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迎新+李屹巍
摘要: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因為教學對象不同,因此教學理念相差很多。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因教育體制發(fā)生改變而感到一種不適應。本文針對大學教育初期,學生對專業(yè)理解的片面性、對高中到大學過程后的疲憊性進行了深入地剖析,因勢利導地提出采用“過渡繼承法”、“順勢盡興法”以及“連貫施教法”來保證高中與大學教育的連貫性與一致性,盡可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持久力,最終確保教育成果的最優(yōu)化。
關鍵詞:過渡期;專業(yè)教學;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0-0240-02
一、引言
在大一教育初期中很多時候教師會抱怨學生質量是“一年不如一年”,其核心就是認為從大學擴招后學生的質量一年不如一年,從而使得其在教學過程中感到越來越吃力,且最終導致教學成果逐年下滑。這個話題引起了筆者的反思,平心而論,當今學生的學習熱情確實和筆者上學時有所不同,思考問題方式也存有偏差,做事態(tài)度更有所區(qū)別,但是筆者認為既然大學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為本”,那么在這新時代的背景下如何找尋到適合這個時代學生特性的教學方法,如何在新時代實現(xiàn)“傳道、授業(yè)、解惑”,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教學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筆者把自身十年教學工作的所悟、所得進行整理,總結出幾點教學方法以供借鑒。
二、過渡繼承法
大學的教育以專業(yè)為主,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學生以基礎知識作為基石專攻某行業(yè)的技術。但是縱觀全局,無論哪個行業(yè)的技術都是數(shù)學、物理、化學的一個分支,不過多了些實用技巧而已,因此大學初期如何憑借高中的基礎過渡到對專業(yè)的熱愛必然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問題。從心理學來說人類對陌生的事物往往具有抵觸情緒,而如何處理這抵觸情緒會對人生以后的發(fā)展影響巨大。以信息學院為例,信息學院其原身是自動化學院,而自動化專業(yè)的本質就是以弱電控制強電、以強電控制機械,因此電學知識在信息學院極為重要,不過電學只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生在初高中物理上已經(jīng)反復接觸過相關知識,大學自動化專業(yè)方向的學習只是在此基礎上更加深入、更加具體。舉例來說,初高中的某些電路控制實驗是采用手動控制來實現(xiàn),而大學是采用一些電子器件來實現(xiàn),差別就是減少了人為干預,所以這種過渡過程就應該從高中的物理實驗入手,讓學生首先了解這類實驗原理,不產生排斥情緒,然后告訴學生一種新的解決方法,讓學生感到一種簡便與神奇,進而就把學生從基礎教學引入到專業(yè)教學。換個角度,如果我們以學生眼光來看“專業(yè)”,就會知道這個名詞是多么的模糊。學生們的志愿與專業(yè)往往是父母和教師幫忙填寫的,確切說他們根本不知道專業(yè)是什么,更不知道專業(yè)要干什么,而在大學通過簡單說教的方式是沒辦法讓學生理解這個問題??墒菍τ趯W生來說某個實驗做過,不陌生,不恐懼,甚至覺得有點好玩,想持續(xù)地玩下去,那就是最好的,也是能一直持續(xù)完成的動力。而這就是專攻一門技術,就是專門從事一個行業(yè),就是所謂的“專業(yè)”。所以這要求我們的教師不是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大學的專業(yè),而是更能以學生的眼光看待“專業(yè)”這個概念。
三、順勢盡興法
其實我們的教學一直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高中生最后一年是怎么過的,而這一年也是與大學初期生活接觸最緊密的一年。據(jù)筆者了解高三經(jīng)常被稱為“黑色的高三”,學生們一直處于反復的做題、考試、背誦中。這種應試教育理念是以理論和記憶為主導,實驗為輔助的一種教學方式,而這種教學方式實際上是壓抑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調學生的記憶能力作為核心思想??墒沁@種方法的副作用也很明顯,往往這種教學方式時間越長,學生本能越會產生出一種抵抗記憶的情緒,所以我們經(jīng)常在報紙或新聞上看到某高中生在高考結束后,出現(xiàn)集體撕書或者是燒書等極端行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我們的學生升入大學時,他本能地想少背一點書、少記一點理論知識、少一點考試,更想多動動手去實踐、更想少點考試、更想把自己壓抑的興趣進行解放,他們滿懷著激情憧憬著大學的生活不再是死記硬背,不再是簡單地對著枯燥的書本,不再是只準看不準碰地講解。但不幸的是我們的大一課程對于任何一個專業(yè)都是幾門基礎課,如“高數(shù)、外語、大學物理、基礎化學、思想教育、線性代數(shù)、概率論、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等,這些課動手操作較少,更多地是要求學生記憶與背誦。我們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以先打好基礎知識然后才能分析專業(yè)問題的作為思想架構的,因此要求學生在大一到大二期間先學習好基礎理論課,然后是專業(yè)理論課,然后在大三和大四時才是專業(yè)實踐課,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就是“厚積薄發(fā)”。但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忽略了學生已經(jīng)在高中生活經(jīng)歷了3年強化記憶訓練,忽略了學生的求新熱情,忽略了學生的逆反情緒,忽略了學生的操作興趣。當我們開始講授數(shù)學、物理、化學、英語時,學生在心理上對大學美好的期盼完全落空,認為大學只不過是高中的一個延續(xù),從而很早就產生懈怠情緒。其結果是等到學生到了大三、大四時,他們的實踐熱情已經(jīng)消失殆盡。而那個時候為了找工作去通過四、六級,或者為了工作而忙于計算機等級考試,參加招聘會時又占用了學生大量的實踐時間。當他們的精力忙著為了各個畢業(yè)消耗殆盡時,能力的培養(yǎng)就只能成為一紙空談。
學歷不如能力已是不爭之談,用人單位極其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因為只有能做事的人才會給企業(yè)帶來效益,因此對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視實際上就是確定一個大學對外的口碑,所以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在學生最寶貴的大一、大二期間因勢利導,在他們最有興趣去實踐的時候讓他們充分動手,保護好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實踐積極性,且這個時候學生在高中的思維慣性還存在,他們對教師的敬仰與害怕還一直保留著,因此很聽教師的話,這個時候教師只要稍加鼓勵與肯定就很容易塑造出他們的愛好或者是興趣。而當他們因為興趣而感到自己知識的匱乏時,這時教師再循序誘導的鋪設相關原理性課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連貫施教法
大學的授課方式采用逐步遞增,也存在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一門專業(yè)中不同課程分別由幾個教師來負責,每個教師只精通一兩門課程。教師知識的局限性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在學習課程時既不能連接上以前學過的知識,又無法對后續(xù)將要學習的知識進行鋪墊,整個知識架構分片、分段、分塊互不連接,由于這種知識的斷續(xù)性,因此在實踐中根本無法使用,學生最多只能做簡單地模仿,且由于無法貫通,學生對知識的遺忘率極高,到了大四時往往只記得自己學過什么課而不知道自己學會什么課。高中的教學有效地避免了這點,高中的任何一門科任教師基本都是從高一教到高三,很少有中間換人的情況。雖然高一、高二、高三課程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教師的一致性,使課程的教學始終保持連貫性。而大學在每一學期的配課中,任課教師的人選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如果不能有效地配合,就會使學生的知識架構變得七零八散。最適合大學的教學結構,就是使該專業(yè)的教師最好能完成一次大一到大四整個大綱的教學科目,而不要只上某一個年級的,或是在大四時由幾個綜合素質極強的教師對學生整個大學的知識進行穿插與總結,保證學生的知識體系能夠有機地連接在一起,知道各種課程的因果、連貫、與借鑒方法。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承上啟下地完成知識的連貫性。而任課教師在整個大輪回教學中必然使知識得到完備,這樣在實踐教學中領悟就會越深刻,就可以教學過程中有機地結合各門課知識完善教學,而教師對整個專業(yè)的完善認識,對專業(yè)技能地深度把握,對各種課程知識的連貫運用則會對學生完整的知識架構具有巨大的啟迪作用。
五、結語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廣泛,復雜、深入影響著我們教學的方法與尺度?!皩W”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但是如何學、怎樣學、怎樣能學得好、怎樣能將學到的知識轉換到用的成果,這就需要教師的誘導。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保證學生的內驅力,保證他們的學習熱情是最為重要的前提;其次要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實驗條件發(fā)揮其積極性,讓興趣變成成就感;最后要讓教師將分散的知識體系統(tǒng)一化、連貫化、持續(xù)化,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有一個清晰的脈絡。這樣,學生一定會學得更明白,做得更開心,實踐得更好。
參考文獻:
[1]張奇,唐奇良.高等工程教育CIO-CDIO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09,(3):32-34.
[2]何照榮.高等院校機械類開放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3):47,71.
[3]田海梅,朱保平,陳愛萍.基于CDIO模式的綜合項目改革的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4):130-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