感知的形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開放式
所謂開放式,是指學生初讀課文后,自由說說讀懂了什么,找到了哪些重點內容,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還有哪些方面不明白,等等。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情況,組織梳理初讀的感知成果,形成整體內容。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觸摸春天》。
師:請讀讀課文,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交流。有的找到了詞語,有的找到了句子,有的對內容進行敘述,有的談讀后體會……)
(師相機出示文中詞句:“真是一個奇跡”“這是一次全新的經歷”“生活的權利”“創(chuàng)造繽紛世界”……)
師:你再看看這些詞句,你能說說課文寫了什么內容嗎?
開放式感知,比較適合于散文類的課文。開放的形式容易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但如果缺乏正確引領,整體感知就會變得雜亂無章。開放式并不代表不指導,方法的引領、收放的把控、生成的處理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預設。
二、問題式
教師利用一些提示性問題帶領學生一起初讀文本,如“這篇故事寫了誰?他們在做什么?最后怎么樣了?……”讓學生讀書后回答,從而形成整體感知。另外,通過提示尋找課文里一些具有鮮明概括特征的詞句,如課題、總起句、總結句、承上啟下句等,也能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感知。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從現(xiàn)在開始》。
師: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動物呢?
生:獅子、貓頭鷹、袋鼠、小猴子。
師:還有嗎?
生:還有別的動物們。
師:他們在干什么呢?
生:(充分交流后)獅子想找一個新首領。貓頭鷹和袋鼠都不能讓動物們滿意,只有小猴子最受動物們歡迎,成了萬獸之王。
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孔子拜師》。
師:看了題目,再讀課文,想想孔子拜誰為師,經過是怎么樣的,最后的結果如何。
再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
師: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能找到概括全文內容的句子嗎?
(根據(jù)每段的總起詞語就能知道是按“春夏秋冬”的季節(jié)順序寫的,同時也能找到最后的總結段。)
問題式感知,既是一種降低難度的策略,也是一種閱讀方法的提示。一般情況下,這種方法比較符合低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如果在高學段,那么問題就應該進一步變化整合,如《金錢的魔力》一課,教師可以提問:誰能抓住百萬英鎊出現(xiàn)前后人物的不同態(tài)度來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要素式
通過表格、學習單等填寫文章內容的關鍵要素,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梳理,進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新型玻璃》,課后就有這樣的練習。
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介紹了幾種新型玻璃,它們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小組合作設計一個表格,把它們的特點和作用填在表格里。
學生根據(jù)以往年段的表格使用經驗,就會自主設計、填寫(如下表)。
四、圖示式
有時用畫結構圖(如人物關系結構圖、內容層次結構圖)或者示意圖(如故事發(fā)展示意圖)等解釋說明性圖表的方式,也可以對文本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普羅米修斯》,神話故事里的人物關系與事件復雜,如果將其梳理清楚,那整體內容也就一清二楚了。于是教師設計了以下感知方式。
請在人物關系的線條上寫出必要的內容。
圖示式感知直觀、形象,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創(chuàng)造力。在運用圖示感知法時,需要注意,畫圖不是學習的主要任務,厘清關系、說清內容才是教學的重點。
五、填空式
為了降低學習難度,教師用填空形式作為輔助手段,如對課題進行補充性填空、對主要內容的關鍵信息填空等,幫助學生完成整體感知。
如教學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窗前的氣球》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填空題。
( )得了( ),只能( ),他覺得真沒意思。突然,窗前出現(xiàn)一只氣球,畫著( ),代表( )和同學們的問候??评麃啠?)。
進行填空式感知,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不能套用教師的“標準答案”;二是填寫的內容必須是關鍵信息,而且要前后有聯(lián)系,如上例中先填寫了“起因”,后面就要填寫“結果”;三是必須體現(xiàn)文體特征,如寫景類的文章與故事性的文章,設計填寫的角度與信息肯定是不一樣的。還有,填空式感知越到高學段越要慎重運用,因為形式與信息越固定,學生自主發(fā)揮的空間就會越小,要防止思維機械化。
六、組合式
初讀文本后,讓學生搜集關鍵性詞語、詞組或句子,通過交流與討論,對其進行組合,從而完成對主要內容的感知。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女媧補天》一課。
第一步:出示初讀要求。
1.讀后想一想:我從故事里了解到了一些什么?
2.讀后畫一畫:課文里有哪些詞語跟故事的內容密切相關?
第二步:交流初讀感受。
(學生交流后,自主上臺板書:黑黑的大窟窿、尋寶石、金光四射、難過、五彩石、冶煉……)
第三步:概括主要內容。
要求:能用上黑板上的幾個詞簡單地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組合式的感知方法,適合于多類課文。對于詞語或詞組,應該明確其功能取向,多讓學生交流與討論,不可隨意指定,也不可由教師一廂情愿地直接出示答案。
七、提綱式
提綱式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感知形式,就是用小標題等對課文各段內容進行概括,從而完成整體感知。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鄉(xiāng)下人家》時,就可以讓學生用列小標題的方法感知課文內容。
瓜藤滿架—鮮花輪綻—雨后春筍—雞鴨覓食—院落晚餐—月夜夢鄉(xiāng)
也可以運用其他多種表達形式,如:
鄉(xiāng)下的瓜—鄉(xiāng)下的花—鄉(xiāng)下的雞—鄉(xiāng)下的鴨—鄉(xiāng)下的晚餐—鄉(xiāng)下的紡織娘
提綱式的感知與概括,比較適合于小學中高學段的學生,適用于情節(jié)清楚或段落結構相似的課文。進行提綱式概括時,不求答案統(tǒng)一,但求形式一致,語言簡約而優(yōu)美。
總之,整體感知是閱讀的前奏,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它可以是概括性地說寫,也可以是模糊性地把握。因此,在整體感知時需要注意“兩個給予”:一是給予空間,不宜草草而過,更不能叫一個學生說一說,然后統(tǒng)一標準答案;二是給予方法,要有討論與糾正,要有示范與引領,要讓學生在充分暴露認知的過程中,領會整體感知的種種方法,真正形成感知能力,為進一步閱讀服務。
(浙江省象山縣教育局教科研中心 315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