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摘 要:在學校教育中,特殊學生的轉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之一。問題出在學生身上,根子出在家長身上。轉化特殊學生,必須轉化在教育子女上存在一定問題的家長,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特殊學生家長;有效溝通;指導
特殊學生的轉化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難點之一。轉化特殊學生,必須轉化在教育子女上存在一定問題的家長,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轉化問題家長,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是擺在班主任面前的一個德育問題。
一、與家長溝通,首先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讓家長與你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形成教育的合力
對于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告訴家長要為孩子的成長考慮。例如:我班的王×就是一個不講規(guī)則的孩子。課上大笑,凡事首先要滿足自我,不為他人考慮,是一個沒有規(guī)則意識的孩子。他的家長就是溺愛型家長。他所受到的溺愛,來自父母雙方,還來自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告訴家長:孩子這樣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同意我的觀點,很快與我站在同一條戰(zhàn)線上。所以,對于學習習慣有問題的孩子,在與家長溝通時,不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從孩子的將來出發(fā)。
二、指導家長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教育學生
許多家長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地溺愛,甚至放縱。而我們班主任應該讓家長從我們這里了解正確的教育知識,及時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每次溝通都給父母一點小小的建議,對于品行上有問題,溺愛型、散養(yǎng)型的孩子,這種孩子的責任意識非常淡薄,往往隨心所欲,不計后果,就要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同時在家里教育孩子要有儀式感,還是說我班的王×,例如:指導家長孩子在吃飯時如何做,在公共場所、看電影時如何做,排隊時如何做。一位心理專家曾說過: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些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儀式感,暗示你必須要認真地去對待這件事。對于成績弱、學習習慣有問題的孩子,例如:我班的小劉同學,是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我了解到,因為爸爸忙于做生意,孩子大部分時間和媽媽在一起生活,爸爸對孩子有一定的威信,而孩子完全不聽媽媽的話,媽媽對此也束手無策。剛開始,我是和媽媽溝通,但是我發(fā)現(xiàn)是無效的教育,后來,我就找時間和孩子爸爸溝通,孩子爸爸是一個優(yōu)秀的民營企業(yè)家,不僅把企業(yè)經(jīng)營得特別好,還經(jīng)常去各地做創(chuàng)業(yè)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我和孩子的父親約談,我說,我不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作為孩子應該學會用心做事,課堂上如果不學習,孩子就會坐不住,就會找其他的事情做,就會影響課堂紀律。孩子的爸爸贊同我的做法,只要在家就拿出時間負責孩子的學習。我在學校也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每當有進步,及時與家長反饋。在期末復習時,孩子特別用心,學習積極性很高。還有我班的小李學習成績不差,但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小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他是個動作快、思維快的男孩兒,課堂上會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學習任務,不管結果正確與否。發(fā)現(xiàn)孩子的問題后,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家庭教育是由爺爺、奶奶帶。一、二年級因為孩子反應快,口算成績比較好,他們就認為是好學生,但在我接班后,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上課從不張嘴朗讀課文,寫字只求速度,不求質量,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他用不了半節(jié)課就能完成。我在和孩子的媽媽溝通后,講孩子很聰明,做事速度快,但是孩子不會表達,孩子媽媽其實在生活中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但沒能夠正視這個問題,交流后,我并為其支招,孩子每天練一遍字,朗讀一篇課文,孩子的媽媽堅持得特別好,開學到現(xiàn)在一直在堅持,每天都給我發(fā)視頻,一學期下來,孩子書寫進步特別快,上課也能夠張嘴讀課文了。
顯然,對于一個有效的方法,他們發(fā)現(xiàn)確實有效果,這樣交流起來會更起勁。家長會也是一樣,不如每次介紹一些方法,反而有助于他們管理孩子,也增強了他們對班主任的信心。我專門給男孩子的媽媽開家長會,指導他們如何讓男孩子能靜下心來做事。
三、后期跟進很重要
和家長共同制定孩子進步的目標。特殊學生的進步是緩慢的,不可能一下子能達到總目標,所以,制定目標時既要制定總目標,又要有階段目標。制定目標后,后期的跟進很重要,與家長隨時聯(lián)系,了解家長是否對孩子的目標能夠堅持下來,孩子在這段時間有沒有變化嗎,或者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xiàn)什么新的問題;還要了解什么方法對孩子現(xiàn)在的教育起的作用大,然后再實現(xiàn)下一階段的目標。這種方法不會給學生、家長帶來壓力和不適應,相反讓家長和孩子看到了自己的進步,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教育是一個慢過程,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就要鼓勵、表揚,也要讓家長看到希望。
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不是告狀,不是訴苦,不是宣泄,而是與家長合作,引導家長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孩子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讓孩子越來越優(yōu)秀。
參考文獻:
[1]趙國忠.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08.
[2]史大勝.教師與家長言語溝通的策略[J].幼兒教育,2005(11).endprint